栖霞山赏枫

德华

<p>  深秋初冬的周末,闲来无事,邀上几朋,迎着秋风,顶着霞光,来到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的栖霞,看看满山遍野、层次分明、叶片各异的红枫,欣赏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别有一番美趣。</p> <p>  栖霞山早在明代就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美名远播。前些年也曾到栖霞山游览过几次,但皆因季节不符,未能真正欣赏到“栖霞丹枫”的美景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工作在南京的我而言未免有点遗憾。</p> <p>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古迹遗址有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特别是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西麓。对于喜欢考究一点历史、又试图欣赏一点文化的我而言,游览栖霞山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 <p>  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中北部,北临长江,三峰环绕,两涧穿行。中为主峰,呈圆锥形,名为凤翔峰,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为三茅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为东峰,因形若卧龙故名为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故名为虎山。中峰与东峰(龙山)之间有一谷,称之为中峰涧。中峰与西峰(虎山)之间也有一谷,称之为桃花涧。</p> <p> “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因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而这些中草药有着滋养摄生(即养生)之功效,故被称之为名“摄山”。南齐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后来主人将其赠予给法度禅师,法度将此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因此寺而改名为“栖霞山”。后来栖霞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佛教圣地。</p> <p> 原来游览栖霞山只有一个门进出,即西门。这几年经过建设之后又新辟了南门。此次游览,因西门拥堵加之不走老路观念作怪,决定走南门进入景区。</p> <p>  进入景区后,沿着蜿蜒栈道,穿行于农业银行举办活动的彩旗之中,边走边赏边照,缓步沿主峰向上攀爬。栈道两侧,红枫、枫香、三角枫、黄连木、榉树、乌桕、盐肤木、鸡爪槭等星罗棋布,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p> <p>  边走边逛,不知不觉来到位于中峰半腰北侧的始皇临江处。据汉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北返时登临摄山(栖霞山),彰显四海一统、雄视千古之意。2006年春,据此修建一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轩以及观景平台,是阅江揽胜之绝佳之地。在此回顾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的历史,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p> <p> 由此折向龙山走去,攀至山顶,俯瞰长江蜿蜒东去,江面上百舸争流,蔚为壮观。虽因天有雾气,视野受制,其壮观场面依然令人震撼。</p> <p>  沿位于御花园和凤翔峰西南山腰交界处的红叶谷下行。这里有岩石裸露尽显崖溶奇石的景观和茂密丛林与湿地,奇石嶙峋、古枫矗立、古藤缠绕,集山、石、水、林、亭为一体,自然风貌优美。</p> <p>  谷底有明镜湖和桃花涧。明镜湖于清乾隆年间兴建,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景点名“彩虹明镜”,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桃花涧逢春桃花争妍,久负盛名。 明末清初,秦淮名妓李香君在此隐居,死后葬于桃花涧畔丛林之中。桃花涧中的桃花湖和李香君墓隔路相对,栈桥、古枫、桃林、亭榭、湖水、叠浪岩、天开岩、御花园环绕其中。</p> <p>  旁边是乾隆御花园。此处在清朝为栖霞十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御花园为其赏花探幽、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之处。御花园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开岩,依山傍水,气势恢宏。</p> <p>  前行左拐便是栖霞寺。栖霞寺位于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南朝时期就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佛教“三论宗”发源地,设有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p> <p>  寺内有舍利塔,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也是我国最大的舍利塔,属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塔八角五檐,高15米,结构紧凑,雕饰华美,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物。</p> <p>  伴随舍利塔的还有千佛岩。传说,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 师在西壁上凿佛龛,直到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三圣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称“西方三圣”。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分凿于294个佛龛之中。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号称千佛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102号佛龛中有东飞天石雕像,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这是中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 “敦煌遗迹”。</p> <p>  千佛岩之巅是纱帽峰,被千佛岩众佛龛环抱。乾隆南巡到此,嫌其名俗,遂赐名“玉冠峰”。乾隆在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批文中写道:“旧名纱帽峰嫌其近俚,闻摄山名秀如玉而冠即以易之”,另在《玉冠峰》中写道:“我欲易名难揣称,僧绍有知应默肯”。现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纱帽峰。纱帽峰佛龛中有一空穴碑槽,原镶嵌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此留下的《登栖霞山》御碑,后消失达200余年,直到2000年在栖霞寺佛学院墙体被发现。</p> <p>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自然奇观以及李香君墓等。</p> <p>  漫步栖霞,观赏似火枫叶,游览自然景观,考问历史传统,体察文化渊源,享受舒适生活,放飞想像思绪,按照“春牛首、秋栖霞”之祖训,在这深秋初冬季节欣赏新金陵四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确实不虚此行,值得大家一行。</p> <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2月5日于金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