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午阳光灿烂,与先生下楼在小区快走,忽然水泥空地上一行字映入眼帘:云深不知处。抬头仰望,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几只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想起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种意境,居然在京城的小区体验到了。北京的蓝天越发回归自然,滚滚红尘仍然可以任逍遥。</p> <p>上午学习明清国学大师李二曲《学髓》,大师贯通儒释道三家,直指学道的精髓,要明明德,致良知,明心见性。无论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而不是外求苦寻,生死之间,左右逢原,安身立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得中庸之道,耳聪目明,通塞天地。灵敏妙心,本不生灭。只是我们凡夫的心被染着了才生出诸多无明妄念。正如当年南岳怀让回答六祖:“修正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认可:“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清静即佛,心无挂碍。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语大语小,莫载莫破,道无处不在。</p> <p>以前认为儒家的克己复礼,是泯灭人性,但实际是克服各种欲望,符合大道的礼和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是指自己做主实践礼的光明大道,正如知行合一,理入行入。破我执法执,法尚可舍,何况非法。欲理两忘,纤念不起,圣人之心,犹如明镜。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化育万物。</p> <p>记得有朋友说儒释道有啥意思?都是故纸堆中陈年旧事,还不如求上帝或神保佑的痛快。当时听了只是微笑,不做圣解皆为吉祥。儒释道强调内求且本性自足,内圣外王,转识成智,心无挂碍,般若智慧。正如良知良能,随感而应。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凡夫日用而不知,骑驴而觅驴,自己是佛而不知。庄子说:“以其知之所之,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愣严经》:“知见立见,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 <p>虽明了不少儒释道经典,但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然有许多烦恼,仍然有许多无明妄心,我们仍然要渐进渐修,螺旋前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破万法万相,才显我们妙灵真心。喜欢石屋山居诗:“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又有弘一法师诗偈与大家共勉:“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