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后知不足!临沂市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课堂研讨会!

西西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习时汹涌澎湃,感慨良多!学习后风平浪静,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被日常琐事缠绕,几时起已难以静下心来,能做一个若有所思的老师成为难得的事,看着别的单位纷纷提交作业,知道更多的是自己的惰性所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周末小女儿高烧咳嗽,粘在身上一刻也不离开,抱她入睡时打开钉钉让思绪飘回美丽的外国语学校研讨会场!又一次回放了刘静老师那节《who can be my friend?》</i></p> <p><i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51, 255); color: rgb(22, 126, 251);">反复回看了两遍她的课前教学设计解读!</i></p><p><i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51, 255); color: rgb(22, 126, 251);"> 本课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中的社会交往部分,主题意义是如何通过写邮件来交朋友。本课以Robin想要朋友-寻找朋友-找到朋友为线索搭建内容框架,解构文本以读促写。</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课例设计的整体思路环节中,刘老师先对评论行解读,进而确立了主体意义。主体义的探究主线,从故事线思维线读写教学评的一致性这些方面进行构思,大块儿教学设计简析,首先他细分析了教材,找出了主体语境,是分享我人与社会话题,是人的个性特征。我开始认识到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思路如此清晰,是源于刘老师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单位,目标指向明确。才能设计出这么有梯度的活动,从开始的回顾介绍Robin,到Robin写邮件的自我介绍,再到后来收到朋友的邮件,学生自己写的邮件。都是在老师给的框架中进行的,从姓名,外貌,性格,能力,让学生学会了怎样自我介绍,如何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进行交友!由此联想到自己设计这节课时,虽然也是让学生找出来Robin的这些特征,但并没有明确指示语告诉学生这是属于哪一方的特征,细节处理不到位,框架支撑不稳定,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带过,并没有让学生深入进去来学习!</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通过比较更看到了刘老师课堂设计的理性和感性并存,让学生能力和语言都能提高!还有下午龙宝乾老师那节《school clu-b s》,在莒南听课时就为之一振,当时心想也许只有男老师才能把英语课设计的这么理性,结合刘静老师的课,感悟到一节好课就是要理性和感性并存,能力和知识同在,人文和情感共鸣!</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且学且思,哪怕只是偶尔鞭策一下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吧!</i></p>

刘老师

设计

老师

邮件

学生

教学

刘静

那节

朋友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