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2月12日周六,难得的天放晴。邀上布衣之说、随风、英子,四人一车,来到沱川金岗岭村,徒步金岗岭古道。</p> <p> 金岗岭古道是徽饶古道的一部分,保存完好。</p> <p> 起点在金岗岭村。高大古朴的红豆杉和冠盖如云的古樟树将村子环抱其中,近年来声名远扬。其中一株红豆杉还被评为“上饶市十大树王”。</p> <p> 古道的起点位于村中右侧的树林中。林中树木种类繁多,全部枝干古朴参天耸立。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挤进来,一丝一丝,呈现出漂亮的“光线”。</p> <p> 树抱石,石倚树,树石相依,不离不弃。</p> <p> 小道在树林中蜿蜒。走出树林,是梯田茶园。古道开始攀升。回望村庄树林,一株枫树红得耀眼。如果多几株,再来点晨雾,又将是赏红叶的佳处。</p> <p> 蓝天下,暖阳中,行走在青石道上,心思也是澄澈的。</p> <p> 随风一马当先,脚步轻捷。</p> <p> “步步紧”的攀升,让我气喘吁吁,身上也开始发热。</p> <p> 好在眼前突兀现一亭,正如雪中送炭,赶紧坐下喘口气。古道途中的亭犹如今高速服务区,解人之需。</p><p> 从古道示意图上,得知此亭名为“上亭”,也许是上升之意吧。亭子简陋:外墙为大小厚薄不一的石块垒砌,亭内两排长条石,供行者坐息,古道穿亭而过。</p> <p> 小憩一会,继续前进。古道愈发规整宽阔,两侧枝丫合拢,清幽静谧。</p> <p> 道旁立一标示牌,我们进入了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可惜只闻脚踩落叶的沙沙声,不闻鸟语,许是季节不对吧。</p> <p> 一树红色在沉寂中燃放,格外醒目。</p> <p> “之”形拐把我们一步步引上顶峰。累、累、还是累……好在沿途有美景:</p> <p> 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幅画。</p> <p> “这是上行的最后一段了,快拍照留念,错过就没有了。”少年时常走此道的布衣之说提醒大家。</p><p> 昨夜的微雨滋润了古道的落叶,红的鲜艳,黄的明亮……</p> <p> 越过山梁开始下行,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不多久,出现了第二个路亭——冷水亭。路从亭旁过,另一侧是山涧,可惜己干涸。</p> <p> 路旁的指示牌告诉我们已走了2千米。古道全程5千米,到此用时约一小时。</p> <p> 道变得平缓起来,旁边有茶园,已被勤劳的村民松过土。</p><p> 我放缓步伐,关注身边的一切。一截布满菌衣的树桩,一段饱经风霸的树干,一株鲜艳夺目的红枫,都让我驻足。</p><p> 此时,我已远远的落在了后面,但并不着急。最美的风景未必在终点,更可能在途中。人在旅途,当疾则疾,当缓则缓。缓疾相间更相宜。</p> <p> 古道沿山腰延伸,溪水顺山谷而下,虽方向一致,却渐行渐远。</p> <p> 这棵被伤害的杉木,虽刺叶落尽,仍傲然挺立。</p> <p> 这盘根错节,让人惊叹。</p> <p> 一路红叶一路歌。</p> <p> 我珊珊来迟,他们三人已坐在青石阶上等我,顺便补充着能量。我也点起一支烟,这是我最好的能量。</p><p> 远处上来一村民,腰系柴刀,手拿小锯。打声招呼,闲聊几句。说是上山找点他人放弃的树梢,换几个钱。来者60多吧,子女均成家,都让他在家享清福。可做习惯的人闲不住。这就是老一辈。</p> <p> 再下行,遇上了全程风景最美的一段:几株枫树立于道旁,叶正由黄转红。阳光透过枝叶,柔和唯美。</p> <p> 石阶上铺满落叶,如一条金带。驻足良久,方才恋恋不舍的离去。</p> <p> 走出林间,眼前出现第三个亭:腰亭。没有树木遮挡,正在山坡晒着温暖的阳光</p> <p> 亭子正对着一株光秃的桃树。来年春暖花开,必定娇媚动人。</p> <p> 古道又延伸到松林中,松针满地,踏足其上,另有一番松软。</p> <p> 已经可以看到山脚的村庄了。此时树木渐消,代之的是成片的柽子林。其间还夹杂着几株乌臼树。叶子落尽,尽留满树白色的籽。</p> <p> 将至山脚,一树枝叶繁华,独立道旁。其下一块巨石,光洁平整。整个如海边沙滩上的休息遮阳伞。夏季,此处定是村民劳作休憩的好去处。</p> <p> 一座简陋的石桥横卧已涸的山溪上。此桥的建造也算是因地制宜,简易而实用。</p> <p> 一棵枝杆缠绕的油茶树。</p> <p> 进入岭脚村,随风英子便遇上熟人。淳朴的村民热情的招呼我们休息吃饭,我们带了食物,谢绝了。又招呼喝水,便在此续了水。</p><p> 随风英子与熟人聊着,我便和布衣之说在村中闲逛。布衣又遇着熟人了。呵呵,这也是徒步之乐趣。</p> <p> 村中的祠堂。“钜鹿巨家”昭示了祖先的荣耀与来历:祖先时溥,唐时钦封钜鹿王,后兵败战死疆场。后人迁居此地建村。</p> <p> 全村一姓:时,建此时氏宗祠。因大门紧闭,也因时间紧,未曾入内。</p> <p> 一村民正用竹篾编织晒盘。传统的手艺,也渐渐要消失了。</p> <p> 看到了1号门牌,也意味着走到了村头。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外,古道的终点标示立于路旁。</p> <p> 全程5千米,用时近3小时。古道保存完好,青石石桥宽敞平整,除部分路段提升较急促,总体强度不算大。加之一路风景优美,是一条好户外线。</p><p> 稍作休息,12点原路返回。一路上英子与布衣挖些花花草草,回家做盆栽。下午2:30回到起点金岗岭村。</p> <p> 离开金岗岭村,途经篁村,停车赏玩。篁村是传统古村落,其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的月牙池也极有名。</p><p> 布衣之说的老同事定居此村。先找到他家。院子中栽种了许多花草苗木,红豆杉居多,主人正采摘。</p> <p> 主人的女儿也在,是布衣的学生,现在村中开设民宿并经营农庄 ,代种绿色农产品。说明来意,主人父女俩极热情的帮忙联系村长拿宗祠锁匙,带我们去。</p><p> 村里干净整洁,巷道幽深,建筑古朴。</p> <p> 途经月牙池,果然很有特色。池水清澈,水中红鱼悠闲。</p> <p> 宗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形式。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婺源现存最早的宗祠。宗祠曾有所损坏,近年来国家拨资金进行修葺,共花费70万元。</p><p> 门楣上方的砖雕保存完好。进大门,一对木质抱鼓“门当”,是新修建的,原件已损坏。婺源宗祠的门当,大多为石质,木质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据说原件由红豆杉木做成。</p><p> 红豆杉木质坚硬,蜂蚁不蛀。宗祠内主柱为红豆杉本,历经数百年仍表面平整无破损,以手敲击,果然坚硬如石。部分房梁构件仍是原件,其雕镂工艺精巧细致,远超后修之处。</p> <p> 后堂的二楼为享堂,前有观景台,正对远处的笔架山。村中矗立的那棵高大的红豆杉便成了文笔,正架其上。</p> <p> 离开了宗祠,主人的女儿又热情邀请去参观她的民宿:半乡居。</p><p> 这是一幢历史悠久的老派建筑,女主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修葺改造。</p><p> 楼高三层,均为木质结构。其门窗的雕刻工艺精湛,似乎蕴含了古代工匠的精气神,充满活力神韵,远胜今日之机刻品的呆板无神。</p><p> </p> <p> 正堂上方悬有一匾,也是古物。正面的照壁上摹写了一段林彪的语录: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据说是主人亲自摹写,为的是保护这些精美的木雕。革命闯将们来此见之,果然手下留情,这些精美的艺术也才得以保存完好。真是大幸!</p> <p> 三楼有晒台。由此处观之,近处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远处则是笔架山。</p><p> 篁村自古文风鼎盛,文人辈出,崇文尚学之风流传至今。其中颇富文人雅士的故事传说。可惜时间紧迫,无暇一一细听,只能留待他日,有缘再识。</p> <p> 在依恋不舍中告别了篁村,踏上返程之途,也结束了一天的冬游之旅。虽只是走马观花,也让我难忘。</p><p> 2020.12.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