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西江月</p><p>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宵。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p><p>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p><p> </p><p><br></p><p> </p><p><br></p><p><br></p> <p>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p><p> 黄州是个闭塞贫瘠的小城,但苏轼逐渐在这里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在田地已然播种、金钱衣食暂时无忧之后,苏轼开始享受每一天淡泊而富足的日子。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诗人敏感的想象把每个闲暇都涂得摇曳生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苏轼是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是啊!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不由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朋友,他的生活不算富有可能还很清贫,租个门面洗洗皮衣,缝缝衣服,修修鞋子,就这样缝缝补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可他不惧生活的艰辛,儿女双全,每天清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雪雨交加他都会骑车去附近的风景区又或是大山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拍拍美照发发朋友圈,引得朋友们的羡慕。</p> <p> 在黄州最让苏轼得意的,是这里的乡野村夫并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他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有时被醉汉推得东倒西歪,或遭粗语相骂。苏轼非但不生气,反而“自喜渐不为人识”。白天喝醉了,随便找块草地倒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好心的路人把他叫醒,才晃晃悠悠地走回家去,边走边唱: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晏兮草木腓。归来归来兮,黄泥不可久嬉。早晨出门,月明星稀,晚上回家,还是月明星稀。星星和月亮,都成了他忠实的伙伴。岁月平静,草木枯萎。乘兴而出,兴尽而归。读到这不由想到少女时代的我,还是寒门学子也是这样的情景,早晨出门上早自习也是月明星稀,晚自习结束放学回家还是月明星稀。星星和月亮也成了我忠实的伙伴。有一次下晚自习去取自行车耽搁了时间,同学们都离校了,偌大的学校只剩我一个人,静悄悄的,微风拂面,皓月当空。我仰望天空,看着月亮突然好想唱歌,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架起自行车,倚在一棵大树旁望着月亮唱了起来。少女清脆悦耳的歌声顿时在空旷的夜空中飘荡。还记得当时唱的歌是“十五的月亮”,现在想起都好笑,唱一首适合少女身份的歌不好吗?偏要去唱什么“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想想也是近三十年的事了,当初情窦初开的少女如今已经结婚生子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妪。</p> <p> 苏轼有时夜里也出去游玩。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凉风如水,苏轼兴致突起,一个人夜里骑马去游蕲水。见江边有个酒家,便下马进去喝酒。酒足饭饱出来,看月色明亮,苏轼便乘月色来到一座小桥。正待赏月观水,谁知酒力发作,他渐觉眼睛发涩,身体摇晃欲坠。于是趁着最后一丝清醒,下马解鞍,曲肱而卧,准备小憩一下。但一觉醒来,却发现已晓色朦胧了。太阳还没出来,但满山的葱茏树木已清晰可辨。回想起昨夜之游,看着眼前的青山,他直觉身不在尘世,于是提笔在桥柱上写下这首《西江月》。</p><p> 读了这首词,在我看来苏轼在黄州的行迹越来越像流浪汉了,他随处而醉,随处而眠。但他最在乎的不是美酒佳肴,而是前方的风景。风雨也罢,颠簸也罢,只要有远方,他就有前进的动力。</p> <p> 生命的意义在远方。苏轼没有去国远游,他一直被放逐在自己的祖国。命运给予他的是留放,他却一次次把流放演绎成流浪。流放与流浪一字之差,但意义迥别。流放是被抛弃,被驱逐,发布命令的人不仅要折磨流放者的肉体,更想看到流放者气息奄奄,摇尾乞怜的模样。流浪则是主动的追寻,不追寻名利,不渴望宽恕,只跟随内心的指引,去看陌生的风景,去嗅新鲜的草木,去品他乡的泉水。</p><p> 于苏轼而言,心在哪里,家便在哪里。于你,于我何尝不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