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交流茶话会 作者 汤凤娇

汤叶儿

<p>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令多少书法爱好者潜心研究。诏安县是个书画氛围极浓的地方。周末,我来到陈文才老师的书斋“逸墨轩”,有幸听到两个书法老师(陈文才和沈小德)的交流书法体会,真是受益匪浅。</p> <p>陈老师热情地沏茶,在缭绕的茶香中,陈老师饶有兴趣地拿出自己的印章让我们观赏。啊!真是五花八门,有闲章、姓名章,铁线篆体章……他还介绍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字适合盖在书法作品的什么位置。喜欢篆刻的沈老师拿出昨天刚刻的闲章,哦!原来是个“吉”字与“羊”的象形字上下排列成“吉祥”,真是别致小巧的朱文印章。他俩聊得兴起,拿来书法作品集,又对作品盖章的地方评说一番,原来引首章以长方形为主,闲章盖在书法作品的留白处。我好奇地拿起一本仿古作品集,发现有的作品盖好多个章,他们笑着告诉我那是被多人收藏过的。</p> <p>书法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文学修养的积累,当他俩在斟酌一幅摘录名家的经典用语的作品,该如何落款时,把“抄”改为“录”,一字之差竟能体现对经典用语的恭敬。而所摘录的小品文,更能了解古代书法家的情操。如“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此文中的“我”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与苏东坡亦师亦友,却充满敬意,末了的那句“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这极具谦逊与诙谐的语言,真是后人所该学习之。难怪世人说写书法也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p> <p>两位书法老师有拿出新近的作品进行交流,哪里该错落有致,哪里该疏密有度。投稿时制作成册的该以何种形式才会赏心悦目,比如上下幅排放的作品要注意浓淡用笔不挤到一起,而同一条幅作品,特别是行书,不在同一行中出现同一个字,不能中规中矩地排成方列,应该错落有致,连笔潇洒自然,这就是书法的章法有度吧!</p> <p>他俩聊得很欢快,陈老师拿出刚买的墨和砚,倒了点水进一个椭圆形的砚台,轻轻地磨起来,原来好的宣纸与墨水,写出来的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很好,又聊到谁家制作的毛笔更有弹性。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有时会提出问题来咨询。比如宣纸的选择实在是个难题。生宣晕墨太厉害,熟宣有的太不吸墨。陈文才老师说:“我去参加培训,听到李木教先生有时把生宣加上茶水涂抹,晾干,制作成复古宣纸。还有的用豆浆和明矾来刷宣纸,才不会晕墨。”小德老师接着说:“粉宣如何不吸墨,要用毛巾擦拭,才能写成文”。 啊,文房四宝的选用还有这么多讲究,真是涨知识呀!</p> <p>聊着聊着,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快过去了,两位书法爱好者从书法创作的评析到文房四宝的选用,让我受益匪浅。他俩笔耕不辍,勤于练习,好多书法作品已加入各大书法展览,现在是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们对书法的痴迷以及探索精神是值得学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