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月12日、13日我在听了"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的小学和初中的阅读示范课和专家的精彩点评和讲座后,我大开眼界,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以激发兴趣,强化印象。具体来说:</p><p>一、以歌唱形式来让学生记住并领略古典诗词的内容之韵律美。直接引用的例子有用粤语唱读李白的《静夜思》、用湖南话唱读《江南逢李龟年》,其实在《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中,我们早已见识到唱读古诗的魅力,另外很多音乐人把古诗词谱成曲早已唱得街头巷尾人人熟知,如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歌词完全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晨中秋》;许小凤的《别亦难》,取自李商隐的《无题》;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取自《诗经》中的《蒹葭》;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歌词取自岳飞的《满江红》;类似的情况还有李煜的《乌夜啼》(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等等。这些著名的古典诗词编入歌词后既增加了歌曲的艺术魅力,演唱时又能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和传播。其中“整体引用”最为成功、流传也最广的就是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还有许小凤的《别亦难》,这两首歌曲已经被广泛的传唱和接受,许多人往往因为喜欢流行歌曲而爱好古典诗词,这就使古典诗词在流传过程中脍炙人口,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做事前工作,把唱读深入课堂内外。</p><p>二、现代文阅读可以分角度分组别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去发现人物或事件从不同角度看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容易把握阅读的要点和总结出人物的形象以及事件的冲突实质,也让学生发现阅读的合作性原来更有趣和更加有效率,如读《藤野先生》既读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形象如何,又可以让一部分同学读资料,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也看出藤野先生的为人,又让一部分学生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出脱出一个怎样的鲁迅,让学生更加深入文本中的人物解读。这种对比朗读非常棒!</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