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别有特色(吴江黎里寻访下)

<h1>  游江南古镇水乡,所见之处,无非是小桥流水,岸柳河埠,青瓦白墙。景致的千篇一律,拍出的照片,大抵雷同。如不加说明,搞不清是在什么地方。然而在黎里,却有几处与众不同、别有特色的景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中不中、西不西”的天主堂</span></div>  古镇的东首南岸有一座天主教堂,坐北朝南。从市河南望,是一处完全西式的哥特建筑。<br></h1> <h1>  但是,当你站在教堂的南大门,所见到的,则是一座标准的中式庙宇 :鱼龙制式的屋脊,单檐庑殿,飞檐鸱尾。</h1> <h1> “庙宇”正门上挂“若瑟堂”匾,两侧对联:“惟有一元开造化;从无二上可钦崇。”中式的匾额和对联一应俱全。</h1><h1>  然而,庭院内站立着栩栩如生的圣像,正堂后面高耸的十字尖塔,分明这是一座完完全全的天主教堂。</h1> <h1>  此天主堂,在中式庙宇的外壳中,辅以西洋的哥特建筑,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恐怕在国内也是独树一帜的。</h1> <h1>  这所教堂可有来头。<br>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上海法籍主教姚宗李,派了几位中国籍教徒前来黎里传教。5年过去,天主教在黎里有了一定基础。便在市河的青龙桥西南处,购置了一块废弃的花园,当中是一座佛寺。1903年春,因陋就简,将佛寺改作天主堂礼拜厅,黎里的天主堂由此诞生。<br></h1> <h1>  这座“中不中、西不西”的天主堂,可是天主教吴江区域的本堂,级别相当于上海的佘山教堂,成为吴江、上海、浙江相关地区进行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二)115条曲折幽深的弄堂</span></h1><h1>  黎里的雨巷幽弄,是古镇极富特色的地方。</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旧时,黎里镇上多大户人家。两户人家为避免相互干扰,并不共用一堵围墙,而是以弄堂相隔。致使在长约3里的市河两侧, 115条弄堂如百足分布,其中暗弄堂(弄堂上有屋顶遮挡)90条,超过百米的11条。</span></p> <h1>  富足的人家,其宅邸总是前后多进院落,延展数十米。因此,相隔的弄堂也是曲长蜿蜒,幽邃深远。最长的西徐家弄,长 108 米,前后8进宅院,占地超过2000平米。</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  古镇土地珍贵,致使弄堂狭窄。如西徐家弄,宽0.9 米,仅容一人通行。仄窄的通道,昏暗的光线,叹不尽的幽深意境。</h1> <h1>  这里有明暗并列的双弄,也有两条暗弄并辔同行,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h1><h1>  行走在幽静的弄堂里,两侧间或有断墙低垛。举相机探过,高楼老宅,赫然在目,昔日风华,依稀可见。</h1><p><br></p> <h1>  颓门残壁,凄然横亘,萧杀冷落。“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h1> <h1>  条条曲折幽深的弄堂,都承载着历朝历代的历史烟云。<br>  在昏暗的新蒯家弄深处,围墙上镶嵌着“退一步处”的文保匾额。这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同治五年(1866年),张曜在此建造了一座船厅,自书“退一步处”匾额,以叙归乡退隐之意。<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原汁原味的水乡人家</span></h1>  市河的最西端横亘一条南北向的河道,前些年还可行帆走船。此河道及两侧的房屋均没有开发,旧时风貌,一览无余。<br> <h1>  市井人家,晾衣晒被,忙于各自的生活。</h1> <h1>  河道的西侧有座用红砖砌筑的“施家洋房”,完全是西洋“做派”。在众多白墙黑瓦中,显得鹤立鸡群,格外突兀。<br>  此房建于1929年,当时房子的主人在上海办实业。<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四面环水的昭灵观</span></h1>  沿此河道,向北行约300米,便到望恩桥。明1526年建,桥面有轮回。<br> <h1>  过桥前行,但见湖荡水面之中,红墙青瓦,飞檐庑殿,此乃昭灵观。</h1> <h1>  此水面叫禊(xì)湖,昭灵观亦称禊湖道院。其与陆地的唯一通道是秋禊桥,清1644年建,雍正13年重建。桥面有轮回。行走其上,桥面板发出“圾搁”声,俗称圾搁桥。</h1> <h1>  传说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初封曹王,后任苏州刺史。其上任伊始,适逢蝗灾,颗粒无收。李明以奏上不及为由,私开官仓赈灾。后有小人参本至朝廷。李明为免父皇两难,投禊湖自尽。乡人念其恩崇其德,为李明建祠塑像。<br>  李明身为皇族,故祠堂以红墙为饰,以彰皇家之风范。<br></h1> <h1>  唐末,反兵围苏,人们祈祷于李明祠,颇有灵应。于是,封其为昭灵侯,改祠为观。</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五)两处御批谕祭的所在</span></h1>  一处是周宫傅祠。这是祭祀清工部尚书周元理而建的专祠,宫傅是当地人对周元理的尊称。<br>  周元理为官兢兢业业,到75岁才告老回乡。他回到家乡黎里才三个多月,就病逝了。有感于此,1795年,乾隆口授上谕和祭文,由太监记录,交江苏布政使,带到黎里代为祭祀。<br>  下图为周宫傅祠外墙的芦花,背景为周宫傅祠。<br> <h1>  另一处是建有牌坊的周氏义庄。</h1> <h1>  “义庄”并非影视剧里提到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那叫“义冢”。“义庄”是民间的小型慈善机构,为族人分发口粮、衣料、婚姻丧葬费及借贷等等。在灾荒年月,则办粥厂施粥,赈灾济民。<br>  富家大户都可以办义庄。但必须有了业绩,奏报皇帝批准后,才可建造牌坊。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周氏义庄可能是在江苏范围内,现存的唯一的有御赐牌坊的义庄。<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