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字 “夏” 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部为 “首” 之省文,下部为交叉之两足,象一翩翩起舞之人形。甲骨文专家徐中舒老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未收夏字,王本兴编著的《甲骨文读本》中收有夏字。</p> <p>“夏”字中表示人首的部分异常突出,整体上显得头重脚轻,显然是一个戴着面具起舞之人的形象。古人戴面具跳舞一般是用来祭祀神灵,是汉族先民最古老的娱神节目。</p> <p>所以《说文解字》 解“夏”为:“中国之人也 ”。许慎是从夏的这个字源入手,认为“夏”描绘的是中国人跳神乐舞时的形象,“夏”的意思是指中国人,中国人自称为“夏”。夏朝的中国人已经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区别于周边的其他民族,为文明开化之人,后世華夏并称,彰显中華之灿烂文化。以上是“夏”的第一个意思。</p> <p>夏还是厦的本字,表示殿堂/大屋。屈原的《楚辞·九章·哀郢》里有“曾不知夏之为丘兮”之句,“夏之为丘”意思是宫殿荒废成丘墟。后来为了区别殿堂这个意思而造了“厦”字。厦是后起字,是夏的区别字,夏是厦的本字。</p> <p>夏的第三个意思,也是现在最常用的意思,就是表示夏季之“夏”。一个“夏”字何以有看似毫不相干的三个不同的意思呢?中国之人与宫殿大屋、夏季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要解开这个迷就要搞清楚“夏”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p> <p>大约在西汉初年成书的最早的辞书《爾雅》中,解释 “夏”之本义为 “大”,此后的“夏”字解释皆沿袭《爾雅》之说。若以“大”这个本义来串通 “夏” 的三个意思,则夏人(中国人)为大国之人,夏(厦)为大屋,夏季为繁荣盛大之季节,似乎也说得通。但是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所谓“大”这个根本义与“夏”的发音完全没有关系。</p> <p>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发音然后才有文字。夏的上古音为ghag,在汉语里找不出来ghag或与其相近的音表达“大”这个意思的。也就是说如果认定“夏”之本义为大,我们找不出它的同根词汇来。从发音这个角度入手的话,与夏发音相近的单词有 “華” “花” “火” 等等。日本的汉字研究者加藤常贤先生就认为“夏”的本义是“火”。</p> <p>“火”的上古音是khuər,在日语汉字音里,夏和火是同音字,都发ka这个音。加藤先生就从夏和火的发音入手,认为这两个词是同根词。以“火” 这个根本义来解释“夏”字,与夏季之“夏”的炎热切合,但是与“中国之人”和“大屋殿堂”之间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清楚了,只好将夏季之“夏”与另外两个意思切割开,引用“假借”这个汉字用字法,认为夏季之“夏”利用了假面舞姿这个本来表示“中国之人”的汉字来表现自己。通俗地讲就是夏季之“夏”与夏朝(华夏)之“夏”在词意上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发音相同而借用了既存的描绘翩翩起舞的中国之人形象的“夏”这个象形字而已。</p> <p>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夏字这个“火”的本义,只能够用来表达夏季之“夏”的炎热的话,“中国之人” 和“大屋殿堂”这两个意思又是从何而生呢?加藤先生的这一“夏的本义为火”的新说,仍然没能完全破解“夏”字之迷。</p> <p>这时候就轮到我开发的利用原始印欧语词根(PIE Roots)来破解汉字密码的方法登场了。经过我仔细检索发现,有一印欧语词根 *aidh = to burn (火的燃烧),完全可以用来解释汉字 “夏”,而且逻辑自洽,天衣合缝,毫无破绽。</p> <p>从*aidh- 这个印欧语词根派生出了希腊语的aithos (火),古爱尔兰语的aed (火),拉丁语的aestas (夏),法语的ete (夏)。参照印欧语词源的研究成果,可以印证加藤先生的“夏季之夏与火同根”之说是可信的。而且*aidh-这一词根与ash (灰) 的词源*as- 是有关系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解火字为 “火,燬也”,燬即烧毁之毁,与灰同根。汉字的“灰”亦是火的同源词。</p> <p>印欧语词根*aidh- 除了派生出“火”和“夏”之外,还派生出了edifice (厦) 神殿/圣所 (temple/ sanctuary) 这个单词。汉字的“厦”最初也是指神殿/庙堂。edifice 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edi- 是火,fice源于词根*fic-造/建,译成中文就是“火建”,为火而建一个大屋,或者说建个大屋把火安放在里面。如果汉字“夏”的本义是“火”的话,“厦” 字所表现的不就是“建个大屋把火安放在里面”这个意思吗?</p> <p>火对上古人类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学会保存和利用火,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古人普遍地对火有一种敬畏之心,并将火当作神物加以崇拜,认为火可以沟通人神之间,是精神(spirit)存在之所。建个大屋(厦/神庙)将火供奉起来,是古代民族普遍的习俗。这种做为崇拜对象的火被称为圣火,圣火由氏族的神职人员悉心守护,永不熄灭。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仍然保存着在圣殿里供奉长明灯火的习惯,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从使用火开始,信仰也从崇拜火开始。人们将火与天神联系起来,与精神和灵魂联系起来。人们在构建祭祀火的神庙(厦),同时也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英语里有一个单词 edify (教化/开化) 亦来自拉丁语,与 edifice (厦) 同源。神庙(厦)既是祭祀神灵(火)的场所,也是教化、涵养德性的场所。戴着面具在神庙前翩翩起舞的人,已不再是野蛮人而是文明人,这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夏,中国之人也”的真意。如果将“夏”训为“大”,上古的中国之人绝不会同意的,中国的先人们绝不会像夜郎之人一样的自大,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是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以此来区别文明和野蛮,而绝不会以大小而论高低。</p> <p>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夏”的本义是“火”,夏季之夏,取“火”之炎热意;大屋/神殿之夏,取崇拜祭祀“火”(神灵)之意;中国人之夏,也就是夏朝之夏,取文明开化/教化之意。古汉语的“夏”与印欧语词根*aidh- 有密切的关系,在发音方面,我注意到《圣经·创世纪》里关于“夏娃”的音译。夏娃的音译应该是源于古希伯来语Hawwah (hawa) ,但是在拉丁语里就译做Eva ,在英语里译做Eve ,这似乎在揭示着古汉语的ha (夏) 与法语的ete (夏)之间存在着音变的对应关系。法语的ete (夏) 源于印欧语词根*aidh, 古汉语的“夏”(ha)在音声方面与印欧语词根是否存在音变对应关系,有待后续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