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徒步(小太山→龙山→赤桥村)——2020.12.12

6409x

<p>本次驴行线路:园艺学校→小太山→龙山→赤桥村。</p><p>开跋...</p> <p>我们的出行领队,酷酷哒</p> <p>山里的雪还没化哦,艳羡一下屏前的你🌞🌞🌞</p> <p>准备爬升,休整一下</p> <p>来个大合影</p> <p>继续钻山攀升</p> <p>又一半山腰平台,歇歇脚等等尾队</p> <p>超爱这沐浴阳光</p> <p>帮队友来一张,还满意哈</p> <p>远处的小太山——</p><p><br></p><p>龙泉寺(太山)前世今生</p><p>太山在今天晋源区阎家坟(今属罗城街办)村西,龙山和蒙山之间,属于西山山脉。</p><p>在"千年石函挖掘"新闻之前,太原人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龙泉庙。直至石函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了对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山庙的关注。</p><p>关于太山的得名,沈约撰写的《宋书》中曾有详细的记载: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跟着有了名,太山取"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太山的山脉形似一个大大的"太"字,因此有太山之名。</p><p>太山山势磅礴、密林森森,山中盛长虬柏和枫树,绝美的景色吸引了宗教人士来此修行参禅。最初太山是道家方士修炼之地,据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后毁于金元战火时期。直到百年后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才重建,但将观音等五寺并为一起,改成了佛教寺院,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p><p>又传说当时天旱无雨,地方官员和百姓们到此处求雨,发现汩汩而流的泉水,认为是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太山寺冠以"龙泉"雅号,并在泉水上修建龙王庙,雕石龙,泉水从石龙嘴中而出。</p><p>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称原来道教的昊天祠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而院内的东北角现存有石碑一幢,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也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实物见证。另明嘉靖《太原县志》中有"太山有龙池"的记载,成为太山寺别名由来的史证。</p> <p>放大看看</p> <p>太山寺千年变身之谜</p><p><br></p><p>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即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p><p><br></p><p>而根据文物专家现场考证,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所居的地宫,原是一处佛塔的塔基,此塔建于唐武周至唐睿宗时期,刚好是公元684年到761年,即龙泉庙始建之时。而在地宫附近,文物考古人员挖掘出了另一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后经鉴定为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p><p><br></p><p>唐代所建之宇为道观,何以有佛教之塔?而昊天上帝又是地道的道教内容,"昊天上帝庙"毁于清晚期,难道在太山上,昊天上帝与释迦和平共处了五百多年?也许这小小的金棺,能给我们讲出更多的古晋阳的千年旧事,揭开更多的并州秘史。</p> <p>继续前行,又一高度远眺太山</p> <p>老大途中护大家周全</p> <p>登顶——湛蓝的天空,你慕了吗</p> <p>继续前行来到了龙山景区——</p><p>童子寺</p><p>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龙山之北峰,海拔约1230米。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形似簸箕。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自然成为佛家选择修行的理想之所。寺院修建在东坡靠近山顶的平地上。站在寺院的遗址上,顺着硫磺沟,向东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晋阳古城遗址。</p> <p>童子寺燃灯塔</p><p><br></p><p>童子寺燃灯塔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龙山上。寺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相传有二童子藏于此山隐修,见山石俨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于57米,因名童子寺。寺前有一座燃灯石塔,高4米有余,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中空,内置灯室。</p> <p>上个动感的,看看全景</p> <p>遗址——</p><p>童子寺遗址内现存有北齐大佛、中国现存最早的燃灯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该寺院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寺院的形制布局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太原童子寺佛寺遗址进行了4个年度的发掘,弄清了童子寺的形制与布局以及现存遗址年代。</p><p>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可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北齐大佛前的佛阁遗址,南部为寺院主体部分,两者相距65米。</p> <p>历史</p><p>童子寺是北齐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据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一十里,天保七年(556年)北齐弘礼禅师栖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俨若尊容,即镌为像,遂得其名。”可知童子寺及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更为详细的记载是日本求法僧圆仁所著《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该书卷三记:唐开成五年(840年)圆仁到童子寺礼拜大佛,在大佛阁内见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记载:“昔冀州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嗽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陀佛像,颜容颐(然),皓玉端丽。趺坐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至各十二丈”。正由于龙山闪现出种种神奇和灵异,弘礼禅师便在此建寺造像。当然,雕造如此宏伟的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像,可以想象没有政府的支持,单凭弘礼禅师是不可能完成的。《北齐书·唐邕传》记载了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曾亲自登临童子佛寺一事。由此看来,童子寺大佛的雕造应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p><p>入唐以后,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视。唐高宗显庆六年(660年)春,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出晋阳城西门,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沟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礼大佛。同年四月回长安后,又令内官特制一领袈裟,派遣宦官使者为大佛披挂。披挂之曰,道俗瞻睹者数千万众,成为“众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报拾遗》)。既然童子寺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书中有唐玄奘《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绿,流水一条清。”玄奘是否到过童子寺已不可稽考,但他的大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曾从长安到此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在唐代童子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由于山寺地域局促,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在晋阳城常乐坊内又建立了童子下寺。金天辅元年(1117年)这座著名的寺院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清乾隆和嘉庆时曾作修葺。嘉庆以后,这座千年古刹逐渐荒废,并为灌木树林所掩盖。</p> <p>童子寺——</p><p>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金天辅元年毁于战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传有两名童子在此山中隐修时,见山石气势不凡,遂在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来。 该塔造于北齐年间,比例谐调,造型优美,是我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燃灯石塔,是省级重点文物。 在童子寺东北山崖上有石门寺遗址,内有一石窟,窟顶雕有美丽的莲花图案。北齐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并 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辅元年(1117年)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 重建。寺内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灯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约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开门,顶部排烟。塔身比例适度,造形秀美。虽历经1400多年风雨,依然如故,是我国已知最古的燃灯石塔。</p> <p>也不晓得这是干什么的,有个导游就好了ᥬ😂᭄</p> <p>洞内佛像</p> <p>龙山景区——</p><p>位于风光秀丽、重峦叠嶂的太原西山,东临太汾公路,西接天龙山旅游公路,与晋祠、天龙山景区紧密相连,是晋祠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山景区植被茂盛,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石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童子寺遗址以及姑姑洞遗址、昊天观遗址等。龙山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具有“四季时时景不同”的特色,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胜地。山上原始植被丰茂,覆盖面积达95%以上,植被400余种,珍禽异兽多达数十种。春夏之际,满目青翠,山花烂漫,一入深秋,遍山尽染,漫山的红叶与亭亭玉立的松柏相衬,极富诗意,具有独特的韵味,“龙山红叶”闻名遐迩。</p> <p>继续前往龙山主景区</p><p>看看我们这一路的景够美吧,你真的不慕吗</p> <p>哈哈,来张整齐的</p> <p>这片山林里是有褐马鸡的哟——</p><p><br></p><p>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它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可谓国宝级物种,同时还是山西省的省鸟。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p><p>古代的官员经常会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但是官员们用褐马鸡尾羽做装饰,不单单是图它的漂亮,而是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因为褐马鸡十分好斗,而且不战死不罢休。</p><p><br></p><p>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站在龙山望太山</p> <p>我拍视频你拍我</p> <p>龙山的开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北齐时期,高僧宏礼受文宣帝的敕命,在龙山创建了童子寺,寺址规模宏大,依山而靠的巨型石佛,高达170尺;隋唐之际更是高僧辈出,在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现遗址保存完整,大佛残迹清晰可辨。童子寺前的北齐燃灯塔,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半空,造型古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燃灯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姑姑洞石窟,原为比丘尼礼佛之所,北齐时期为童子寺的别院,现存石窟凿造精致,装饰富丽。石门寺石窟开凿于隋唐之际,窟内藻井、飞天古风犹存。建于龙山极顶的龙山石窟,最早开凿于隋唐时期,鼎盛于金元之际,是我国现存仅有的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其艺术水平足以代表道教石窟艺术的成熟。现存石窟共有三层九窟,共有雕像65尊,雕像道貌岸然,衣饰庄重,刀法凝重洗炼,富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窟顶及壁面的龙、凤、鹤等图案,形象生动;壁间的元代题记清晰完整,高雅飘逸,为研究中国的道教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风光瑰丽的龙山凝聚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精华,处处充满着飘渺的仙气,而童子寺童子的传奇、八仙的传说等更为龙山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使得一山,一石,一木都披上了绚丽的光泽,富有了哲学的意味,文化的内涵。</p> <p>龙山石窟</p><p>号称我国唯一的道教石窟。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共九窟,开凿于唐元明三朝。其中,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开凿于唐;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披云子龛、七真龛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1239),由全真教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三皇龛和辩道龛开凿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共有雕像60余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等道教真人像。</p> <p>群主表演小燕飞——整挺好👍👍👍</p> <p>高高的你好酷噢</p> <p>很有感觉有木有</p> <p>我的看家动作😆</p> <p>别样风景线</p> <p>窟上瑜伽,牛🐂</p> <p>离开景点,准备下山</p> <p>超喜欢这山顶景色</p> <p>离开景区,下山途中回眺龙山景区全貌</p> <p>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要当心脚下的石子滑哦</p> <p>亭前小汇合</p> <p>继续驴行下山</p> <p>走在雪上很过瘾有木有</p> <p>俯瞰赤桥村</p> <p>成功出山</p> <p>支锅支灶,准备开饭</p> <p>给我们煮饭的水晶姐辛苦了,快来块儿鸡肉</p> <p>你们喝酒</p> <p>我品茶,不馋不馋...</p> <p>屏前的你馋了吗</p> <p>赤桥村的树上柿,好诱人</p> <p>资深老驴</p> <p>群主收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