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进浙大,重返一段年华

寒丹听雨

<p>  又进浙大,依然欣欣然,宛如第一次走进。2015年,我们到浙大的玉泉校区培训,当时就惊诧于浙大老师的博学、思维与眼界;这次是在浙大的华家池校区,依然对浙大老师的精彩授课充满神往。开班仪式上,学院主任说,进一次浙大,是本科生,如果再进一次,那就昰硕士了。这个料峭的初冬,我们二进浙大,接受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短期培训,有幸成了老师所说的进校次数上的硕士生。</p> <p>  这次安排的课程,如果从字面看,似乎宏观概念大了点、数据资料多了点、全会精神浓了点,但是没关系,千万不要担心这样的课会枯燥乏味,因为这是浙大,大师级别的教授自然会把满载理论与数据的课程讲得活色生香、生动无比。就说《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与国际形势分析》,也可以说《创新思维与现代管理》,或者说《“十四五”新形势与新发展》,要不就说《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吧,这之中,哪门课目的名字不是让你眩晕不已,可是,就是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位学员目不转睛、聚精会神,中途有内急想去厕所的也忍了,因为怕漏听一个字。</p> <p>  课程讲授的精彩是没听过的人无法想象的,因为在这样的讲授中,我们领略的已不仅仅是课程的本身,老师结合实际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是深刻的、也是透彻的;大师们贯通中西、兼容并包的信息量传递给我们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时间,端坐台下的我们感觉醍醐灌顶了。</p> <p>  印象特别深的是讲授《创新思维与现代管理》的黄华新教授,他是浙大人文学部主任,除了极具文学色彩的课堂讲授和极其幽默的个人经历,我们也领略了他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理念。黄教授说他以为的师者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质:一是会讲;二是会写;三是会与学生沟通做朋友。极为质朴、实用的三个特质是对师者的要求,也是大师的教育情怀。事实上,我们在黄教授的课上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特质:讲解精僻、听课轻松、互动自然。</p> <p>  这次培训唯一的一门看起来文艺,听起来更文艺的课程是张博老师的《音乐与人文素养》。2015年来浙大培训时我们听过,当时就觉得张博老师讲得好极了,一堂课下来几近迷粉了。这次这门课依然由张博老师讲授,为什么喜欢这门课,除了老师经历丰富、艺术修养高、讲得好,除了音乐是相通无隔应的,说明我们的生活是需要有艺术来滋养的,生活的多元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多彩。,</p> <p>  浙大是名校,但并不是因为学校叫浙大才是名校,而是因为浙大拥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大师级别的教授、专家,就像给我们讲课的这几位,所以是大师成就了名校。很荣幸,能够在工作之余做一回学生,到这样的高等学府聆听大师的讲授,更何况大师所言确是“于我心有戚戚焉”。</p> <p>  这次除了课堂教学,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在桐庐的环溪村和荻蒲村,我们无处不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那种荒山野岭变成人间天堂的感觉。特别是环溪村的村支书,全程脱稿讲解,声情并茂,不带打一个结的,相当佩服!在村支书的讲解中,我们游览于村庄的如画布局,同时也感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村支部自豪地介绍环溪村“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猛一听就是教科书式的语言啊,但是跟村支书走一圈,你会切实感受到中国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中央农村政策坚强的执行力。透过村支书,我猛然觉得,这样的政治觉悟、这样的热情干劲,不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向前的源泉和希望么!</p> <p>  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每堂课都听得极为用心。当然,课外活动,我们也以自组的形式安排得井井有条。说到课外活动,就必须说到交通问题了,这次十分满意的一点是,我们入住酒店的门口就是地铁口,都不用过马路的,这给我们课余晚间考察杭州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当然,我们的小组成员依然是老班子,很开心,都不用多说什么,直接问组长的计划安排就是,当然,组长也会及时在组群通知。为此,具备独行特质的组员大S笑称其他组员这么多年全被组长照应得没有一点外出能力。</p> <p>  这话说滴,第三天晩上,因各人有事没有一起行动,我和红自行出门,打开支付宝出行码乘地铁、转地铁、下地铁,然后百度地图慢悠悠踱到清河坊。一路小吃免费品尝,去时的路上还遗憾忘了带水杯,其实河坊街一圈转下来,免费品尝的茶水管够,当然,只品不买好像也不够地道。于是,这晚脱离了组织的两只小白鼠细细品味河坊街的南宋古韵,在毛毛雨来临之前一路地铁安然回到了宿舍,从事实层面给了大S一个有力的反击。当然大S的话对我等组员是打击,但也是鞭策,毕竟一个人具备独自出行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p> <p>  在自由活动的下午,我们一行去了有“小九寨”之称的九溪,很漂亮,山路蜿蜒、河水清咧、茶园飘香、枫叶飞扬。一路前行,我们留下了已不太倩的身影无数,幽静的山谷间,我们嬉水、奔走,剪影成了恍若少年的你我。为什么总有一个时段会想去诗与远方,因为在这呼吸一口气都感到清新无比的山林间,我们会做回自己,这一刻,我们不是其他任何角色,我们只是自己,这种放松与美好无与伦比,当然,九溪的神奇与美丽同样无与伦比。</p> <p>  然后晚上宵夜了。如果说这样一群人的宵夜是标配的“啤酒+撸串”,有人信么,当然,可以不信。只是一张拼凑起来的小桌上,很短的时间内便摆上了各式果酒、啤酒、酸奶、冰淇淋、瓜子、坚果、薯片以及关东煮等什物。这些东西应该要去不同的区域才可配齐,但是,组长是神奇的,很短的时间,齐了。席间,大家围坐小桌四周,实在不够坐的,便直接坐到了地毯上,这样的状况完全回到了学生时代,豪气冲天、无拘无束。</p> <p>  既是来到杭州,除了美景、美食以及现场感受了城市灯光秀的壮观,我们还去了天目里的茑屋书店。这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书店,屋内藏书极丰,很多都是极品,无奈看不懂,在琳琅满目的书籍面前第一次体会了不识字的痛苦——翻开基本全是外文,幸好不少是摄影艺术类的,好歹将就着看图认字吧!</p> <p>  最后再说一下西湖!来杭州不去西湖肯定就跟没来过杭州一般。当然,以前我们各自都去过西湖多次,这次又去了。虽说去西湖相当于又复习了一趟,无奈每一次相见都宛如初见。冬日冷阳下的西湖枯荷独立、柳条轻垂,远处三潭浩浩渺渺,近处野鸭百舸争流,不一样的时节有着不一样的西湖,果然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十分难得的六天培训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悄然走过。手拿老师发下的结业证书和培训合影,我们该和浙大说再见了。不说留恋却是留恋,我们感叹着“美好的时光总是飞快”,在冬日的清晨与浙大道别,与杭州道别,于大巴鸣笛中满载一船星辉——浙大是那天的康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