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三节:傻蛋捡柴<br></h3><h3>原文作者:根号三<br>图 画:石心石意<br>编辑配乐:梦回蜀河<br>出 镜:根 山<br>发 行:梦回蜀河<br> 孩童时候像:(孙茂耀加工照片)</h3> 自打开始记事,看到婆在吃饭,傻蛋会扭扭捏捏的靠上去,双眼一直瞅着婆的碗。开始婆也没有在意,吃完饭起身去忙了;傻蛋噘着嘴闷闷不乐的离去。后来,婆夹一筷子给他,吃了不走、得继续;吃一口,蹦蹦跶跶走人,是肚子饱着。<br> 跟隔壁的哥、弟关系都很好。一天,吃早饭时和三哥、四哥端饭到一搭拉吃,他俩说出去捡柴,问傻蛋去不去?去,赶紧吃完碗里的酸菜胡豆,回家放下碗跟着俩哥哥就走。<br> 半路上三哥问,你也不拿砍刀和绳子,咋捡柴?心说跟父亲弄过,没事。<br> 走了半天,都到半上午了才走到小水河,再进沟到第三座山,沿小路往上去。到处也没有象跟父亲拣柴一样的地方,这没法子。俩哥哥一人砍,一人往一起堆,问他们自己干什么?先用手折;半会没弄多少,手打泡红起来疼的不行;向俩哥求援,给我砍点吧?行,一会有碗粗一堆放到傻蛋跟前。<br> 街上人捡柴的小水河五座山梁(孙茂耀加工网络照片):<br> 后俩哥,又给砍捆柴的藤条,帮着捆绑好。这时太阳巳经落下山,赶紧扛着柴往回赶路。一会渴了找水喝,一会累了歇歇脚,再过一会肚子饿的不行,在路边地里找些既康又苦又烂的红薯母子充饥。看着天快黑,俩哥说这样不行,得把柴寄到老乡家,人往回走吧。<br> 走一会歇一会,实在是受不了,月亮都升起老高,还走不到家;人开始虚晃起来,求求妈妈、爸爸快来呀!<br> 高一脚低一脚往家挪,嘴里念叨着,看有人影过来,近了一看是爸爸、妈妈。一看傻蛋的样子,爸背着他往回走,一会睡着了。<br> 父母去接捡柴儿子在路上:(赵国强图画) 傻蛋家在四面环山、一条江水与一条小河汇聚的地方。街道、住房依山而建,日起日落都比平地晚一、二个小时,都习惯吃二顿饭。每家顶梁柱,早起才有打个尖的资格;傻蛋在家坐二把椅,不挣钱;给父亲打个合包蛋,他能喝点汤,姐姐们没一点份。<br> 街上人口粮偏少,一天两顿饭成习惯;早饭10点左右,晚饭下午四、五点。生活比较好点时,母亲包饺子、肉很少,只给傻蛋小碗和父亲大碗肉饺子,姐姐们和妈妈只能吃豆腐类的素饺子。吃饭时,他从姐的碗中挟个一尝,觉得与自己的不一样,就大声嚷嚷:男的吃豆腐,女的吃肉;并将自己碗里的都分给姐姐,还从父亲碗里往外扒拉给妈妈。气的父亲瞪眼也不好说,妈妈急忙制住傻蛋:父亲挣钱吃点肉应该。挣钱……,在傻蛋幼小心里扎了根!<br> 看到父亲引来卖柴人,谈好价从口袋里拿钱给人家。对妈妈说:我也去捡柴给家里烧,挣钱不要钱。妈妈抱住傻蛋说你还小,长大一点再替妈妈分担。从此,俊蛋开始了捡柴技能厉练。跟妈妈学打草鞋、缝补衣裤鞋袜,用绳索绑柴到用枝条捆柴,如何磨砍柴刀,到后来自做杄担、扁担,担水、挑东西等等。<br> 早先摸不着规律,吃了早饭去捡柴,只能在距离近的、而且是砍的湿柴;掌握不好,到天黑或晚上了才回到家。在生活困难、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街上娃都能吃苦耐劳去干活。捡干柴提前一天要做好各种准备,将杄担、砍柴刀、草鞋、干粮及照明火把都收拾好。<br> 按好约、习惯等,小伙伴们都是自行搭伴。在头天领头的喊来伙伴们商定,去什么地方、在那个山捡柴,几点开始由谁叫谁一一确定,后来连都有那些团伙都计划在那捡柴,遇到山里人夺柴如何逃,不想挑了从江水中流放安排等,都计划好。<br> 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就出发,二十多里的小路,天刚朦朦亮就得钻进朳朳刺架找干柴。什么黃桐木、麻荆条、桦梨树等都是好柴,直直的好捆、好挑、也好烧。杂木树柴朳的干柴,基本上都是山里人放牛羊时砍倒的,扔在山上岩边、刺架上等干后,挑到街上去卖钱,换回生活日用品。<br> 一般捡零乱柴用三、四个小时,运气好遇到大架柴垛子,五、六人都捡不完,下次还会到这来。而且用时比较快,砍一些荆条、黄桐木等有忍性的枝条,做捆绑柴的楆子,将一人高的柴分四份、粗细各二份,中上部和下部先捆绑紧,再粗、细各一捆绑成二大捆,粗的靠里用杄担扎好、系牢。相互帮忙都弄好后,坐下来吃点干粮歇会。下到沟底,在沟边喝够水再走。<br> 这时约中午左右,都是尽最大力气挑柴;也有捡的多、又挑不动,只能减掉些或慢慢移、等家里人来接。后来街道人进山捡柴形成了规模,有时礼拜天,看到几十甚至上百人捡柴。为柴的问题,有段时间山里人与街上人矛盾十分突出,有大打出手的迹象!<br> 沙沟渡口北侧江水边:(赵国强图画) 街道人捡柴后用杄担挑柴(孙茂耀加工网络图): 一次约7人去捡柴,清晨三点左右,人叫起来全了,走在踦曲不平的路上。天黑点着火把行走,傻蛋后面跟着狗蛋,他眼睛不太好使。走了路程三之二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刚说完,大声哎呦叫起来,扔掉火把、捂着勾子,是什么剁到自己;往后看,狗蛋蹲在地上抱着左脚直喊疼。傻蛋赶紧先邦他揉脚,一会觉得自己屁股也在疼,让其他人邦狗蛋搓脚脖子。这才揉自己屁股,同时考虑怎样帮一把狗蛋。等一会天麻麻亮再走,让狗蛋在附近砍点湿柴,其他人今天多拣点干柴,回来帮他弄好。<br> 傻蛋心说:真倒霉,让人杵了勾子,还得为他数钱。这就是傻蛋的处世为人。<br> 一双草鞋是新的,捡柴过程跑的路少,一天下来有的不会烂;有时回来走时,草鞋就开始这断、那烂的,既是一路上修修缠缠的,也摆脱不了最后光脚丫子挑柴走路的辛苦状。<br> 粮食定量少,又没有其他正常途径补充,各种付食也少的可怜。让割尾巴,整的人夹住尾巴做人;有条件的养条猪、有的养一只羊、喂几只鸡,也都是藏藏掖掖怕充公,喂了懒虫。家里给做的干粮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想省主粮又怕自己孩子吃苦受累还挨饿;弄二、三俩面,炒一碗浆水菜,做成几个大菜角。也有蒸红薯或烧红薯、土豆等;妈妈怕傻蛋出大力饿肚子,往往在烧了锅盔馍后,再给蒸点红薯带上。<br> 在一年当中6—8月,捡柴进行的少些。这几个月重点去乡下落点粮食,从地里拣点麦子、豌豆什么的,做点家里的吃补。这个时间段,也是养殖长肉季节,星期天去干与此相关的活。<br> 那次分散在小水河第二座山捡柴,傻蛋将二小捆柴扛着往汇集点去。通过一矮树后,正开始过一片甜杆地,发现头上飞有大黑蜂,而且在头上方还不停增加。傻蛋发现不对劲,扔下柴就跑,他象猴子一样跑的再快,也没有蜂炸机飞的快。他一看不行,按老人们说的飞跑,突然蹲坑不动。蜂子不是傻疯,一看无风,又飞回来并快速俯冲下来,直接爬在傻蛋头上厥起屁股直射,一下不行、二下也不中、三下还不解气。痛的傻蛋受不住了,就是再傻逼也不能任你欺;两手飞快使劲往头上拍,几下蜂子就直腿滚到地上不动了。<br> 这大黑蜂蛰的傻蛋头上几个大包,脸也肿起来;挑一路柴,一口凉水也不敢喝,怕"蜂蛰七里牛(注1)"在身上应验。妈妈看傻蛋情景,问明原由赶紧冲杯糖水让他喝,再将省吃的菜油往头上抹,并对每个包进行揉按。<br> 在高中阶段,傻蛋捡柴非常老道了;而且在江河中游泳什么也不怕,这对运用到捡柴到有好处。在小水河口与江河交汇回水位置,将伙伴们的柴和自己的柴都標绑结实后,让人都先走、并带走东西,自己一人下水带着柴伐往江水滩中游,觉得没问题了松开手,再游回岸边上来,跟着柴下漂往回跑。在离家二三里江水平稳处,下水游去带回柴伐,解开搬到岸上,各自叉好杄担挑回家。<br> 这种方式运柴很辛苦,一路上人要不停的小跑,想吃点东西也不敢停下来;掌握不好,不是搁滩、就是流过了街口位置,都需要费时费力处理。江水太冷,人也受不了,所以不受捡柴人的青睐。<br> 随着年龄增长,劲也在增大,挑的柴也越来越重。从开始捡柴,每次回到家,妈妈都要用大秤给秤重量。记得头一次,妈妈一人用秤提起来是二十多斤;最后一次,妈妈和傻蛋二人抬起秤,两大捆各秤加起来98斤。心想有机会再给家里捡柴到100斤,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br><br><div> 作者对提供撰写原文思路的朋友诚至谢意!<br><br>注1:蜂蛰七里牛。家乡有一种大黑蜂,毒性非常大。听老人 讲,曾有一头牛无意间惹了它,这种蜂使劲蛰牛。疼的牛四脚乱跳并逃窜,跑了六七里浑身冒汗,见到有水大口饮用。喝着喝着,这牛倒在地上,不一会毒性大发而亡。此后,人们叫这种蜂——七里牛。<div><br>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