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欣潼

<p><b style="color: rgb(1, 1,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来煮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起来走一走。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北方农历小年的这首民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仅大人们惗熟,对于孩子们,虽成长在那个文化生活几乎苍白的年代,但耳熟能详的民谣传唱却一直陪伴着、温暖着、娱乐着他们的童年。今日回家陪父母聊起曾经的大杂院,恍若隐退了半个世纪的生活忽然从记忆中唤醒,被时光潮水迅猛冲走的过往一下子全都倒了回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条件不富足,支撑着每个家庭的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刚一进腊月,年味就已经浓的化不开了。家家开始自己准备各种烹炸煎炒的年货,放了寒假的孩子们被要求帮家里干活,年龄大点儿的依大人要求把捡回的小石子倒入大铁锅,石子裹挟着花生、瓜子在铁铲不停地搅动下热烈翻滚着,不时发出嘭、嘭的声音。安静懂事点儿的有模有样认真地翻炒,调皮好动的就没那个耐性了,玩一会儿炒一会儿,出了锅的炒货颜色是否均匀一看便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切蚕豆是个细活,搬个马扎坐在火炉旁,把用水泡开的蚕豆再用小刀一个个切开,几个小时过后,抱着满满一盆切了口的蚕豆找地儿铺开,再举着被水浸白又满是褶皱的手指头在大人面前晃晃着炫耀表功,大人们则等着把晾干水分的蚕豆放入滚烫的油锅炸出油亮的兰花豆,刚出锅的兰花豆不能马上入口,需要扒拉开再晾些时间,吃到嘴巴里时得嚼出嘎嘣脆的声响,那才算是炸出正宗的味道了;家庭条件稍好些的,有的年前从北京买回些果脯类的北京特产,但是在除夕夜之前孩子们是没有这个口福的,得留着等到年三十儿,家家好吃的摆上桌,这时候平日里少见的、新鲜的,一下子就把小孩子们的嘴填满了。</b></p> <p class="ql-block"><b>  九十年代以后,孩子们穿新衣已经没有了年节的概念,而经历过七十年代的我们,记忆中,不到年三十儿小孩子的新衣服不能上身,说是规矩,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家家的日子并不宽裕,每个孩子一年一身新衣,一身新衣穿一年,所以,过年时才上身的新衣衫就显得格外金贵。</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想象着没有暖气的七十年代,家家冬天有大大小小的家务活:生炉子、打烟筒、和煤坯、担水等等,有男孩儿的家庭自然好些,即使过年也没什么区别。而对于我和妹妹两个女孩儿,平日里这些活就权当男孩使唤着干了,但是过年不一样,因为母亲这时会奖励我们开开心心一直玩到正月末不用干家务活,理直气壮的心情自然迫切,当然长大后渐渐明白,较为艰难的生活环境下,父母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辛劳和忙碌,却从没有忽视过我们童年里简单的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年三十儿,大院里五、六岁的孩子们十几个人围坐一圈,听长辈讲民间的传说故事,除夕夜的传说在有趣的讲述中复活了。据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生性凶猛,长年盘踞海底,但每到特定的一天就要爬上岸吞食牲畜、伤人害命。谈“年”色变的百姓们听说,“年”最怕红色和火光,为了驱走“年”保平安,每到这一天,家家就贴红对联、放爆竹,户户守更待岁、烛火通明,再往后就逐渐形成了熬年守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故事听完了,伙伴们就开始撺掇着小点儿的孩子扮成传说中的“年”,互相追逐着躲猫猫(我们管这叫藏谜根儿),古老的传说在孩子们率真的模仿演绎下,再度平添了年的味道。随着爆竹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白天追逐嬉闹的男孩儿、女孩儿们吃过了年夜饭,换上了新衣服又三五成群聚在了一起,每人手里攥着一根儿长长的竹棍儿,棍儿的前端挑着用蜡烛点亮的各种颜色的纸灯笼在大院里绕着圈儿跑跳着,纸灯笼影影绰绰游移在他们中间,那欢笑声、嬉闹声一次又一次湮没在除夕夜的爆竹声中。大年初一,邻里相互串门儿的、拜年的,唠着嗑就把自家准备的各种炸的、煎的、炒的纷纷拿出来让人品尝,眼神里隐隐闪烁着有几分炫耀,心里也暗暗祈祷着今年富足平安的心愿都该实现了吧……</b></p> <p class="ql-block"><b> 贪玩儿的岁月里,缠绕在心头无数个七七八八的诱惑,再体恤懵懂无知的年少童心,那种掰着指头向往过年的急切心情就不足为奇了。</b></p><p class="ql-block"><b> 多少年过去,脑海中消弭不去的还是那个古老的传说,大院里小伙伴们也已然感悟了穿越半个世纪不断变化中的新年。怀着崇敬与虔诚,我在记忆中找寻着上世纪已渐行渐远、并且终将消逝在岁月长河中的年味儿,之所以内心崇敬,因为它终究曾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来煮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