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往事—— (四)【原創】

衣者年華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片 / 网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文字 / 白桦:老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你笑起来真好看 一 李佳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多子多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影响力很大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一直存在,今天依然在某些地方流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 编者 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黑龙江省呼玛县“五七”农场接收了数批次来自关内的无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俗称盲流)。他们主要都是农场职工的亲戚朋友,或七大姑八大姨的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人员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地。1972年农场一连来了位山东哥们,名叫毛忠吉,夫妻俩拖家带口有十人之众。毛忠吉不滿50岁,共养了10个儿子。10个儿子依次叫大毛,二毛,三毛一直到十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个儿子,到晚上睡觉,尤其到冬天查人头,毛忠吉就犯难了,大儿子己结婚除外,9个儿子炕头上9个脑瓜子,也不知谁是谁了。尤其地上9双棉胶鞋与9双毡袜,共计36只棉胶鞋与毡袜。36只鞋与毡袜,什么概念?放在柳条筐里,也许装不下。</p> <p>  有一年夏天,连队南山打羊草,打三个轮回休息之际,我与毛忠吉闲聊,“都是儿子,该刹车了吧”,毛说:“怎刹车啊,一到晚上10点,就停电,停电,干啥啊,生呗”。(此时农场自己发电,到了晚上10点停电)</p><p><br></p><p> “再说都是儿子,也得生个丫头啊”。这真让老毛说准了,1976年毛忠吉老伴还真生了第十一个小孩,而且还是个女儿,这下把毛忠吉乐的。此时毛忠吉的孙女2岁,自己最小的女儿刚出生,就比大毛的女儿大了一个辈份,得叫孃孃了(南方语),北方叫姑姑了。</p> <p>  毛忠吉的大儿子早己工作,二毛,三毛也相继在农场连队务农,四毛也既将参加连队的劳动。这一大家子真是好劳力啊。在七十年代也就过来了,毛忠吉真的不容易啊!</p><p><br></p><p> 放在今日,要养活这10多人,真是难上加难。</p> <p> 作者:褚念华上海人,原呼玛县“五七”农场一连知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