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一抖一世界 一茶一品一人生”—思茅六中附小与思茅区茶艺大赛的第一次相遇

何一凡

<p>  在普洱,这座有着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城市,茶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普洱人的日常,人们爱茶,敬茶,守护茶。茶文化也成为了老师们的必修课,思茅区教体局于12月举办了“传承国饮·普洱茶香—疫情止步 茶道传香”为主题的茶艺大赛,思茅六中附小代表六中出赛,荣获佳绩!</p> <p>  一、临危受命 迎难而上</p><p> 从得到比赛消息到定下主题,出文案,只用了一天的时间。第二天大家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排练,此时距离比赛只剩五天。</p><p>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饮茶方式,因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饮后精神倍增;农民上山干活烈日当头,饮烤茶解渴且避免中暑;新茶通过炙烤可以祛除寒凉的茶性;“烤茶”是布朗族最传统的喝茶方式,也是他们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它的千年能量和灵气似乎可以让我们的灵魂穿越千年的时空,去仰视普洱茶的千年历史,去领略生命的真谛。 </p> <p>   二、团结协作 砥砺前行</p><p> 每一个优秀作品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队伍。虽然大家并不都是专业的,但大家都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茶艺不仅仅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它更考验一个人吃苦的能力。我们队伍的精神支柱-陈健丰老师,他其实并没有全面的了解过烤茶以及茶艺表演,但他耐心的学习。每天生火,抖茶,烤茶,喝茶,再抖,再烤,再喝……一遍又一遍的排练,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一天天的进步。茶色从糊到黄,茶汤从混浊到明亮,从一碗又苦又涩的茶汤到又香又柔又甜的茶汤。是老师用变黑的脸,发炎的嗓子和极限的精力换来的,是老师心血的灌注。</p><p> 付诸行动才是真,李云霞老师、陈波老师,何晓兵老师便是行动派。前奏舞蹈环节,是李老师和陈老师在利用课后时间编排出来的。将近一千字的解说稿,何晓兵老师随时拿着手机进行朗读,记忆,融入,以至达到人稿合一,脱稿解说。看似一堆平常老百姓家最普通的生活用具,却是我们从澜沧,墨江,景谷,曲靖等各个县市召集,找齐在一起的,不厌其烦的一通又一通的电话询问,一张又一张的照片比对,每个人各司其职,尽量使工作达到完美。期间,不曾有过一句抱怨,大家都埋头苦干,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p><p> 由于时间的紧迫,大家为了表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每天排练时间将近8个小时,每位队友都已经达到了精力极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改正完善,一次又一次的进步,自信心一点一点的被填满。这也许就是“痛并快乐着吧!”</p> <p>   三、方案被否 天崩地裂</p><p> 每个比赛前两天都会进行抽签和彩排,当怀揣着自豪激动的心彩排走台时,突然被告知由于人员过多属于违规行为,将会被打最低分,必须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那一刻,简直天崩地裂,不知该何去何从,比赛就在后天了,难道这么多天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重新拟定方案是一定来不及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删减人员,减轻环节。</p><p> </p><p> 由于人员和环节的删减,故事背景已经发生变化,演员间也需要重新整合,进一步磨合。为了使演员尽快的融入新角色,以及演员间尽快磨合,彩排结束后,大家迅速回到训练场地,开始了新的排练,一直到大家都找到感觉,进入角色。</p><p> </p> <p>  四、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p><p> 付出就会有回报。如果说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那烤茶的器皿便是更古老的古董。想要把它们召集在一起是一项“困难的工程”。翻阅史书,比对历史、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电话询问,尽量还原、凌晨早起采叶,只为新鲜、反复改良配方,只为达到最佳口感。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备好每一样道具,只要用心就能看见!</p> <p>  五、喜提第一 继续向前</p><p> 激动人心的比赛时刻到来了,小学部的老师们积极的参与到比赛当中,一大早便赶到现场帮忙搬东西,布置场景,疏导参赛人员紧张心情,做最强悍的辅助和最暖的亲友团。也正是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参赛队员放宽心态,以最松弛的状态向评委展示表演,获得喜人的成绩。</p><p>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不停下前行的脚步,方能遇见更美的风景。谦虚上路,奋力前进。</p> <p>主编:刘红锋</p><p>审稿:陈健丰 李云霞</p><p>编辑:何一凡</p><p>供图:李云霞 陈波</p><p>发布:思茅第六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