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2月12日(下午)</p><p> 分组报告4 社会认知 (上)</p><p> 时间:15:15-16:45 地点:海口宝发胜意酒店中国厅</p> <p> 本场大会报告共有5名报告人进行汇报,报告由温芳芳主持。</p><p>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的温芳芳作了《“性别刻板印象对人不对己”:女性潜能偏好的评价者−行动者双视角检验》的大会报告。她从评价者和行动者的角度探讨了对女性潜力的评价,提出了从评价者的角度来看,女性更依赖性别刻板观念向其他女性提出工作分配建议,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看,女性更依赖自我完善的意图来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的观点,这为女性相关的人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见解,对促进消除对女性潜力忽视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p> <p> 华中师范大学温芳芳汇报</p> <p>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的叶含雪作了《新冠疫情期旁观者群际歧视内归因倾向对指向歧视者的情绪与行为的影响》的大会报告。她探究了分别聚焦于“武汉返乡人员”和“湖北复工人员”的群体歧视事件中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对其指向歧视者的情绪、行为及其比较,提出了旁观者的内归因倾向会同时引发其对歧视者的愤怒和轻视情绪,进而导致攻击和回避行为的发现,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事件的认知归因-情绪-行为模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民众的情绪疏导具有重要的预警启示,从认知归因的角度提供了有益的社会心态干预策略。</p> <p> 华中师范大学叶含雪汇报</p> <p>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的柯文琳作了《对热情更“严格”,对能力更“包容”?面孔热情能力水平对面孔感知的影响》的大会报告。她探究了对呈现出“低/中/高”三种水平的热情/能力特质的白人男性面孔对进行感知,在吸引力、健康、喜爱度、介绍给伴侣的意愿、热情,以及能力等维度在热情面孔和能力面孔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为高健康威胁情境中社会认知大二模型以及面孔感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对于后疫情时期民众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p> <p> 华中师范大学柯文琳汇报</p> <p> 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的范丽恒作了《动画特征对4~7岁儿童执行功能的短时影响》的大会报告。她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选取动画的节奏和幻想性特征,探究了动画特征和年龄对儿童执行功能的短时影响。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执行功能任务表现越好,高幻想动画会使儿童随后的执行功能任务表现更差,节奏对儿童随后的执行功能任务表现没有影响,三变量的交互效应仅表现在年龄和幻想性对儿童抑制控制的影响上,即与低幻想动画相比,高幻想动画对抑制控制的短时削弱作用在低龄儿童身上更为明显。</p> <p> 河南大学范丽恒汇报</p> <p>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李瑗媛作了《大学生的拟人化倾向及其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的大会报告。她探究了大学生的拟人化倾向、孤独感、社会能力(共情、情绪智力)和社会能力的自我觉知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低的人孤独感更高,孤独感高使他们不倾向于将一般动物拟人化。此研究通过探讨社会动机背后的社会能力因素与拟人化的关系,拓展了对于拟人化三因素理论中社会动机因素的认识。</p> <p> 浙江大学李瑗媛汇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