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颐和园,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华贵无比,气象万千。她的前身是清乾隆时期建造的清漪园,但清朝国力下降,外敌入侵,清漪园遭遇了弥天屈辱,遍身创伤。</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皇帝带着年青的慈禧躲到避暑山庄。英法联军纵兵劫掠后,咸丰十年九月初三(即公元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勋爵下令焚烧皇家园林,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全部烧毁,从英国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所拍摄的照片中看,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已经无存,长廊、对鸥舫、留佳亭等建筑成为焦炭,惨不忍睹。</p> <p>珍贵的清漪园文昌阁照片,被焚毁前一天由英法联军战地摄影记者费利斯·比托拍摄,照片的背面有额尔金勋爵军事秘书亨利•克里洛克亲笔说明:“这座位于湖边的钟楼是由尊敬的斯图尔特•沃特利点火烧毁的。”照片现存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p> <p>清光绪年间修复的文昌阁,经比较可以发现,它放弃了大型西洋自鸣钟,由于这个重大的变动,文昌阁由原来的三层变为现在的二层。</p> <p>珍贵的清漪园昙花阁照片,拍摄于被焚毁的前一日。昙花阁位于万寿山东部,是一座佛楼,昙花阁的平面呈六角形,象征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p> <p>清光绪年间在清漪园基础上修建颐和园,无力修复昙花阁,而在其原址上建造了一层的景福阁,成为慈禧皇太后在此赏月、观雨的场所。</p> <p>《赅春园遗址复原图》</p><p>味闲斋和赅春园是一东一西两处园中之园,座落于后山西侧,都是乾隆皇帝的书房。赅春园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园门和蹬道,第二层是蕴真赏惬殿、竹籞、钟亭、游廊组成;第三层由清可轩、香嵒室、留云阁组成,三层以爬山廊串连在一起。</p> <p>味闲斋遗址。味闲斋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书房之一,名贵书籍和东巡金石录收藏其中。1860年,英法联军将其中130余件文物劫掠,然后放火烧毁。</p> <p>清可轩遗址。乾隆皇帝书房,依万寿山天然岩壁而建,房屋内壁就是岩石,乾隆每写就诗词,命工匠直接刻在房屋内石壁上。</p> <p>清可轩石壁上的乾隆皇帝御制诗,经过二百余年的风雨,许多题刻已经漶漫不清,令人唏嘘。</p> <p>经过大火的石壁已经酥脆,如果不进行保护,几年后这些遗迹将全部损坏。</p> <p>现在还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清可轩”石额,石崖之间还存留着经过火烧的房梁木材。</p> <p>留云阁遗址。在天然岩壁上雕刻有精美的十八罗汉浮雕像,围绕着塑有金身的释迦牟尼佛坐像,是乾隆皇帝的私人佛堂。</p> <p class="ql-block">香岩室是一处天然岩洞,位于清可轩之西拐角处,乾隆时期洞内曾摆放石案,供奉石观音像,洞内岩壁上勒刻有乾隆皇帝十一首御制诗,现大都已漫漶不清。</p> <p>《构虚轩遗址复原图》</p><p>构虚轩建筑群座落在味闲斋北面小山上,主建筑构虚轩是一座体量巨大的三层轩楼,它的西面有袖岚书屋,北面有静佳斋,都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延展到苏州街,有著名的建筑金粟山和绘芳堂。</p> <p>构虚轩建筑东北角遗址。</p> <p>构虚轩建筑西北角遗址。</p> <p>爬山廊被淹没在黄土之中。</p> <p>静佳斋遗址,其一半已经被用铁栏杆围在苏州街景区内。</p> <p>静佳斋前抱厦遗址。</p> <p>非常精致的袖岚书屋,如今只剩下这一堆破砖烂瓦。</p> <p>《花承阁遗址复原图》</p><p>花承阁是一组佛教建筑物,它座落在后山西部一座半圆形高台上,由花承阁、多宝琉璃塔、乾隆皇帝多宝琉璃塔御制文碑、莲座盘云佛殿、六兼斋、三十七间游廊、艮岳太湖石、牌楼所组成。经过英法联军的大火,现在只残存石质建筑。</p> <p>花承阁遗址,利用地势的高差,该阁楼自东向西看是一层建筑物,而自西向东看就成为二层的阁楼,非常巧妙。</p> <p>木质牌楼早就不存在了,夹柱石也破损不堪了。</p> <p>莲座盘云佛殿遗址。</p> <p>六兼斋座落在莲座盘云佛殿以东,本是一座书房,名字取自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佳宾六佳而定。</p> <p class="ql-block">在大火中存留下来的多宝琉璃塔,依然充满风韵。</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自宋徽宗的“艮岳”遗址中运到此地的南太湖石,如今仍默默地伫立在一片废墟当中。</p> <p>《绮望轩遗址复原图》</p><p>绮望轩座落在后溪河中段,由绮望轩、八字蹬道码头、停霭楼、石瓦花墙、四方亭、八角亭、游廊组成。隔河有另一组建筑物,名曰“看云起时”。</p> <p>绮望轩本是一座精致的园中之园,英法联军将它焚毁,如今只剩残垣败瓦。</p> <p>这一段石瓦花墙还是乾隆年间的旧物。</p> <p>八角亭所遗留下来的柱墩。</p> <p>八字蹬道和绮望轩前廊柱墩。</p> <p>停霭楼遗址。</p> <p>看云起时敞轩遗址。</p> <p>看云起时两个轩亭之一的遗址。</p> <p>澄碧亭遗址,是仅次于廓如亭,体量第二的观景亭。</p> <p>《四大部洲遗址复原图》</p><p>四大部洲的正式名称是须弥灵境,座落在后山一组佛教建筑物。中心建筑有香岩宗印之阁、须弥灵境大殿、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四色石塔等藏式建筑组成。</p> <p>香岩宗印之阁本是一座三层高阁,清光绪修建颐和园时,无力复建,只好改建为一座一层佛殿。</p> <p>须弥灵境大殿没有复建,遗留下一大片光秃秃的广场。</p> <p>《治镜阁遗址复原图》</p><p>治镜阁座落在昆明湖外湖中,是一座巍峨壮丽的水中楼阁。虽然它在1860年躲过英法联军的那一场大火,但在光绪皇帝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颐和园时,由于经费不够,竟然拆除了治镜阁而改做他用,至此治镜阁彻底败落。</p> <p>治镜阁码头遗址。</p> <p>治镜阁只剩下这巨大的夯土墙芯。</p> <p>从内部看上去,还是能感受到原建筑的宏大。</p> <p>望蟾阁,选自《崇庆皇太后万寿图》。</p><p>望蟾阁是座落在南湖岛上的一座高阁,从名称也可知道它是供帝后们赏月用的。但由于体量过大,地基工程出现弊案,望蟾阁出现严重倾斜,嘉庆时期将其拆除,改建成为一层的涵虚堂,1860年涵虚堂又遭焚毁,光绪年间复建。</p> <p>光绪年间复建的涵虚堂。</p> <p>石舫,选自《崇庆皇太后万寿图》。</p><p>从图中可以看出,乾隆年间的石舫船楼是完全中国传统样式的。</p> <p>石舫遭火焚后的惨状。</p> <p>从历史老照片中可以看出,除荇桥和寄澜堂还基本完好外,其他建筑是一片废墟。</p> <p>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时重建石舫,也许是西风东渐,改成了西式船楼,并安装了供皇太后赏雨用的欧洲大水银镜,还加装了一对蒸汽船的船轮,名字也由石舫改为清晏舫。</p> <p>凤凰墩,选自《崇庆皇太后万寿图》。</p><p>凤凰墩是绣漪桥北面的一个小岛,乾隆皇帝仿照江南黄埔墩在岛上建筑了凤凰楼,在楼上安装了一只中空的金凤凰,成为整个园林的风向标。该楼在清道光时期,由于经费不足被道光皇帝拆除。</p> <p>今日的凤凰墩上,只有这孤单的小亭。</p> <p>藻鉴堂,选自《崇庆皇太后万寿图》。</p><p>藻鉴堂座落在昆明湖外湖藻鉴堂岛上,主要建筑物有春风啜茗台等,1860年遭英法联军烧毁。</p> <p>今天的藻鉴堂岛上,增建了一座三层水泥楼房,成为北京市重要部门老干部活动中心,也曾经成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处,看来恢复历史原貌是彻底无望了。</p> <p>1900年八国联军随军记者拍摄的颐和园佛香阁大佛。由于乾隆时期大报恩延寿寺被毁,清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时修复佛香阁,在佛阁中供奉西天接引佛和迦叶、阿难,全身金装,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的老照片,一名外国水兵站在佛香阁内的供桌上拍照,他身后的佛像右手已经残损,左手竟然托着一个“吸烟灭火”的告示牌,一片破落的景象。</p> <p>澳大利亚女摄影家海达•莫理循在1934年拍摄的颐和园佛香阁大佛,已经非常破败。</p> <p>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大破“四旧”,他们到颐和园将大佛绳捆索绑,贴上标语,在一片革命口号声中,大佛被捣毁。</p> <p>1989年为了迎接建国40周年国庆,佛香阁进行了大修。为了解决佛阁中没有大佛的问题,有关部门拨调了明代铜质千手观音立像,安装在乾隆年间的须弥石座上直至今天。</p> <p>彩蛋一,乾隆皇帝亲笔御书大字崖刻“碧藓”。</p> <p>彩蛋二,乾隆皇帝亲笔御书大字崖刻“画峰”。</p> <p>彩蛋三,乾隆皇帝亲笔御书大字崖刻“燕台大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