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静益读,亦诗亦友

黑白配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益静益读,亦诗亦友</b></p><p> ——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省外提升培训(第四天 )</p><p> 作者:隆中队</p><p><br></p><p> 当太阳怯怯地露出她久违的笑容时,我们在惊喜与温暖中拉开了今天的培训之幕。</p> <p>  开课之前,班主任和助教老师们忙前忙后,为今天的培训做准备。</p> <p>  上午的主讲教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市文新小学副校长郑雪琴。</p><p> </p><p> </p> <p>  听了郑雪琴校长的讲座《“T”阅读课程—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实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平庸地做一万件事情。</p><p> 郑校长首先谈到在香港公开课遭遇,正是这次遭遇触发了她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但是作为副校长的她事务繁杂,仍然静下心来做课题研究,这需要毅力、定力,然而郑校长一做就是十年,十年的反复研究实践,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p> <p>  郑校长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整本书阅读推进实施过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化单元定位在思想上要“变”。为以单元为整体的教,行动上要“真”,注重真实情景,真实学习和交流。郑校长用生活中学开车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在学生学习中要在会和教之间建立一个关联,让学生真学习。</p> <p>  郑校长结合四年级实例剖析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外阅读日常化。在郑校长接地气的讲解中我们明白了要结合年龄和教材确定每个学段培养能力和目标。</p><p> 谈到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过程性学习保障时,郑校长结合本校实际,从营造氛围到开展“秀秀节”,让好书漂流起来等等活动,再到课时教研活动落实,最后到成果展示。让我们看到把书本阅读变成一种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经历的学习路径。</p><p> 高年级的一节辩论课让我们真切领悟到,杭州的思辨型阅读课以板块推动,并交给学生辩论策略(反例法、假设法、引用法)。为输入和输出搭建一个恰当的桥梁,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更有智慧,真正唤醒了学生爱阅读爱文字的有效措施。</p> <p>  下午的主讲专家——教育硕士、拱墅区小语教研员王红霞老师</p><p> </p> <p>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而意象作为构成古诗词的基本元素,以优美的语言外壳作为载体,附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悟“意象”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红霞老师的讲座《“相”得益彰 “象”入人心》,对统编古诗文教学中的“意象”体悟,做了精彩的分享。 </p> <p>  温婉尔雅的江南美女王老师一上场就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王维写的赞美我们襄阳美好风景的诗《汉江临泛》,在异乡能听到描写家乡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然后王老师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怎样体悟“意象”。</p><p> </p> <p>  以月亮、《芙蓉楼送辛渐》《伯牙鼓琴》为例让我们感受“古今相通”造出文化之境,把古诗中的意象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搭建学习支架,体悟古诗的意象。</p><p> 谈及“虚实相生”造历史之境,王老师以《出塞》《示儿》为例,“通过虚实相生,建构中原意象,让扁平的文字变得丰满起来,激发学生情感。</p><p> 讲到“动静相辅”造风光之境时,她轻轻松松带我们品味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诗文化。她时而激情挥洒,时而低声吟诵,时而讲述背景,时而斟字酌句,达到从意象入手理解古诗词情感、感悟意境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浸润的目的。</p><p> </p> <p>  她的古诗教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古诗教法,让我们广大学员们耳目一新,为我们以后指导老师们的古诗教学打开了一扇新门。</p> <p>看,学员们学得多认真啊!</p> <p>一寸光阴不可轻。</p> <p>  课中休息时,学员们积极与讲师互动,交流学习心得。</p> <p>老师们课下也在积极交流探讨。</p> <p>  看,老师们的学习笔记!</p> <p>  用心的老师还专门将每天的学习心得制成美篇。</p> <p>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重在知,成长贵在行。今天的讲座为我们补了元气、添了灵气。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学习永远在路上……</p>

意象

古诗

学习

古诗词

校长

体悟

阅读

我们

整本书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