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记录儿童活动中的“哇!时刻”,老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记录,记录儿童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关注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能力,而不仅是他们的学习结果。</p> 发现 <p> 每次外出散步,路过篮球场,孩子们都想去玩跷跷板。只有一个跷跷板,怎么玩呢?于是一场关于跷跷板的谈论开始了:</p><p>“小朋友可以排队玩”</p><p>“把小区广场上的搬过来”</p><p>“太沉了,怎么搬”</p><p>“再买几个按上呗”</p><p>“找材料,我们自己搭一个”……</p> 我设计的跷跷板 <p>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精心设计。设计了长方形跷跷板、正方形跷跷板、平衡跷跷板……</p> 寻找材料,探索搭建 <p> 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建构、创作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p> <p> 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跷跷板,选取材料,尝试搭建。</p> <p>锦涛说:“我的翘不起来,下面这个长方形积木撑不住”。</p> <p> 平衡支点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他把下面的长方体积木换成拱形和三角形,这次跷跷板倒了。</p> <p> 没有气馁,继续调整。他这次调整了上面长方形木板的摆放方向。“哇”!长木板可以上下摆动,跷跷板成功了。</p> <p> 赵一铭和周圣睿一起合作,他们用小长方体在下面做支撑,,上面放了两个半圆形做支点,搭好了跷跷板,很开心。赵一铭说:“试一试,怎么样?”他俩小心翼翼的把两块积木放到了跷跷板的两头,可是跷跷板晃动起来,不平稳,积木马上就要掉下来。周圣睿说:“哎呀!不行不行。”他们一起调整支点的位置,反复验证梁的平稳性,小心翼翼的尝试。最终支点两边梁的距离相同,两位小朋友同时在梁上放相同的积木,跷跷板平衡了,实验成功!</p> <p> “哇”!成功了……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在探究尝试搭建跷跷板的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而且能主动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p> <p>跷跷板初步成型</p> <p>小心翼翼的取出下面的支撑物</p> 我搭建的跷跷板 <p>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嫩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的火花。瞧!跷跷板正悄悄的发生变化…</p> <p>三角形双边跷跷板</p> <p>房子跷跷板</p> <p>汽车跷跷板</p> <p>四边形跷跷板</p> <p>天平跷跷板</p> 绘画 分享 反思 <p> 在搭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使用了什么材料,孩子们都做了记录,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表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发现。</p> 哪边容易翘起来 <p>杨清尧说:“小朋友一起玩,哪边人少,哪边容易翘起来”</p> <p>孟毅说:“一边人少,一边人多不平衡,哪边人少,哪边容易翘起来”</p> <p>赵一铭说:“两个小朋友比较重,一个小朋友容易翘起来”</p> <p>张宇墨说:“年龄一样,体重一样,跷跷板可以保持平衡”</p> <p> 《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让幼儿拥有游戏的自主权、成为游戏的主人、体验游戏的快乐,才能保证游戏的本性——自由和快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