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古城&①古街②张恨水旧居③油画④婚床⑤老子之眼⑥黎川试院文庙

一觚一咏

<p>  黎川古城,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时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关口之一。三条河流从境内流过,在那个只有漕运才最为便利的年代,有这样丰润的水系,其地理位置就不可小视了。</p> <p>吊脚楼暮年衰容,</p><p>清风仍乱吹灯笼。</p><p>探望桥下黎滩水,</p><p>惆怅落在廊道中。</p><p>见不着旧日光阴,</p><p>只看到廊桥若虹。</p><p>问下这千年古城,</p><p>谁在护佑你盛荣。</p> <p>  新丰桥建于宋、明时期。横跨县城南津街与篁竹街两岸之间,黎滩河支流熊村水与社苹水汇合之处。该桥原为木构便桥。明弘治九年(1496),由县人捐资重建,改为石墩木梁结构,五墩六孔,为廊桥式。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悬挂有“远古青山无墨画,潺湲流水有声诗”的雕木楹联;桥之两端,置店屋数间。桥头进出石阶下首,竖立高大石拱门。桥面由条石铺砌,造型、功用独特。桥身木廊飞檐,气韵厚重又不失秀丽。明清以来,此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旧时为黎川县城通往福建省邵武、建宁、泰宁等县的必经津梁,现今仍为县城至西南各乡镇的主要通道之一,日夜络绎不绝。</p> <p>  横港桥所在位置旧名“孔家渡”,历史上为赣闽两省交通要道,原先无桥,过河靠渡船。宋咸淳(1265-1275)年间,乡民在此搭建起了简易木桥,之后屡毁屡建,横港木桥延续了近五百年。清乾隆二年(1737),横港木桥改建为卷拱石桥,桥身二墩三孔,桥墩、卷拱、桥面均用长条麻石筑砌。桥面长40来米,宽近5米,桥上建有砖瓦结构的亭状廊屋,长约16米,可供行人蔽日躲雨。</p><p> 光绪十六年(1890),县籍书法家陶思侃题写桥额“横港桥”,书法家涂启心题写廊屋內:“仙津”“道岸”,存留至今。仙津是指仙人到达的渡口,道岸是道路的尽头。.</p> <p>  黎川古城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由一条1.8公里长的老街和34条巷道组成,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明清厅堂与民国骑楼建筑汇聚的历史街区典型代表,江西省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之一。</p><p> 现在古城也被称为明清古街,数百栋木结构及骑楼特色古建筑显出历经风雨之后的沧桑感。</p> <p>古街被一条马路分割成两边。</p> <p>骑楼第一街</p> <p>我们已牵手千年,</p><p>我们屡毁屡建。</p><p>日峰山下,</p><p>黎滩河边,</p><p>寒风裂,</p><p>冰轮又圆。</p><p>云霁卷,</p><p>水再金滟滟,</p><p>一展我花容月貌,</p><p>铅华素颜。</p> <p>  骑楼式店铺紧密相连,组成街与巷,演绎出梦幻般的光与影。</p> <p>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灌芯糖制作</p> <p>  古街北面有一条街叫贤士街,街上游人偏少。贤士街是老街古风遗韵深厚的区段,全长约420米,街区内保留有许多古街巷老厅堂,早年的贤士街,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因年代久远而危房增多,各种民生问题日趋突出。2019年,政府启动贤士街保护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民生条件。</p> <p>夜幕下亦可以假乱真</p> <p>  南津码头位于古城南津街,是旧日老街最繁华的地段。</p><p> 明清时期的黎滩河是赣闽交通的黄金水道,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昔日南津街商业很发达,商铺鳞次栉比,多达六、七百家。由于商家货物进出所需,南津街每条老巷子联通着一个码头,人们把这些码头统称为南津码头。其中声名远播的有新丰码头、彭家码头和排栈码头等。南津码头与南津街的繁华是桴鼓相应,相得益彩的,“南津码头,舟筏横斜货塞港;张王殿前,车马上下市声暄”,道出了黎川古城那段商业繁荣的时光。</p> <p>  军机大臣陈孚恩(1802-1866),宇少默,黎川中田人,探花陈希首之子。道光二十七年,差山东、山西等地,特赏“头品顶戴,紫禁城骑马”,御赐“清正良臣”。历任户、礼、兵、刑、吏五部尚书,道光二十七至三十年任军机大臣。“祺祥政变”,受牵连革职,谪成新疆。同治五年,沙俄攻陷伊犁,殉难。</p> <p>许氏家庙</p> <p>古窑馆</p><p> 南津这座古窑距今600余年,在黎川县日峰镇、中田乡也发现有300座类似的古窑。据考证,这是当时为明南京城烧制城墙砖的官窑,南京明城墙博物馆新馆就有黎川县搬过去的古窑展示品。</p> <p>  夜色下的古街变的热闹许多,当地很多人都会来此逛街,灯火阑珊处,河边酒吧的喧闹,路边弹唱的歌手,让平静的夜晚显出鲜活的人间烟火气,将自己放空,漫步河边,暗夜、粼波、房影交错的画面,给人以无限遥想。</p> <p>民居</p> <p>祖孙同登宰相堂</p><p> 元德昭(890-968),字明远,黎川苏源人,危仔昌之子,改姓“元”。南唐军攻打福州,德昭救助有功,深得吴越王信任。有辅佐之才,累官至吴越国丞相。</p><p> 元锋(1009-1084),字厚之,黎川苏源人,元德昭之孙。历官知县、知府、翰林学士等。宋熙宁八年,升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王安石改革得力助手。</p> <p>国医堂</p> <p>新城文学育英才</p><p> 鲁九皋(1732-1794),原名仕骥,字絜非,黎川中田人。清代文学家。主导义仓“广仁庄”,泽惠乡里。与姚鼐相交甚密, 倡导江西新城文学。陈用光、陈希祖、陈希曾皆共弟子。著有《山木先生文集》。</p><p>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黎川中田人,清代文学家。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新城文学推手。官至礼部左侍郎。著有《太乙舟文集》。</p><p> 陈希曾(1766-1816),字集正,黎川中田人。乾隆五十四年乡试解元,轮隆五十八年殿试探花。历官五部侍郎。</p><p> 陈希祖(1765-1820),字敦一,黎川中田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清代著名书法家。</p> <p>踏歌台</p> <p>高山景行为人梯</p><p> 邓元锡(1529-1593),字汝极,黎川县城人。明代理学家,十七岁推行社仓法,惠及乡人。登乡举第三名,不会考,杜门着述。著有《五经绎》《函史》《潜学稿》等。教书育人,高徒甚众,张槚、冯渠皆其弟子。无意功名,屡谢举荐,为“江右四君子”之一,列祀豫章理学名贤祠。</p><p> 张损(1533-1602),字养之,黎川洵口人。为御史秉笔直书,弹劾大学士高拱。仕途三起三落,官至工部侍郎,人称“三朝直臣”,朝赐“建言召用”匾。</p> <p>校场</p> <p>  抗清烈汉黄端伯(1585-1645),字元公,黎川龙安人,明末名臣、诗人。坚守南京城抗击清军。城陷,百官迎降,端伯于寓所大书“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清豫亲王多铎劝降不果,命杀之。行刑前,端正冠履,端坐受戮,刽子手惊恐不能举刀。端伯厉声喝道“何不刺我心!”多铎叹服:“南来硬汉,仅见此人!”著有《瑶光阁集》。</p> <p>  藏稗楼:“藏稗楼主”是张恨水曾经使用过的笔名。他在小说(水浒新传》序言里叙述:“予以稗官为业,将及二十年……”,自称“稗官”。稗官是古代小说家的别称。用“藏稗楼”来命名,说明这房子曾住过一位写小说的人,这人就是张恨水先生。</p><p> 楼内对张恨水先生的生平与家世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并复原了张恨水父亲当的办公场所。</p> <p>  张恨水旧居坐落于黎川明清老街南津渡口,为清代中晚期建筑,距今有200多年历史。1905年,年仅10岁的张恨水先生随父来这里生活了一年。全家就居住在这幢带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两层木楼里。它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张恨水生活遗迹。</p><p> 张恨水,安徽潜山人,1895年5月18出生于江西,卒于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张恨水是中国现代著名报人、作家被尊称为“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p> <p>  旧居依河而建,面朝新丰桥与横港桥,杜苹水与熊村水在这里会流成黄金水道一一黎滩河。这里风光秀美,凝聚天地之灵气,成为黎川明清老街最靓丽的风景。</p> <p>啼笑姻缘双桥牵,</p><p>金粉世家三江连。</p><p>百卷长书无览迹,</p><p>蒙住嘴巴口莫言。</p><p>一一恨水先生写的书,一本都没看过,忏愧啊!</p> <p>  中国近代文学巨匠张恨水(</p><p>1895-1967年),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有100多部,成就辉煌。</p><p> 张恨水曾五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中国文坛传为佳话,成为美谈。</p><p>第一次接见,1926年在北京未英胡同30号大院子张恨水住所。</p><p>第二次接见,1945年在重庆新民报社。</p><p>第三次接见,1945年在重庆红岩村。</p><p>第四次接见,1955年在全国政协团拜会上。</p><p>第五次接见,1956年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上。</p> <p>  旧居为混与木楼结,占地380平方米,楼下是生活与工作接待场所,中间有一方天井,楼上设有古色古香的卧室、学堂和书房。少年恨水在这里接受了古代文学启蒙并喜欢上了小说和诗词,学业上有了不少进步。在200年的时间里,这里做过染坊、纸行、货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旧时政府厘卡也设在这里,1905年,张恨水的父亲张联钰办公于此,负责辅助当地政府厘金的征收。</p> <p>  旧居内的摆设均为清末时的老物件,这是国内唯一仍保存完好的张恨水故居。</p> <p>旧居前张恨水广场</p> <p>张恨水旧居夜景</p> <p>不懂油画好与孬,</p><p>自己就是一“土包”。</p><p>装模作样画前过,</p><p>拍照就找标价高。</p> <p>28000元</p> <p>22000元</p> <p>老子闭眼,</p><p>知“道”。</p><p>老子睁眼,</p><p>明了。</p> <p>乌木木雕</p> <p>  中国古床文化博物馆由上海慕禅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兴建。博物馆所展示的古床,由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刘东玮先生带领专业收藏团队,历时数年,踏遍中华大地收集、整理、筛选、优配而成。古床馆涵盖了明清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古床。展品器形精美、脉络清晰。为广大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赏、学习、见证和研究的良好机遇。</p> <p>鸾凤和鸣架子床</p><p> 此床为清代婚床,床眉上檐左右两侧为鸾凤和鸣,中间为双狮戏珠,意为风调雨顺,和谐美满。左下角为喜鹊和梅花,意为喜上眉梢。当中有许多成双成对的吉祥动物及石榴、松鼠、葡萄等,都寓意为多子多生多福。另雕刻的门神及底部的鸱吻有镇宅去灾之意。</p> <p>千金小姐陪嫁床</p><p> 此床为拔步床。床体庞大,是床榻中最大的床。上有顶盖,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屏,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廊庑两侧可放置小桌子、衣箱、马桶等物,构成一个前堂后室的布局空间。清朝时期的千金小姐陪嫁床,中间雕刻多以人物孩童为主。体现父母期待女儿到夫家后,相夫教子、夫妻和美、子孙延绵、荣华富贵、衣食无忧。</p> <p>黄花梨木床</p> <p>龙凤呈祥架子床</p> <p>春宵雷动玉龙飞,</p><p>秋夜云开金凤舞。</p><p>香火有续怎能知,</p><p>就看翅动可急促。</p> <p>宁波卷棚式千工床</p><p> 浙东地区十里红妆家具中,最突出为千工床,精雕细刻,釆用小叶紫檀、黄杨木,以及象牙雕、贝雕,历时三年打造,伴女成长,伴女出嫁。</p> <p>百世其昌架子床</p><p> 清朝末期的架子床,为德高望重的老者居住。寓意家族昌盛、子孙兴旺。另里面壁画有不少三国人物。</p> <p>八面来福架子床</p> <p>千金小姐陪嫁床</p> <p>  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圣庙等,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p><p> 黎川孔庙始建于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迄今有870多年历史。孔庙位于古城贤士街西端,占地面积约37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棂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等部分,中轴分明,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大成殿占地2300余平方米,52根整石立柱,雄伟气派,已获批“省级保护文物东侧廊檐旁的两座石碑:明万历年间的“孔庙重修碑记”石刻和清康熙中期的孔庙重修石碑,是今所罕见的历史瑰宝。</p> <p>  黎川孔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不仅是祭祀场所,也历来为黎川县官学之地,故又称学宫或文庙。初建时,除大成殿外,有房屋百余间。后经历无数次的损毁与修复,至今屹立于此。当前占地面积2600余平米。其建筑以孔庙为中心,两边建教学用房,孔庙与学房组成学宫建筑群据“学宫图”,主体结构有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及其两侧的名宦、乡贤、忠义、土地等四祠,东西两庑、天井、空地、崇圣祠,诸建筑围以“万仞宫墙”。教学区建筑围绕孔庙东西两边分布,东区自南而北设万代文枢、节孝祠、尊经阁、明伦堂、教谕等建筑。西区设黎川试院、关帝庙、训导等房屋。</p> <p>读书事不轻,</p><p>苦历十年行。</p><p>愿悬树成契,</p><p>一许夫子明。</p> <p>尊经阁</p> <p>明伦堂</p> <p>  黎川试院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呈长方形,分南北两区。试院四周圈以围墙,向东即孔庙方向开门。是江西省唯一集学宫、试院、孔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p><p> 试院是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由一排排的考棚组成,考棚内设一间间的考房,也叫号房或号舍,既是考生考试的场所,也是他们的席宿之地,由于空间狭小,民间戏称“鸽子笼”。黎川试院本是一所县级试院,可是,清嘉庆五年(1800)却在黎川试院举办过由省学政主持的科试(亦称科考),此时黎川试院有700多间号房,说明了黎川当时的学风之盛,考生之多,学额超常。</p> <p>住宿宾馆总台</p> <p>住宿宾馆大厅休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