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单

无问西东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小时候,一来家里穷,二来父母文化程度低,基本没有阅读的条件。等到上了小学,纵然是识了字,学校里和社会上的阅读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无非是些《小葵花》呀,《故事大王》啦之类的杂志以及连环画、小人书等图书。内容多为革命英雄故事,历史演义类的也有,如《新儿女英雄传》、《八女投江》、《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等。</b></li></ul><p><br></p> <p>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杨雄</p> <p>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林语堂</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但因为我生性愚钝,阅读水平极差,通常是人家已读完几本了,我还一本没看完。这样也就永远赶不上大家的节奏,更别说一起同读的乐趣了。</b></li></ul> <ul><li><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后来,每次看见同学们围在一起交流时神采飞扬的样子,也就免不了经常灰心丧气,自怜自艾。当然,这种消沉、自卑的心理也在渐渐地化生为我自强不息的动力。我就在心底默默立志——一定要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span></li></ul> <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至今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刘胡兰》。那是一套英雄人物传记丛书,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足以让幼小的心灵血脉偾张,而我却不舍得买下第二本。直至小学毕业,我因为阅读的贫乏,所以始终蒙昧未开。</b></li></ul><p><br></p> <p>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p> <ul><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升入初中,我学习尤为刻苦,成绩一直优秀。由于整日埋头学习各门功课,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那时,每册语文课本最后有附录的十六首古诗,建议学生每周背诵一首。虽然不作考试要求,却成了我的最爱。三年下来居然能积累百十首课外古诗词,也可勉强算作我的阅读经历了。</b></li></ul> <p>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吴麟徴</p> <p>今日所谈的是自由的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林语堂</p> <p>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陶行知</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升入师范,学校一切围绕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的目标实施教学,“三字一画”加普通话的训练从未间断。普通话的训练仅靠练习60篇的朗读篇目,在我身上一直收效甚微。现在看来,那时都是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从没触及到大量阅读的根本。那一时期,我好读杂志,流行的《辽宁青年》、《读者》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我也有心攻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等古典或现代的文学名著,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觉枯燥无味,昏昏欲睡。</b></li></ul> <p>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吕坤</p> <ul><li><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师范毕业,我的阅读水平竟然是读不通、走不进一篇小学语文课文,谁知我却阴差阳错的当了一名语文老师,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停挑战自我的路。</b></li></ul> <ul><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初为人师,出于责任感,如饥似渴地阅读教育类杂志与书籍,很喜欢的杂志如《山东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等。我也总是一次一次的被那些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智慧,美好的情怀感动不已。</b></li></ul> <p>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英·培根</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然而,不知是阅历尚浅,还是悟性不足,一些教育大咖的著作研读起来依然令我感到晦涩难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竟然一点也读不进去。二十年来,也曾几次翻开决心拜读,然而几次都难以深入进去,故始终不得要领,难觅真经。</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16年我又重读此书,感觉犹如云开雾散,倍感文中语言文字无比亲切,就如在聆听一位老朋友的诉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是那么的形象、丰满,灵魂是那么的清澈、明亮。渐渐的,我读懂了教育不仅需要爱,还应具备爱的能力。</b></li></ul> <p> 冬夜读书示子聿</p><p> (宋) 陆游 </p><p>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p><p>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 <ul><li><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十几年前曾遭遇人生第一次大波折。第一次体悟到世态炎凉,不免增添了些人生的悲观主义色彩。这时,央视一档《百家讲坛》栏目走进了我的生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gt;》、《易中天评<三国&gt;》、《王立群讲<史记&gt;》一步一步把我引领进阅读古典文学之路。</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号称中国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的确是一个国人灵魂齐聚的百花园。正如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无时不在给国人汲取着丰厚的精神的养分。</b></li><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除了研读文本,也热衷于各家评说。从蔡元培的索引派到胡适之的考证派,从王国维的美学解读,到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说,到冯琪庸的资产阶级自由博爱说,到王蒙、周汝昌……真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了!</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红楼梦就如一部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人生百态。其中有宝玉和众女儿的至真、至纯、至情、至性,也有贾珍及邢夫人等一干人的贪婪、阴险、世俗、猥琐。锦瑟年华就在这东、西风的较量中无辜耗费殆尽,无奈却与何人诉?</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逐渐似乎懂得了曹公的苦心,休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只道“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因为懂得,所以慈悲。</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终于等到能走进四大名著的年纪,我穿透故事抵达人物的灵魂,才深深地感悟到名著思想的丰富。《三国》的谋时而动,《水浒》的尚义而行,《西游》的初心不改,正一点一点的重塑崭新的自我。</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于此同时,也是十几年前,我同样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那些古圣先贤们的思想,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我的生命。十几年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诸子百家的典籍我均潜心阅读,并且一直常读常新。我常有感于孔夫子泗水河边“何不各言尔志?”的自由与融洽,宰予昼寝时“朽木不可雕也”的严厉与愤慨;有感于孟夫子义薄云天的纯粹情操,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感于老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圆融与和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生存智慧;有感于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豪情。我越来越感到“道不远人”的深刻内涵,每次领悟到根本之处,不禁拍案惊叹,感慨不已!</b></li></ul><p><br></p> <p>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p> <p>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p><p>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王贞白</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八、九年前,很长一段时期,我喜欢阅读凤凰网博报。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思想有观点有立场的时评专栏。由李志题主编的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给理想一点时间》已连续出版五年,加上最后一次五年博文的精编版,我皆悉心拜读了数遍。感谢这些博报作者给了我现代社会文明的最大启蒙。</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年前,我读《朱永新说教育》,朱永新的思想对我触动很大。他是中国当代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者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b></li><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朱永新曾说:一个爱读书,书读得好的语文老师,教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的这一说法成了我发愤阅读的最大动力。</b></li></ul> <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近两年,我喜欢关注语文备课大师网。如贾志敏、于永正、斯霞、于漪、王崧舟、李镇西、钱梦龙、薛法根等语文大师,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录都是我崇敬和向往的。我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出这些老师的各类著作集结成文集,课余时间总爱潜心研读。常与这些智者大师对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b></li></ul><p><br></p> <ul><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举国上下被迫居家防疫。几个月的居家生活居然成了我疯狂阅读的盛宴。这一时期,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类书籍,古今中外都有,心里常常充满着欣喜。一些平时无暇顾及的大部头这次也终于如愿以偿了。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唐浩明的《曾国藩》,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万寿山》、《红拂夜奔》……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海上花列传》等;钱钟书的《围城》,金宇澄的《繁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刘鹗的《老残游记》。外国名著有莎翁的《莎士比亚悲剧集》,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b></li></ul><p><br></p> <p> 清明</p><p> (宋)王禹偁&nbsp;</p><p>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p><p>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p> <ul><li><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现在,阅读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就如呼吸或走路一样稀松平常。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我感悟到的是一番精妙绝伦的精神世界。有人说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才是生活。我慢慢懂得了生活的滋味……</b></li></ul><p><br></p> <ul><li><b>就这样,我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一步一步走进文字的世界,却发现我才刚能与我十一二岁的学生相比肩。人与人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程度到底能相差几何?前世今生究竟为何物?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b></li></ul><p><br></p> <p>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p><p>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