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珍宝馆之珠宝馆

梦迪

<p>故宫珍宝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p> <p>进入宁寿门,右转便是设在皇极殿东庑的珠宝馆。</p><p>让我们一起走进珠宝馆……</p> <p>【金嵌珠宝帽顶】</p><p>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清代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同时借鉴汉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着朝服时所戴冬朝冠以薰貂制成,上缀珠纬,贯冬珠,有金凤、金翟、猫睛石、青金石、珊瑚等为饰。</p><p>帽顶金质。所分三部分均累丝制成。上端为一朵花形顶托镶嵌大红宝石一,中部东珠之下是累丝四龙戏珠,再下端东珠之下圆形底座之上亦为四龙戏珠,底有螺旋圆托。</p> <p>【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p><p>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是皇后在接受册命、拜谒宗庙祭祀祖先、参加朝会时所佩戴的。</p><p>当时看到这顶凤冠真的挪不动步,太美太美了!</p> <p>【金嵌珠宝圆花】</p><p>这是一个清朝的金嵌珠宝圆花,为古代妇女头上的饰品。金质底托上镶嵌珠宝。中心为一颗大块的祖母绿宝石,外围嵌两圈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每圈各15粒,宝石皆随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围皆有可系缀的套环。</p> <p>【点翠嵌珠宝五凤钿】</p><p>清,高14厘米,宽30厘米,重671g。</p><p>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p><p>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p> <p>【金累丝九凤钿口】</p><p>清,长14.5厘米,重47.5g。</p><p>钿口长形,稍有弯弧度。金累丝九凤,凤头顶大珍珠各一,口衔流苏,流苏的构成有7颗珍珠,中间缀有碧玺、珊瑚、青金石等各色料石及坠角。</p><p>钿口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钿子口沿上的装饰物,其纹饰多样。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p> <p>【碧玺珠翠手串】</p><p>清,周长30厘米。</p><p>手串由18颗粉色碧玺珠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俗称“佛头”。其中一佛头下接佛塔一,系丝线及一珊瑚杵,下连翡翠盘肠背云,上下各系珍珠一,再下为果实形深绿色翠坠角两个,坠角上有小珍珠二。共有红白米珠10组。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p><p>此手串为十八子手串。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p> <p>【碧玺雕松鼠葡萄佩】</p><p>清,长4.1厘米,宽3.7厘米,厚0.9厘米。</p><p>佩为碧玺质地,扁长方形,片状。两面透雕,外围为浅粉色,雕两只松鼠,长长的尾巴,首尾相接。中间部分为深紫色,雕大小葡萄珠。背面雕有葡萄叶及阴琢的叶脉。佩上部有穿孔,系丝绳、米珠两组及翠珠一粒。</p><p>此佩利用双色碧玺巧雕松鼠吃葡萄,构图巧妙,生动有趣。</p> <p>【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p><p>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清乾隆,通高30厘米,径16厘米。</p><p>此碗高足并带托,通体饰金丝为边,内镶红蓝宝石组成的花朵纹。碗心金圆圈内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款。此器材料贵重,制作精工。</p><p>此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罗桑贝丹益西)到承德避暑山庄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时所敬献。</p> <p>【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p><p>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厘米,口径14.1厘米,足径7厘米。清宫旧藏。</p><p>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p><p>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p><p>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p><p>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p><p>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p><p>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p><p>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p><p>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p><p>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p> <p>【金錾花卉纹嵌宝石盒】</p><p>此盒用金成色较高,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纹饰较明代繁缛复杂。</p> <p>【金亭式香熏】</p><p>清同治,通高112厘米。</p><p>香熏为一对,以黄金制作。顶部为六角形重檐帽;中部为圆筒,其上镂空“卍”和团寿字;下连五角形带栏基座。这对香熏上分别刻“142两6钱”、“同治十三年二两平八成金重142两3钱”,基座分别刻“111两4钱”、“同治十三年二两平八成金重109两8钱”。</p><p>香熏一般用金、玉、珐琅等材料制成,为焚香之用。此对香熏应是陈设在皇帝御座之前。</p> <p>【金甪端香熏】</p><p>清同治,通高49厘米。</p><p>甪端为一对,以黄金制作。其造型为独角,双耳,长方形鼓腹,昂首后仰,四足直立,下置錾花长方形座。这对甪端内分别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62两5钱”、“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62两4钱”,底座分别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70两7钱4分”、“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69两9钱1分”。</p><p>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能日行18,000里,好生恶杀。御座前陈设一对甪端是为彰显皇帝的圣明。清宫遗存的甪端以金、铜鎏金、碧玉、掐丝珐琅的为主。</p> <p>【金立双凤盥盆】</p><p>清,盆边径43厘米,底径32.7厘米,高9厘米。清宫旧藏。</p><p>八成金胎,以锤鍱、錾镌之法制成。折沿平底。平沿铆焊金鍱錾花隐起的双角、宝瓶、银锭、石榴、祥云、宝珠、法轮、双卷、双钱、华盖、金杵、鱼等十二杂宝吉祥图案。底内后嵌之金锤鍱錾镌花纹中立双凤和三朵宝相花。</p><p>《钦定大清会典》载,皇太后、皇后仪驾、盥盆。范金为之,形圆,十二棱,高三寸九分,口径一尺二寸九分,边镌花纹八宝。底径一尺一寸,钑花纹,中立双凤。此盥盆形制、花纹与上述记载不同,所以不是乾隆时代的盥盆。细查此光素金盆系明代范铸,而吉祥图案、双立凤、宝相花应是顺治时后嵌,用于皇太后、皇后仪驾。在现存宫帷金器中诚属罕见,也反映了清初宫内仪驾的不完善及其草创情况。</p> <p>【金云龙纹提炉】</p><p>清同治,炉高23厘米,口径17.2厘米,杆长103厘米。</p><p>提炉以黄金制作。圆形,带镂空盖,炉身有三兽耳,下置三象首足。三耳系有三条金链,与紫檀木嵌金錾龙首杆相连。提炉底刻“同治十一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12两9钱”。</p><p>提炉为皇帝卤簿仪仗中陈设的器物。陈设时以皇帝升座处为中心,与啐壶、水瓶、香盒、盥盆等分左右置于红漆描金托盘和金杌之上。</p> <p>【金胎珊瑚桃式盒】</p><p>清,高19厘米,长22.5厘米,宽20厘米。</p><p>盒为桃形,分为器和盖两部分。盒内为金胎,外为红珊瑚面,满琢纹饰。顶中部琢一篆书团“寿”字,字上面凸雕一展翅的蝙蝠,寓福寿之意。盒上半部琢云气纹,云气中有9条龙游弋其中,龙身辗转腾跃,时隐时现,极为生动。下半部琢海水托云气纹,海水湍急。</p><p>此盒造型生动,金胎外面的珊瑚系由多块珊瑚粘接而成,严丝合缝,毫无破绽,工艺复杂,技艺精湛,珊瑚成色上佳。此器既可做清代后妃们盛放珍宝的首饰盒,又可做精美的工艺陈设品。此盒藏有一对。</p> <p>【金錾花如意】</p><p>清中期,长58厘米,首宽16.5厘米。</p><p>器身上部弧凸,背部扁平,首、中、尾三部分外膨呈椭圆式,其形制是仿照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的式样而制。通体錾刻镂雕缠枝花,花纹繁复,玲珑剔透。其内中空,首、中、尾三部分分别设随形椭圆盖,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设计极为巧妙。三个盖面均以碧玺为花瓣、珍珠为花芯、红宝石为花瓣、翡翠为叶片组成花卉图案。在盖上一周、整器上部边缘一周和背部边缘一周均满嵌碧玺、翡翠、蓝宝石、料珠等,形成颜色相间的宝石装饰带,其用量超过百颗。配黄色寿字结并下连丝穗。</p> <p>【金镶宝石烛台】</p><p>清,高34.6厘米,宽15.6厘米。</p><p>烛台为一对,金质。上部为四个插筒,一主三副,插筒下承花叶式托盘,三蝶形足。其装饰除錾金为花外,还运用金累丝和镶嵌工艺塑造出花叶,各色宝石装点其间,尤以叶蔓处的镶翠更为夺目。器底部有“足赤”、“宝华”戳记。</p><p>清代金器承袭了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更为精湛,纹饰也较明代繁缛复杂。</p> <p>【金盖托白玉杯】</p><p>清,通高12厘米,口径8.3厘米。</p><p>杯白玉制,玉质洁白滢润。圆形直口,通体光素。杯上有金盖,盖面中部錾刻篆书“金扬润玉涵光”六个大字,边缘刻回纹一周。盖钮之座为金龙式,上配半球形绿玉钮。杯下配金质荷叶荷花形托盘。</p><p>此金盖杯材质对比强烈,内敛含蓄的润玉与奢华的黄金结合在一起分外抢眼。盖、杯、托盘的装饰从上至下由繁复到简单复又繁复,并以艳色盖钮作点缀,颇具韵致,整体给人以精致、大气的印象。</p> <p>【金錾花扁壶】</p><p>清,高20.3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口径4厘米。</p><p>扁壶金质,八成金。体为扁圆形,圆口,直颈,扁圆腹,扁方足。颈以回纹为地,上饰三周弦纹,两侧饰夔龙耳。腹部两面纹饰对称,均以宝相花和夔龙为主体纹饰。壶身侧面及足部亦以回纹为饰。工艺技法以錾刻为主。</p><p>此为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金壶上錾刻图案使其愈显豪华富丽。</p><p>錾刻是金属工艺的一种,方法是镂錾成地,使纹饰花样的轮廓线凸起。錾刻工艺早在商代即已出现。清代,錾金工艺被较多地运用在各种金器工艺品上。</p> <p>【金嵌珍珠天球仪】</p><p>清乾隆,球径29.5厘米,架高61.5厘米。</p><p>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p><p>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或“天体仪”。此器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p> <p>【金“奉天之宝”玺】</p><p>清初,通高17.5厘米,边长12厘米。</p><p>此玺为清初皇帝的印信,模制而成。方形,交龙纽,并附“奉天之宝”圆形牙牌。 “奉天”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奉天法祖”之典,清入关前制此印玺,有欲与明朝争天下之意。“奉天之宝”为盛京皇宫收贮的十方宝玺之一,位列第五。</p> <p>【金錾云龙执壶】</p><p>清,高31.5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9.9厘米。</p><p>执壶八成金质。束颈,鼓腹,通体錾刻龙戏火珠纹,颈部为10条龙,腹部为20条龙,颈、腹之间以两道玄纹间隔。弯弧形兽吞式长柄及长流,柄端与盖顶之间有金链相连。盖呈四层圆形尖塔状,每层均饰双龙戏珠纹,共8条龙。底足为外撇形高圈足,其上饰有龙戏珠纹和海水江崖纹。</p><p>此执壶的造型与传统样式有所区别,似有外来风格。</p> <p>【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p><p>清乾隆,通高18.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3.9厘米。</p><p>执壶黄金为胎,铜镀金龙首纹流,如意曲柄,盖顶置红珊瑚珠钮,圈足。通体錾花填绿色珐琅,腹部两面开光,内彩绘西洋仕女图。盖、颈、足等部位亦作开光处理,内分别绘饰折枝花卉、胭脂色山水风景图。足底镀金,双方框内属“乾隆年制”阴文宋体款。</p><p>执壶的制作同时运用了錾胎珐琅和画珐琅两种工艺,其花纹图案以西洋人物为主题,并间以传统的山水花卉纹,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金属珐琅作品。</p> <p>【金嵌珍珠松石楼式龛】</p><p>清,通高66厘米,长53厘米,宽23厘米。</p><p>清宫中佛龛的形式有很多种,楼阁式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其形制仿汉地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各开三间作为佛龛以供奉尊像。此龛不仅与建筑形制完全一致,而且用金成造,嵌松石、珍珠为饰,十分豪华。</p> <p>【白玉藏文碗】</p><p>清,通高25.5厘米,口径16厘米。</p><p>这是一件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供碗,碗以白玉雕成,盖、座以金成造,合而为一,更显名贵。盖上有藏文咒为饰,其余部分均嵌饰松石,表现出浓厚的藏族文化的风味。</p> <p>【金嵌宝石藏经盒】</p><p>清乾隆,高7厘米,长21厘米,宽8厘米。</p><p>经盒是用来存放佛经的匣子。此两件经盒以金成造,嵌珍珠、红宝石、青金石等珠石为饰,显示出皇家的富贵之气。经盒盖里彩绘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图,色泽鲜艳,当是宫中画师所绘。经匣中供满文写经——《大悲正经》,为梵夹装。</p> <p>【金嵌珠七珍】</p><p>清,高44厘米,底径16×11.5厘米。</p><p>七珍,亦称七政宝,为佛前供器,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一为轮宝,降伏四方恶魔;二为白象宝,佛以形象教人;三为绀马宝,驱驰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为神珠宝,净浊水;五为玉女宝,为转轮王之供养;六为主藏臣宝,掌宝藏;七为将军宝,是转轮王的护法神。此七珍用金成造,满嵌珠石,做工精细,是宫中法器的代表作品。</p> <p>【金嵌宝石八宝】</p><p>清乾隆,高49厘米,长15厘米,宽12厘米。</p><p>八宝为佛教中的8件法器,按照《国朝宫史·卷十八》“恭进”中的排列,依次为金花、金盖、金螺、金轮、金伞、金肠、金罐、金鱼。每件法器的上部分别用金累丝制成莲花、华盖、法螺、法轮、伞、盘肠、罐、双鱼,其顶部有一火球,两侧有绶带。法器之下为荷花莲子托,托亦为金制,上面嵌有各色宝石,再下为支柱,支柱两侧有珐琅、点翠装饰,支柱之下为圆形金座,錾海水江崖纹,最下为紫檀木座。</p><p>此金八宝为宫廷使用的供器,是皇太后做寿时地方官员恭进的寿礼。</p> <p>【金嵌宝石释迦牟尼像】</p><p>清,通高96厘米,最宽处55厘米,底径40厘米。</p><p>佛陀双手施转法轮,全跏趺坐于高莲花上,表情严竣,鼻梁高挺,颇有中亚人的特征。身上袈裟厚重,衣褶呈规则的棱条,莲座以繁复的莲花绕座,表明此像具有明显的仿古代喀什米尔风格的特点。</p><p>此像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宫中造办处奉特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背光嵌玻璃,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p> <p>【金累丝嵌珠宝塔】</p><p>清,通高70厘米,底径38厘米。</p><p>此塔有三大特色:一是用材名贵,塔身通体为黄金质;二是装饰华丽,遍身嵌饰珍珠、绿松石、青金石等,具有明显的西藏风格的装饰风味;三是形制独特,正中为中心塔,四周围绕着八座小塔,分别代表四方四维八个方向,是藏传佛教空间观念的体现。此塔是典型的胜乐金刚形式。</p> <p>【金嵌宝石八角塔】</p><p>清,通高122厘米,底边长23厘米。</p><p>此塔是典型的藏式塔(和欢塔)形式,但其腹部八方开龛,七层塔轮上复开小龛供奉小像,构思颇有创意,显然借鉴了汉地建筑中墙龛和塔龛的思路。塔身遍饰珍珠、宝石,显示出皇家工艺品的特色。</p><p>八角塔是相当独特的塔形,在藏区极为罕见,故宫的佛堂中保存数量也不多。此塔兼具汉、藏两种风格,更为难得。</p> <p>【金嵌珍珠宝石塔】</p><p>这是一座金嵌珍珠宝石塔,通高129cm,底边长62cm。塔座木质,方形,为金漆莲瓣须弥座。塔共用黄金8.5万克,大珍珠293颗,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各种宝玉石500余块。</p><p>此塔原供奉于重华宫崇敬殿佛堂中,重华宫是清乾隆皇帝做皇子时的居所。整座塔运用了錾刻、锤揲、镶嵌等多种工艺,细腻精湛,各类宝石点缀其间,更显得其高贵、华丽,是清宫造大型佛塔中的精品。</p> <p>【金累丝万年如意】</p><p>所谓累丝是一种古代的珠宝制造工艺,它是先将金银拉成丝然后通过编织焊接等工艺制成各种网状结构的图案或造型,其制作工艺相当的繁琐复杂。</p><p><br></p> <p>此组金如意共有60柄,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时王公大臣的进献之物。小件的累丝工艺品基本都是空心的,而这组如意由于体型比较大,所以中间有木胎,再采用八成金累丝工艺包裹制作而成。</p><p>在如意的柄上有万年如意四字,而在如意头正面还分别有"甲子"、"乙丑"等干支记年字样,60枚如意正合一周六十甲子。</p> <p>【青金石松泉人物山子】</p><p>清乾隆,高14.5厘米,宽19厘米,厚8.6厘米。</p><p>山子青金石质。石色深蓝并带有金星。整体雕作山形,一面雕刻出山石、松树,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顶的亭子,二老人立于山间,似在观赏、品评瀑布。另一面雕有大松树及倒挂的藤萝,山间溪水湍急,直泻山脚,并翻起两朵大水花。山顶有流云飘绕。</p><p>清代宫廷制作的山形景观极多,但青金石的作品很少,特别是如此大块的原石,选料优良,色蓝如靛,不杂白石,雕刻精致,是清代乾隆时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p> <p>【翠雕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p><p>山子翠玉质,带翠玉玉皮颜色。山子上圆雕人物山景。一面利用翠色的深浅表示色泽的不同,采用深雕、凸雕等技法琢出山景,山间有溪流、松树、石阶路和亭台。两老人立于亭前交谈,一童子肩扛小锄及花篮随后。另一面保留了玉皮的颜色,琢成山石、松树、流水、飞鹤与双鹿等纹饰。</p><p>此器既有玉皮的黄色,又在翠绿中含有白色,绿白分明,黄绿相间,色彩鲜艳。全器构图合理,景物比例适当,透视感强,是非常珍贵的山形陈设品。</p> <p>【翠太平有象磬】</p><p>清,高24厘米,长26.5厘米,厚0.7厘米。</p><p>磬翠玉质地,翠绿色中有部分白斑。片状,一面随形浅浮雕巨象,象呈向右回首状,长鼻、长牙抵于臀部。象尾细而短,甩向右前方。象腿粗壮,前腿向前,后腿向后,似行走跑动状。另一面雕云气纹,中部凸起一双圈圆,圈内凸雕篆书“太平有象”四字,以释正面图意。磬上部雕五个松球,中心一个有孔,穿铜环及挂钩。</p><p>中国古书中常见所谓“金钟玉磬”之说法。“金钟”的“金”当时是指青铜,至清代才出现真正用金制作的金钟。古之玉为“石之美者”,故古代的“玉磬”从广义上说也即用美石制作的磬。金钟玉磬皆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时所用的乐器。此件翠玉磬上端有钩环可悬挂于木架之上,既可做乐器,又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艺术陈设品。</p> <p>【水晶兕觥】</p><p>清,通高22.6厘米,腹宽8.5厘米,口径6.5×12厘米。</p><p>觥水晶质。无色透明,光洁纯净。椭圆形体,通体光素。有盖,盖面雕角兽首,兽首双角。器口前高后低,呈坡状。觥后侧中部透雕夔式柄。椭圆形高足,底配以嵌银丝红木座。</p><p>兕觥为古代酒器,主要见于青铜器。此件水晶兕觥的造型、纹饰都是仿造于古代青铜器,材料难得,雕琢精美,为清代中期乾隆时仿古器物之珍品。</p> <p>【水晶球】</p><p>清,径7.8厘米。</p><p>球为圆形,水晶制成,通体透明,无任何杂质瑕斑。球下有呈镂空雕花红木座。</p><p>在天然水晶中很难有完全透明、一点杂质都没有的晶体。水晶晶体内通常含有大量的细小固体或气液包体,像棉絮一样分布在晶体内。无色水晶以晶滢美丽、洁净透明而著称。这件作品毫无裂纹和包裹体等瑕疵,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p> <p>鼻烟壶</p> <p>【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p><p>清,高13.6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p><p>插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p><p>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p> <p>【乾隆帝田黄三联玺】</p><p>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乐天”亦为阳文,“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p><p>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p> <p>【玛瑙卧莲鸳鸯】</p><p>清,高8.5厘米,长15.2厘米,宽10.7厘米。</p><p>作品为白、褐双色玛瑙质。运用镂雕、巧作等技法将料中的白、褐两色分别进行圆雕,形成两只鸳鸯衔莲嬉戏的喜庆图案。下配荷叶形红木座。</p><p>巧作,也称俏色,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加工。玉俏色最早见于商代,如安阳小屯商代遗址曾出土两件俏色玉龟。唐代以后,特别是清代,巧作技艺更加成熟。由于玛瑙自身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色彩,施以巧作,魅力更显独特,所以历代留下不少玛瑙巧作的作品,如唐代用缠丝玛瑙雕成的牛首杯、明代红白玛瑙李白像以及清代的本件作品,均展示了玛瑙俏色作品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p> <p>【芙蓉石双耳三足炉】</p><p>清,通高11.2厘米,口径9.8厘米,足距4.3厘米。</p><p>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体光素。其下配有红木秋葵叶形三足底座。</p><p>清代的玉炉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做炉需要较大块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不宜使用。中国芙蓉石的产量小,颜色与质地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用料多,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实属不易。</p> <p>【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p><p>清,一套三件,炉通高10.5厘米,足径6.5×8.9厘米;瓶高11.8厘米,口径2.6×1.9厘米;盒通高3.2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3.8厘米。</p><p>炉、瓶、盒均为青玉质。</p><p>玉炉仿古代青铜盨制成,器身趋近于椭圆,口部长方形,有盖,盖上有椭圆形环状钮,圈足。炉腹部及盖面上均琢夔凤纹并有几组出戟,两侧凸雕双龙为耳,龙眼嵌翠玉及红宝石。在炉的口沿下、圈足上、龙耳两侧、盖近边缘处和盖钮上均镶嵌红宝石一周。</p><p>玉瓶为扁平式,口、足均为椭圆形。肩部凸雕两兽衔环耳,颈部镂空凸雕一螭,螭双眼嵌红宝石。腹部镶嵌红宝石两周,两周之间浅浮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p><p>玉盒呈扁圆形,圆形口、足。盖顶中央凸雕莲瓣纹一周,中间嵌纽形红宝石一粒,每个莲瓣上嵌水滴形红宝石一颗。盒盖边沿及盒底沿均嵌红宝石一周。</p><p>炉、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组被称为“三式”,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几案上均可设置。炉可燃香,瓶插铜铲、箸,盒可贮存香料或盛放印泥。</p><p>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质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红宝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上镶嵌着颗颗鲜红色的宝石,尽显华丽与富贵。</p> <p>【翠白菜式花插】</p><p>清,高24.3厘米,口径12.8×7厘米。</p><p>花插为翡翠质地,圆雕作一整颗白菜,菜叶碧绿,叶片肥硕,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椭圆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为足,下配以镂雕山石、灵芝、竹叶纹的红木座。</p><p>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现,但多为佩饰、首饰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虽为翠根琢制而成,质地一般,干绿色中有褐色的绺纹,工匠利用了这褐红的翡色雕琢成叶脉纹,层次更加分明,立体感极强,一些叶片边缘的黄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状况。</p> <p>【黄玉佛手花插】</p><p>清,高16.3厘米,口径8.2×4.5厘米,足径5.2×5厘米。</p><p>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为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p><p>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p> <p>【玛瑙雕螭耳杯】</p><p>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底部琢阴线“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p> <p>【翠雕人物山景山子】</p><p>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p><p>山子翠玉质,带翠玉玉皮颜色。山子上圆雕人物山景。一面利用翠色的深浅表示色泽的不同,采用深雕、凸雕等技法琢出山景,山间有溪流、松树、石阶路和亭台。两老人立于亭前交谈,一童子肩扛小锄及花篮随后。另一面保留了玉皮的颜色,琢成山石、松树、流水、飞鹤与双鹿等纹饰。</p><p>此器既有玉皮的黄色,又在翠绿中含有白色,绿白分明,黄绿相间,色彩鲜艳。全器构图合理,景物比例适当,透视感强,是非常珍贵的山形陈设品。</p> <p>这里所展示的各种材质的明清手工艺品、礼制文物、陈设器物、佛教文物,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