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忆 · 我的兵团日记

老葛2594499

<p><br></p><p> 这些陈旧的笔记本,是我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几年里写下的日记,五十年来一直悉心珍藏着。这几本兵团日记,记载了那些年的一段段经历和一次次感悟,是初心萌发的无瑕展现,是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份珍贵的青春记忆。</p><p><br></p><p> 五十年后重新翻阅这些日记,依然感慨万千。我选取几篇整理出来,以重温那个年代中属于我们的经历,分享那些岁月里属于我们的故事。</p><p><br></p> <p class="ql-block"><b>离开青岛时在火车站和中学同学留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0年9月29日 星期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成为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载一千多名男女知青的绿皮专列,依依不舍地离开青岛,低鸣着,一路喘着粗气向西奔去。上一批去内蒙的知青,到车站送行的人造成了拥挤,这次就没在青岛站上车,事先也不透露从哪个站出发。我们在龙山路小公园先上了卡车,集中送到了三十多公里外的城阳火车站。几个中学同学骑着自行车一直紧追在卡车后面,车站不让进,就翻墙进到站里,大家在站台上相拥泪别。</p><p class="ql-block"><br></p> <p>  专列不停歇地行驶了一天一夜,进入内蒙古境内。沿途车站上陆续有各师团的人前来接兵,把一拨拨的青岛知青带下车;接站的人里也有上一批来的知青,见到刚下车的同学和老乡便抱头痛哭起来,哭声传染到车上,和车下汇成了一片。火车越往西越荒凉,车上的人也越来越少,车厢渐渐空了,最后只剩下我们这些分配到二十四团的了。</p><p><br></p><p> 海勃湾是这趟列车的终点,也是二十四团所在地。列车到达海勃湾已是傍晚时分,说是车站可根本没有站台,大家纷纷跳下火车,两只脚一下子踩进厚厚的沙堆里,鞋里灌满了沙子。在市中心的语录塔下,团里进行了分兵,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老石旦河畔的二连,是离团部最远的连队。</p><p><br></p><p> 二连派了一辆拖拉机,来接分配去的二十多名青岛知青,大家带着行李爬上了拖拉机挂斗。天慢慢黑了下来,四周一片荒凉,一片寂静,只听见突突的马达声在旷野上迴响,车灯的光柱随着颠簸忽上忽下的晃动。内蒙古高原的气候昼夜温差大,野外的夜晚寒风瑟瑟,从青岛出发时还穿着单衣,没有任何御寒的准备,大家都缩成一团,挤在一起。我的行李外面是用一条棉毯包着的,便打开了让大家撑起来挡风。在崎岖的夜路上颠簸了约三个小时,终于到达了连队。</p><p><br></p><p> 十六名青岛男知青组成的新兵班,被安排在一个柳笆搭起的房子里,泥抹的墙上偶尔透进丝丝月光,地上一块块铺着麦草的柳笆就是我们的床铺。安顿下来已经过了半夜,我铺好被褥,就和衣躺下了。内蒙古的深秋冷风袭人,不知是地铺又硬又硌,还是路途奔波过于疲惫,翻来覆去总是无法入睡。几天以来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p><p><br></p><p> 让过去的一切都过去吧,兵团以后的日子还很长,要经历的还会很多。</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0年12月10日 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新兵班来到七班已经两个月了,和老战士们一起劳动和生活,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意志得到了磨练,工作上也进步了。七班的工作主要是烧石灰,在全连属于最艰苦的。石灰山离连队好几公里,早去晚归顶风冒雪已经习惯了。我也从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学生兵,成为了打钎、放炮、砌窑、出窑、装车,样样苦活累活都能干,都抢着干的真正的战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从小就生活在气候适宜的海滨城市,一下子遇到这种天气,的确是个考验和磨炼。气温骤降,风沙弥漫,石灰山上更是冷风刺骨,有时候一阵风都会把人吹倒。连队和团里的基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这些天全班同志憋足了劲儿,抡锤打钎,点炮炸石,提前备下了足够的石灰石。前几天掌钎时,滑锤砸到了我的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整个指头都肿起来了。班长让我立刻回连队治疗,我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到收工后才去医务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任务是装石灰窑,尽管几天来连续奋战大家都很疲劳,自己受伤的手指还在肿痛,全班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一起投入了紧张的装窑战斗。窑底先铺上一层柴火一层煤,再码上一层厚厚的石灰石;又铺一层煤,再码上石灰石,最后还要压上一层煤。小块的石头和煤都是装筐倒进窑里,大块的就要用手搬。装满一窑,足有十几吨重量。天上刮着白毛风,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手套磨破了,手指划破了,鲜血染红了石灰石。我光着膀子,上身只空心穿一件棉坎肩,汗水顺着裤腰流到裤腿,冻成一条条冰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天,直到天黑才完成了装窑任务。看着点燃之后熊熊燃烧的窑火,我们心里感到无比舒畅和自豪,仿佛一切苦和累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元月23日 星期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七班烧了三个月的石灰,连里又把我调到了六班。六班是连里新组建的文艺班,除了参加生产劳动,还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和进行文艺演出。我的工作岗位变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不能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六班才三天,连里就派我参加了全团通讯报道学习班。政治处宣传干事史炳生作了辅导,明确了主要任务是为团“双代会”作准备,并讲解了为什么要搞典型和如何写好典型材料。政治处副主任宋志科要求把学习班的精神带回各连队,认真调查研究,发现典型,写好典型,为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回到连队,我汇报了参加学习班的情况。连党支部确定炊事班为上报团里的先进集体,并把整理典型材料的任务交给了我。离春节只有几天了,我感觉压力非常大,一是自己水平有限,不能完全反映出炊事班的事迹;二是要准备春节晚会的演出,编排节目利用的都是业余时间,哪有写材料的时间呢?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识到矛盾是会转化的,是靠人来掌握的,正确处理好矛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p><p><br></p><p> 我坚持白天参加劳动,业余时间排练节目,等大家都睡觉了再整理材料。开始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写,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跑到连部小会议室写,有几个晚上都没睡觉。会议室的炉火半夜就熄灭了,手冻的拿不住笔,写一会儿钢笔水冻住了,就放进衣服里暖化了再写。我觉得,越是这样越能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p><p><br></p><p> 无论在采访还是写作的过程中,二连炊事班的先进事迹始终让我深受感动,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写出来并且宣传出去。今天炊事班典型材料终于脱稿了,标题是《心红炉火旺》,连党支部审核完,过了春节就要向团里汇报。我感到只有不断地改造世界观,才能写好革命文章,今后要继续努力,为革命多写稿,写好稿。</p><p><br></p> <p class="ql-block"><b>二连炊事班的女兵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元月27日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春节,是来兵团后的第一个春节。晚上连里举办了文艺晚会,全连干部战士一起欢度佳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文艺晚会,我们班和女排十六班两个文艺班准备了很长时间,编排了一整台节目,多数都是自编自演。也许是前几天连续熬夜写材料,再加上天气寒冷,今天下午我的感冒突然加重了,脑袋烧的滚烫,晚饭一点儿都没吃。文艺晚会演出还能参加吗?自己心里非常着急,战友们也非常担心,因为每个节目都离不开我,在几个节目中我还是主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响在我的耳边,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也浮现在我的面前,他们为了宣传捍卫毛泽东思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难道就不能带病坚持吗?毛主席的教导和英雄们的榜样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坚持着爬起来,带病参加了演出。演出中几次头晕目眩,几次想呕吐,我都咬紧牙关顶了下来。在《北风吹》的节目中我扮演杨白劳,给喜儿戴红头绳时,由于头晕脚步更加踉跄,嗓子沙哑歌声更显悲苍,反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演出结束回到宿舍以后,我终于坚持不住呕吐出来,一下子晕倒在炕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病倒了,但是用坚强的意志坚持战胜了病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了毛泽东思想,这是在革命化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今后还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2月19日 星期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去一连石灰班,天刚擦亮我就起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团“双代会”召开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了,我写的二连炊事班典型材料团里早就定稿了,而一连上报的先进集体石灰班的材料还没通过。团里把修改这份材料的任务交给了我,并要求在三天之内必须完成。面对这个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自己毫无把握,心中忐忑不已。作为一名二连的战士,对一连石灰班的情况丝毫不了解,仅对材料做文字方面的修改加工显然是不行的。只有亲自到石灰班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真正取得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完成好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灰班是一连的二班,驻在叫摩尔沟的山里,距离团部有30多里路。我打算在那里住上两天,便背上行装,顺着进山的公路,一边走一边等待搭乘进山拉煤运石的车。本来大清早车就少,过来的几辆车都不给停,为了赶时间干脆独自大步流星地向山里走去。当我找到石灰班的驻地,已经是中午时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二连也烧过石灰,但来到这里却受到很大的感染和触动。山沟里的条件极其艰苦,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班长冉军彦带领战士们自己动手,用石头垒起三间小房子,没有窗户,低矮昏暗,只有从门缝钻进来的一点光亮。沟里不通电,常年点的是煤油灯,用水要到山下很远的井里去挑。尤其是,这些城里来的小伙子,要学着自己做饭,吃的东西要靠运石灰的车送进来,有时候几天都吃不上蔬菜。虽然艰苦全班战士没有任何怨言,他们迎着困难上,踏着苦字行,个个抢重活干,人人拣重担挑,硬是用双手烧出了几百吨石灰,支援了兵团的建设,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一连石灰班的战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到了许多东西,自己既感动又惭愧,总觉得怎么写都无法反映出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事迹和精神风貌。我下决心,争取用自己的笔把他们的典型材料写好,让这个“小熔炉”的先进事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成为推动自己干好工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3月22日 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团“双代会”结束后,政治处宣传干事陈德为带领我们几个人来到临河三师师部,向师里报送二十四团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典型材料。能够参与这项工作既是领导的信任,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作法,努力完成领导上交给的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陈干事和其他同志都回团了,只把我一个人留在师里,继续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在远离团队单独工作的情况下,能否不失方向完成好任务,对自己是个锻炼,也是一次考验。能够在师首长的直接领导下,为师“双代会”尽上一份力量,自己感到莫大的荣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为师“双代会”整理材料的工作任务也已完成,师政治部宣传科杨之谟科长批准我明天就可以回团里了。离开之前,我又专程向杨科长作了汇报。科长嘱咐了我很多,告诫我回去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读书,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能满足自己的一点成绩和进步,不断地总结经验;要注意多接近同志们,多联系群众,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并谆谆教诲我,一定要经常用这些要求来检查对照自己的行动。临别时,科长送给我一本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要我认真学习,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并且专门为我题写了一段话:“希您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三大革命的实践中,刻苦改造世界观,永远沿着毛主席所指引的方向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捧着红宝书,想着领导对自己的教诲和嘱托,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来兵团仅仅半年时间,自己就经历了这么多从未经历过的人和事,增长了这么多的见识和工作能力,许多东西足够自己受用一辈子。我感到欣慰的是来兵团这条路走对了,一定要在兵团这个大熔炉中更好地锻炼,为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边疆奉献出自己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2年3月15日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调到团里担任通讯报道员已有近一年时间了。这一年我很少待在机关里,而是跑遍了全团所有连队。白天和战士们一起挖渠、平地,插秧、种菜;晚上和他们一起学习、座谈、讨论。在连队如火如荼的生活中,有着许多感人的事迹和闪光的言行,点点滴滴都打动着我的心。和连队干部战士们接触,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许多真实而又朴素的东西,可以挖掘出许多思想上的真知灼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把这些都记了下来,写成了文章,还用相机把连队干部战士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读书学习、促膝谈心时的情景拍照下来,发送到有关报刊杂志。《光明日报》、北京军区《战友报》、《兵团战友报》、《内蒙古日报》、《鄂尔多斯报》、《青岛日报》、《兵团战友通讯》等多种报刊杂志都刊登了我写的报道和照片。一连党支部狠抓路线教育 突击抢种夺高产,三连因地制宜 抓好生产措施科学种稻,一连宣传班搞好读报用报 促进思想革命化,三连七班十二名女知青艰苦奋斗炼红心 在三大革命中锻炼成长等文章见报后,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十二月黄河流凌,将六连一百多名战士围困在河中心的大中滩上,消息传到了北京,受到党中央的无比重视和关怀,立刻指派两架直升机前来营救。我跟乘直升机到了滩上,现场进行采访,与《兵团战友报》记者火华一起写出长篇通讯《阳光普照 众志成城》;以团报道组名义写的通讯《抗冰战》,刊登在3月2日的《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深入连队采访的过程中,我还接触到一些思想比较落后的战士。他们不适应兵团严格的管理,畏惧边疆的艰苦生活环境,工作中拈轻怕重,言论上散布不满情绪;有的甚至违反纪律,逃跑回家。这些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能面对艰苦不退缩,不怯懦,勇敢地与它斗争,直到战胜苦难,有的人却是另一种行为方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经历是成长的阶梯,在所有经历中“苦难”无疑是最特别的一种。人们对于苦难经历,大多抱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恐惧自己经历苦难,另一方面又深信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让心智走向成熟。苦难最容易让人心有不甘,滋生怨气,变成蒙蔽自己的执念。当认为经历的苦难都是他人强加给自己的,或命运不公的安排时,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手足无措,不堪一击。苦难,其实是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苦难,对于某些人或所作的事来说是痛苦的,但它也是成就我们不可或缺的“激素”,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3年8月10日 星期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消息了,团里知青干部上大学的人选确定了,可是却与我无缘。这就像当头一棒,又一次把我的大学梦击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立志,一定要考上全国工科最顶尖的清华大学。小学毕业我考入全省重点青岛二中,而且进入了五年一贯制班,这意味着离大学的门越来越近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废除了大学招生,高中毕业后只能上山下乡或者支边。来兵团后又有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机会,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几年来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努力表现,不能不说也想争取被推荐上大学。可是无论在连队还是调到团政治处,无论提干入党还是当了先进,工作表现不错,可每当遇到推荐的机会,都是因工作需要离不开而与我无缘。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战友推荐上了大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推荐和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终于可以凭借考试成绩上大学了!更高兴的是,今年团里有一个知青干部的指标,是上海同济大学工企自动化专业,还是总政治部的名额,这就意味着不仅可以上有名的工科大学,毕业之后还能到部队工作。这个机会自己一定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规定每个名额要推荐三个人参加文化考试,经过推选、评议、审核,我非常幸运地和其他两位女知青干部一起获得了考试资格。自从离开学校,读过的书都跟数理化无关,只能凭自己学过的老底子了。前些天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的成绩相当不错,数学试卷有附加题满分是120分,我得了118分,而一起参考的另外两个人,数学成绩最低的只有8分。我的成绩不仅在三个知青干部中,就是在全团参考人员中也是高的。毋庸置疑,自己的大学梦即将变成现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果却是如此出人预料。据说有一个辽宁考生交了白卷,在卷纸上给有关领导写信,批判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中央文革领导称他为“反潮流的英雄”,而且被大学录取了。我认识到,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边疆建设需要自己,兵团工作需要自己,由于私字作怪一心想着上大学,说明扎根边疆的决心不够坚定。兵团就是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这里同样能学到很多东西,得到更多的锻炼。我要在这所革命的大学校里,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5年6月18日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兵团政治部举办的师团干部学习班,已经是第三期了。去年底我就被抽调到兵团总部,经过短暂的培训,便开始为师团干部们授课辅导。参加学习班的都是各师的师、团长和政委,学习期间主要阅读《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费尔巴哈论》、《帝国主义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列主义原著,我和政治部的几位辅导员负责讲解著作的历史背景、重要内容和伟大意义,并努力作好答疑解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理论基础并不高,马列主义著作也没有很好阅读过,现在不仅要讲解辅导,而且面向的都是兵团师团一级的领导干部,开始心里没有底,感到非常紧张。这些师团领导基本上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老革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待人友善,和蔼可亲,我把学习班当成向首长们请教,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带着这种心态,就轻松了许多。课堂上,我尽量让首长们多发言多探讨;课余时间,我也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问题。通过上两期学习班,我和许多首长都成为忘年交的朋友了。</p> <p>  </p> <p>  第三期学习班已接近尾声,今天上午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政治部会议室谈话。会议室里已经有两个人在等侯,其中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个子不高,感觉很亲切。经介绍知道是内蒙古自治区人事局的齐英副局长,他们的来意是为自治区主要领导选拔秘书,之前已经去二十四团和四师考核了解过我的情况,这次主要见见面,并征求一下本人意见。事情突如其来,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一下子难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p><p><br></p><p> 今天的谈话引发了我许多感触。参加兵团不到五年时间,我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懵懂学生,成为一名经受过多方面锻炼和考验的党员干部。回顾自己在兵团的成长进步,完全离不开组织和领导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同志之间的帮助和支持,自己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当归于兵团这所大学校和大熔炉。</p><p><br></p><p> 兵团学习班就要结束了,是继续留在兵团总部帮助工作,还是回到自己所在的团里,又或许是通过自治区的考核选拔,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等待组织上安排吧,但无论走到哪里,几年兵团的经历和磨练一定让我终生受用。</p><p><br></p> <p><br></p><p> 时光易逝,岁月留痕。半个世纪的时间也许会改变许许多多,兵团的经历却影响着我们一生;笔记本上的字迹虽然已经褪色,我们的青春记忆却永远无法泯灭。</p><p><br></p> <p class="ql-block"><b>在二十四团二连驻地的黄河边留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