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絮语

钟小骊(拒私聊)

<p>所有照片均为自己拍摄,并在中学时代的同学会上,作为演出时的舞台背景。</p> <p>看到手机里陌生号码发来的一个信息,说是寻找小学同学,联系人写着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很是奇怪,就把电话打了过去,是小学常在一起的同学。她说在报上发了寻找同学的启示,登记的是我俩的名字及电话。</p><p>… </p><p>也很奇怪,小学同学,自高中毕业以后似乎都没有再谋面,只有两、三个同学很多年以前偶尔见过,包括她&nbsp;(她和小她一岁的弟弟同在我们班)。毕竟小学毕业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的时光。</p><p><br></p><p>想起小学,自然会想起我们五个很要好的小女孩的照片,那应该是我的小学时代唯一的一张合影。那时的孩子都很淳朴自然,只看照片就可以看出,我们都没有什么美的概念。</p><p><br></p><p>照片上面有一个我印象很深的女同学,当时我俩还是所谓的班干,常会在一起做些班级的事情,家又离得不远,放了学我们也常常在一起。尽管那时很小,但她仍然显示超出年龄的精明和上进,薄薄的嘴唇和细细的吊起的眼梢,都露出凌厉干脆的样子。她很骄傲很聪明,从小对世事就很愚钝的我,会觉得自己差她很远。有时我去她家的时候,通常是我玩她学习,她父母给我的感觉都很知性,家里只有一个弟弟,蛮乖巧听话。</p><p><br></p><p>然而,从小学毕业我们再没有见面。再见面时已是十余年后,偶然在街上碰到,她很悲戚,全没了上学时的那种高傲,原来是弟弟不幸刚故去,那时他应该不过是二十几岁,我也不禁唏嘘。说是要见面,可没有联络方式。一晃又是十余年,有了彼此的消息,那时她工作干的已经蛮出色的,在一个事业单位当处长。以她的小时候的聪明和明确的目标,我以为这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我们一直说要见面,但总是琐事耽搁。后来又打电话去她单位,同事说是病了没有上班。等过不多久再打过去,说人已经走了——癌症。</p><p>…</p><p>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也发生在照片上的几个女孩身上。</p><p><br></p><p>有一天放学以后,我和照片中的二个女孩留下来扫除,我突发异想,随手在黑板上画了起来。画面上一个小女孩扎了两个冲天的羊角辫,坐在花篮里,手上还在拍着皮球。我冲着其中一个细眼如花而又特白净温柔的女孩说,画的就是你啊!旁边还写上“娇皮孩在拍皮球”。我自小喜欢画画,其实画的小女孩也蛮可爱的,但许是态度里有些揶揄的味道,而那个女孩又是感情特别丰富的缘故吧,结果是把她气的直哭。</p><p><br></p><p>这大概是我记忆里唯一欺负人的一次。而后来见面的时候,她还和我说起此事,也说那个女孩画的挺漂亮呢。</p><p>…</p><p>人的记忆好像是一个闸门,打开了,多多少少总会有水泻出,而总有些许的水花会打湿你的。</p><p><br></p><p>那时,班里有个忽闪着大眼睛的很乖的女生,命运多舛,父母故去,留下只有健康的小小的她,还有患有心脏病而且身材矮小的像儿童般的哥哥,还有一个小而病的极弱的妹妹。</p><p><br></p><p>那时我也去过她家,记得漫起雾霭般的很昏暗的房子里,只有三个小小的孩子。那个画面一直在我心里很多年,有时会像电影一样浮出来。那时我就心里纳闷:三个那么小的孩子是怎样相依为命的度日?然而,自己只是愚钝的每天面对她。长大些后再想此事,心里曾是为自己的麻木而愧疚的。再大些,竟觉那或许就是自然,也或许是因为同学们的漠然,才给予了她更多的尊严和空间。</p><p><br></p><p>小时候没记得哪个同学有她那么爱笑,而回想起她,却总是记住一个眼睛和嘴角都会露出羞涩笑意的小女孩。</p><p>…</p><p>记忆中,大多是模糊的,可能也是因为我很久没有回忆过去吧。</p><p><br></p><p>想起了那个眉眼极小的男生,八字型的眉眼本身看着就很喜剧,加之个性的语言很逗趣,行为又时而出常,脸上、身上似乎永远是邋遢而混着泥土,形象和行为自然也会逗得我们忍俊不禁,那是一个多少有点悲哀色彩的开心果。</p><p><br></p><p>还有那个笑容明朗、跳芭蕾舞的男生,细长的眼睛非常有神采,站在哪里都蛮有舞台范,也会偶尔以舞台风格亮相,引起我们都瞪大了眼睛。而记住他,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在体育课上练习刺杀动作,作为领队的他,因为抢哥哥给我做的非常英气的红缨枪,而无意扎伤了我的脚,脚肿的很厉害,很久都无法正常行走。</p><p><br></p><p>因为脚伤好像二、三周没有上课,只自己看看书,再问问老师,功课就过关了。不仅是我,其他同学也是如此,有的人休息了一、二个月,也不需要补课。</p><p><br></p><p>那时每天只上半天课,而且只有四节,二节课之后全校学生都要做眼保健操,我当时每天在教室前面领操。家庭作业也很少,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书包里装着很少的书本,而且根本没有人补课。绝大部分家庭对孩子在学习上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灌输基本的道德观念,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玩。直到现在,我仍然崇尚这样自然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如此。</p><p>&nbsp;&nbsp;&nbsp;&nbsp;…</p><p>我们班是同学年四个班里最调皮的班级。五年来,带我们班的有多位老师。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女老师。</p><p><br></p><p>一位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姓王,那时大概四十多岁吧,瘦弱的身体,苍白的面色,声音有些沉哑,虽然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黯然,但她非常的尽职尽责,特别有耐心,最让我铭记的是她独有一种母性的善良与真诚。</p><p><br></p><p>另一位姓张,也是带我们最久的一位老师,也是四十多岁吧,她开朗而聪明,声音明亮,教学很好,人也厉害,我觉得她的那双很大的眼睛,总是一眼就会看明白学生的心理,所以,她的学生都会蛮服从她的,她带到我们班一直到小学毕业。</p><p><br></p><p>最搞笑的是,其中有一段时间班主任不在,有一位女老师当替补班主任,是个上海人。刚接我们班的时候给我们来个下马威,表现得冷峻严厉,从来不笑,同学们也真的很怕她。但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发现这位老师其实真的是虚张声势,其实一点不厉害,就又开始拼命调皮捣蛋,最后她的课简直闹翻天了。她也不再假装厉害了,和我们在一起嘻嘻哈哈。也就几个月吧,就不再带我们班了。但我还是蛮喜欢她的。</p><p>…</p><p>想起来那时我们的快乐。当时无论是开运动会、游园或是其他活动,我们都是自己用铝饭盒带饭,用家里的军用铝水壶带水。那时还没有什么小食品,自然也没有塑料瓶装水,只有玻璃瓶装的甜甜的汽水。有活动时,家里有条件的带一根红肠加一个面包;更好的偶尔或许还有人带几块饼干、几块糖果、一瓶汽水;而一般的通常是大米饭炒鸡蛋;最差的就带玉米面饼子和咸菜了。</p><p><br></p><p>那时人们生活的非常简单,但也很环保。当时还没有现在日常用的塑料袋,商店用麻纸来包装食品,而人们用来装食物或是杂物的,都是购买鱼网状的塑料丝编成的网兜或是自己用各色花棉布做成的大大小小的三角兜,都可以用很多年。而我们上学背的书包也都是棉布或帆布做的,都是一根长带斜挎在肩上。</p><p><br></p><p>记得有一次儿童节学校组织去儿童公园游玩,要求每个人必须用新毛巾做袋子装食物,老师说,外国人也会去游园,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袋子!所以,儿童节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拎着各色的毛巾袋子,装着食物去游园。</p><p><br></p><p>虽然那时的孩子们衣食无多,更很少有玩具、教具,很多玩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男孩子们弹玻璃球、搧自己用厚纸叠的片(pia)戟、和黄泥玩透不透漏不漏、自己用木头刻手枪;女孩子们玩跳皮筋跳绳、抓格拉哈、扔自己用花布做的口袋、踢自己用羽毛和铜钱做的毽子。尽管单调,但孩子们觉很满足,玩的特别的开心。</p><p>…</p><p>作为小学最有趣也最重要的任务是,冬天拾粪,夏天拾榆树种子。</p><p><br></p><p>每年冬天,我们都要拾粪支农。寒假到了,每天写完作业,第一个任务就拉着哥哥做的爬犁,拿着小竹筐和小炉铲,或自己或结伴走在冰天雪地中,边玩边沿街拾冻的邦邦硬的动物和人的粪便,那时一点不觉得脏,觉得蛮有趣的,总想着拾的更多些。拾到最多的是马粪,因为那时候马车很多,汽车很少。可能因为我们拾粪,街道也干净了许多吧。一个冬天每个同学都会拾几筐粪,多的会有十几筐,最后一起交到学校,每年冬天都小山似的堆了小半个校园。</p><p><br></p><p>还有就是秋天,我们要拾榆树种子,说是要给农民伯伯育苗。每年等到榆树钱飘落的时节,同学们都会跑到街道上,尤其是避风的角落。榆树钱少的时候用冰棍杆上插一根长针,把榆树钱一个个的扎成一串;多的时候用扫把扫起,然后放进家里装米的布袋子里。等榆钱飘落的季节过了,就交到学校。同学们少的会交半袋子,多的会交几袋子。学校会专门腾出一间教室,榆树种子常常是装满了大半个教室。</p><p><br></p><p>那时也会想:交粪为庄稼积肥料,的确挺好的,我们小小孩子还做贡献呢。可是,榆树种子需要那么多吗?农村也到处都是啊,被我们扎过的和后来很多都发霉的种子会育出树苗吗?疑问是有的,可还是每年都重复着这两项任务。做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我们挺开心的,那时我们都还没有什么金钱和物质的这个概念,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扬,就已经开心的不得了了。</p><p><br></p><p>秋天,我们偶尔也会到农村参加劳动,帮农民伯伯收苞米。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苞米从苞米杆上掰下来,堆在一起。同学们边干边玩也就到了中午,公社用近一米高的大铝桶送来无油无色的白菜汤,主食是什么倒忘了,大家就席地而做,大快朵颐。</p><p><br></p><p>那时还有忆苦思甜的教育。学校请来一个叔叔,讲述他们一家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他讲到伤心处动容而泪下,我们很多人都哭了。之后,每个同学都要尝一口那时穷人们当饭吃的糠麸。尽管我觉得那个糠麸有淡淡的甜味挺好吃的,但我们小小的孩子,也会懂得一些生活的甜与苦,懂得痛恨旧社会了。</p><p><br></p><p>还有,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同学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我们佩戴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穿着白布衫蓝裤子,步行到烈士陵园,整齐排列在在烈士墓前,进行庄严宣誓。</p><p><br></p><p>平时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去看革命题材的电影,记得最喜欢的就是电影《英雄儿女》和舞剧《红色娘子军》。英雄主义,一直是我最崇尚的和敬仰的精神。</p><p>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其实这些教育都是必要的,也很有意义,因为多多少少是会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一定作用的。</p><p>…</p><p>在我的心目中,我们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学校的女子乒乓球队很厉害,学校有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当教练。我当初也很骄傲的被选入球队,但因为性格的怯弱,每天跑步又很累,没打多久就自己退出了。但我们班里有一个高个子大眼睛、清醒而又有些冷峻的女生打的非常好,她也是在我们的那张五个人的合影里面。而且后来坚持打球的女乒乓球队员都蛮厉害的,她们会经常参加各类的比赛。前两年,我还去过一个别班的女队员开的球馆打过两次球。因为喜欢,所以偶尔想起来,会小视自己这个逃兵。</p><p>然而,逝者如斯。</p><p>…</p><p>当时的学校的主楼是座俄式建筑,校园内还有后来加盖的一幢L形的中式平房。主楼共有三层,教室在一、二层。教室和走廊都是宽且长的朱红色的木质地板。三楼从没见人上过,它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讲一直是一个魔境,那时孩子们都说那上面有个大棺材。我们几次试着想上去看看,有几次已经踏上几级楼梯,但又都轰的一下跑下来。终究没有人有勇气上去。</p><p><br></p><p>后来在我们毕业十几年后,这座俄式的建筑拆除了。这时我方觉得这座小楼原来是如此的美丽而神秘,也遗憾当时怎么就没有去三楼看个究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p><p>&nbsp;</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