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公元291年,司马氏诸王为争夺西晋王朝的中央统治权,同室操戈,逐鹿中原,史称“八王之乱”。公元304年,群雄蜂起,内迁的游牧部落纷纷举兵自立,“五胡十六国”穷兵黩武,相互征伐不休。长江以北的中国大地上拉开了长达130余年的血腥混战。暴政、战乱、屠杀、天灾、瘟疫……,暗无天日的中原沦为人间炼狱。绝望到极致的中原人为了寻求生路不得不舍离故土,举家搬迁,一部分去往西北,一部分来到东南。散落在长江右岸丘陵地带的一个个山间盆地,接纳了部分风尘满面的南下避难者。远道而来的人们惊魂甫定,便拂去灰尘,建造起新的家园。来自中原文明里厚重的儒家文化开始在这山越之地沉积,中原大族密不透风的宗族秩序,严格的忠孝仁义礼节,也都在这里一丝不苟地展开。一个将在日后名震四方的地理文化单元,也开始在这一砖一瓦中孕育,这便是徽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 </p> <p class="ql-block">▼徽州一府六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青山环绕,为徽州提供了避开乱世的屏障,但同时也扼住了徽州人生存发展的咽喉。山岭连绵不绝,耕地开发困难,即使勉力垦辟,在弱酸性的土壤上播种谷物,收获也要大打折扣。唐宋以后,迁入徽州的移民急剧增多,粮食生产捉襟见肘,全境百分之七十的口粮要到江西和江浙外购。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钱财,徽州人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靠山吃山,以贾代耕:伐竹木、辟茶园、植桑麻、制墨、制砚、割漆、造纸、烧瓷……。为了把生产好的货物运送出去,人们又凿石开路,在重山峻岭中辟出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商贸走廊。行商之路,不仅让徽商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历练了一身不折不挠的肝胆。在明清时期,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的徽商,就这样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中扬名天下。素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另两项是敦煌学和藏学。徽学主要内容有: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徽州早已不是行政历史概念上的徽州。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1947年婺源划回安徽,1949年婺源再次划归江西),那么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则使徽州再次分裂:1983年徽州地区的太平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而为原明清时宁国府辖地)与原徽州府治(今歙县)所辖的汤口等地划属安徽省直辖,成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县级黄山市撤销,并入由“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的地级市。两次区划变动有其内在联系,这便是所谓的徽州改名事件。徽州改名事件中,将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与此同时,将绩溪划给了宣城管辖。从此,徽州名义上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徽州区了。如今,徽州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说,但这块宝地却依然承载着沉甸甸的传统文化,其独特的历史风貌还是吸引了无数游人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余先后两次慕名来访,但也都是匆匆一瞥,印象中的徽州很是令人难忘,尤其是粉墙黛瓦、马头墙林立的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一、黄山</p><p class="ql-block"> 黄山系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黄山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主峰。有谚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足见其美景魅力无穷,冠绝群山。余等飞杭州,再乘大巴抵达黄山脚下的汤口镇。晚餐时,第一次知道臭鳜鱼这道菜就是徽菜。次日一早登山,先看慈光阁。现在的慈光阁为上世纪所建,是为黄山博物馆。历史上这地儿古称朱砂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为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慈光阁附近即登山之玉屏索道下站,跟着人流排个把小时的长队乘索道至山上时,老天变脸,大雨迎客,直接影响了游山和拍摄。沿着较短的一圈环形线路,冒雨走过一线天、光明顶等看点,未去西海大峡谷和狮子峰一线,择云谷索道下山。因是旅行社安排,行程不能自主变化,所以这一趟也就算是来过了吧。</p> <p class="ql-block">▼慈光阁</p> <p class="ql-block">▼玉屏索道 </p> <p class="ql-block">▼松树及栈道</p> <p class="ql-block">▼怪石</p> <p class="ql-block">▼山道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气象站前同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山中云雾</p> <p class="ql-block">二、黟县</p><p class="ql-block"> 宏村隶属黟(yī)县,其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群保护面积达28万平方米,有明清建筑103幢、民国时期建筑34幢。宏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全村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独特的水系(水圳、月沼、南湖)总体设计是这儿最大的亮点。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此地还是李安荣获奥斯卡奖电影《卧虎藏龙》的外景地,系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宏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宏村是汪氏家族的繁衍之地,南宋绍兴元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全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间有书院、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辟有鱼池。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是全村唯一的明代建筑,属于祭祀先祖的场所。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门厅后二门为四柱三间五楼贴墙门楼(又称五凤楼),上有“恩荣”和“世德发祥”的刻字,整体气势恢宏。再里即乐叙堂,迎门六扇屏风刻有《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背面刻《朱熹家训》),记录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讳彪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庭柱上有对联“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为善和读书是人的内在需求,说明作者的人生境界还是很高的。除此一地,德义堂、敦厚堂、敬德堂、敬修堂、承志堂、树人堂、桃园居、舒氏宗祠、南湖书院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清代遗存。山水之间的宏村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确实值得一看!</p> ▼远眺宏村 ▼宏村入口 ▼宏村南湖 <p class="ql-block">▼宏村村头</p> <p class="ql-block">▼宏村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宏村摊贩</p> ▼宏村月沼 ▼宏村汪氏宗祠 <p class="ql-block">▼宏村“恩荣”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宏村月沼边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宏村店铺墙上的速写与同伴</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湖畔同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画桥同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 西递是宏村的近邻亦属黟县,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是妥妥的网红。西递位于古徽州府以西、宏村以南,因此处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村中居民大多姓胡,远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十二代孙唐昭宗因朱温叛乱被杀,只剩幼子由义祖胡三公带往徽州府婺源考水,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后唐明经科进士,才告知身世。昌翼公从此放弃功名,潜居考水研究经学,并教诲儿孙不得复宗重新姓李,以示感恩铭德。其第五代孙胡仕良,因事赴金陵途经西递铺,见附近溪水自东向西而行,有天马涌泉之胜和犀牛望月之奇,认为此处非等闲之地,爱之。于1047年举家迁来西递,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按照船形建西递村,寓意借水西行,取其真经,大吉而发。从此代代繁衍生息,迄今胡氏儿孙已传至三十六代,故有“真李假胡”之说和“明经胡氏”之称。</p><p class="ql-block"> 西递村是一个古朴典雅,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艺术,又有浓郁内涵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崇文尚礼的徽州地域文化之显著特征。村前矗立明万历年间胡文光刺史牌楼,全用本地黑色黟县青石建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为我国石坊建筑中之瑰宝。漫步村中,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青石铺路,巷贯街连;镶嵌漏窗,镂空门罩。层层叠叠皆飞檐翘角,突兀多资马头墙林立。民宅厅堂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拦板斗拱窗扇门脸细做木雕。天花板上饰有绚丽彩绘,厢房板壁配以典雅书画。厅堂高悬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楹联,不仅予人以美学之享受且晓人以处世哲理。前庭后院全都缀以花坛水池,隔以低墙漏窗,饰以砖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绚丽多姿,琳琅满目!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还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可看之处,比比皆是:凌云阁、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弟、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惇仁堂、追慕堂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精品。</p> ▼远眺西递 ▼西递胡文光牌坊 ▼西递村口 ▼西递民宅之一 ▼西递民宅之二 ▼西递民宅之三 ▼西递胡氏宗祠 ▼西递敬爱堂 ▼西递追慕堂 ▼西递惇仁堂 ▼西递街景和写生的学生之一 ▼西递街景和写生的学生之二 ▼西递窄巷 <p class="ql-block">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歙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棠樾隶属歙(shè)县,以一连七座牌坊(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著称于世,系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五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近旁的敦本堂(鲍氏支祠)、清懿堂(女祠)、世孝祠和鲍氏花园都值得一看。其中,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享堂之上高悬“清懿堂”三字巨匾,出自书法家鲍鉁之手,另一块“贞孝两全”的横匾,则是清代名臣曾国藩所书。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均与祠堂无缘,除非因触犯族规在这儿接受惩罚。如同名字不能列入宗谱一样,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没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动时她们连祠堂的大门都不能进入,惟独这“清懿堂”石破天惊地成为一个个例。</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棠樾牌坊群周围,依旧还是农田,没有围挡,保持原貌,非常难得。因着它的古朴,很多古装影视剧选此做了外景地,比较著名的有1987版《红楼梦》、《聊斋》、《烟锁重楼》等等……</p><p class="ql-block"> 于是你徘徊在这儿,耳边就仿佛又会响起琼瑶写的歌词:</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故人远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繁华落尽,</p><p class="ql-block"> 那七重古老的门,</p><p class="ql-block"> 依旧傲然伫立,</p><p class="ql-block"> 无语向黄昏……</p> <p class="ql-block">▼牌坊群之一</p> ▼牌坊群之二 ▼世孝祠 ▼鲍氏支祠(敦本堂) ▼鲍氏支祠同伴大合影 ▼清懿堂(女祠) ▼鲍家花园入口 ▼鲍家花园 <p class="ql-block">四、屯溪</p><p class="ql-block"> 屯溪历史上隶属休宁。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保存最好的一条明清风格徽州古街,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核心段东起青春巷口,西至镇海桥,长832米,街宽5~8米不等,面积13万平方米。老街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构成。路面为褐红色麻石板,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店铺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不少出自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林散之、黄苗子、费新我等书坛魁星之手,当然也有省内名家和地方书法精英的墨迹。</p><p class="ql-block"> 徽州文化的众多门类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现。街内有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同德仁药店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戴震纪念馆。整条老街店铺300余家,其中历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轩”、“艺林阁”、“徽宝斋”等老店,都挂有老字号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这里有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有“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徽州三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共同构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p> <p class="ql-block">▼老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新苏老徽馆</p> <p class="ql-block">▼万粹楼</p> <p class="ql-block">▼德阳楼</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歙砚店铺前的鱼缸</p> <p class="ql-block">▼天籁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婺源</p><p class="ql-block"> 婺源古属徽州府,现隶江西上饶。婺源县域旅游以县名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国唯一。</p><p class="ql-block"> 篁岭建村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篁岭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景区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初至篁岭,让人眼前一亮,真没想到在山岭之上居然能有这样一座建筑考究、颇具规模的山村。篁岭以晒秋著名,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家家户户在屋顶、庭院、门前搭起晒架,晒秋便呈现出很美的层次感,逐步成为画家和摄影家追逐创作的素材,游人日增,遂成网红。</p><p class="ql-block"> 篁岭虽是山居,建筑可并不马虎,牌坊、祠堂、民居一样不缺,徽派风格一以贯之,其中五桂堂、怡心楼、树和堂等几座老宅都不容错过。天街是这个景点的食街,一应当地美食皆有出售。</p> ▼篁岭晒秋之一 ▼篁岭晒秋之二 ▼篁岭晒秋之三 ▼篁岭晒秋之四 ▼篁岭晒秋之五 ▼站在高处看篁岭 ▼篁岭怡心楼 ▼篁岭树和堂 ▼篁岭民宅之一 ▼篁岭民宅之二 ▼篁岭民宅之三 ▼篁岭民宅之四 ▼篁岭民宅之五 ▼篁岭民宅之六 ▼篁岭砖雕 ▼篁岭木雕 ▼篁岭御赐上善若水坊 ▼篁岭街市 ▼篁岭花溪水街 ▼篁岭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 ▼篁岭五凤楼 <p class="ql-block"> 月亮湾是S201省道上的一处小景点,因河湾形似月亮得名。在隔岸远山和一片民居的的映衬下,山水之间渔火点点,三五农妇临湖浆洗,田园景色和谐秀美。时常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亦深得摄影爱好者喜爱。</p><p class="ql-block"> 江岭南临晓起,东接溪头,地处婺源县最东北,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每逢春季山间盆地即成油菜花海,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田园之美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 龙尾村位于婺源县溪头乡,村后一条龙溪河,景色唯美,河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河岸青竹绿树,红叶似火;河面竹排飞网,恰似画中。</p><p class="ql-block"> 漳村,古称漳溪,始建于南宋末年,邑内浙源王姓建村。村庄位于思口镇,是四省通衢的徽商古埠。清代兴盛时期,全村有1000多户人家,算是婺源有名的官宦之村,清代任七品以上官员100余名。走出过太仆寺少卿王友亮、山西平阳知府王文德等一批达官显贵。婺源籍入《清史稿》者共计5人,而漳村王友亮、王凤生父子就占其二,“一门四才媛”(王少华、王瑶芬、王玉芬、严永华)更是徽州无双。同样,“四世观察”、“六世大夫”也成了这儿一张独有的历史名片。抄录王友亮吟诵漳溪板桥的一首《漳溪晚步》于后,与诸君共赏:</p><p class="ql-block"> 南岸十亩竹,北岭千株松。碧溪贯中央,写此松竹容。</p><p class="ql-block"> 幽人喜清景,逍遥曳孤筇。远寻板桥去,著脚声跫跫。</p><p class="ql-block"> 风定数游鲤,日斜闻近春。野老忽前揖,请尝新酒浓。</p><p class="ql-block"> 漳村这板凳桥也是一绝,长约百米,号称中国最长,每年水毁,每年再建,永远都是新的。哦,漳村还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外景地,潘东子“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就是在这儿拍摄完成的。</p> ▼月亮湾渔火 ▼江岭之晨 <p class="ql-block">▼龙尾飞网</p> <p class="ql-block">▼漳村板凳桥</p> <p class="ql-block">▼漳村渔夫</p> <p class="ql-block">▼河鸭戏水</p> <p class="ql-block"> 石城,位于婺源县西北的大鄣山乡境内 ,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每年11月中下旬,枫树开始变红,这里便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枫树环抱,晨雾悬挂树腰,红枫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加上早晨村民的炊烟,在这个小山洼里汇聚,构成如梦幻般之仙境……,但余等赶的不巧,适逢阴雨。</p><p class="ql-block"> 菊径与石城相邻,山环水绕是其最大的看点,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菊径村是明代名臣何如宠的故里,村内有宋代何氏祠堂。祠堂内原有大明崇祯皇帝于崇祯元年御笔亲赐的皇匾“黄阁调元”(2011年被盗),背景是祝贺其“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p><p class="ql-block"> 察关位于浙源乡北部,由唐朝庐源先锋兵马使詹必胜之子詹之谏于唐僖宗时所建,迄今已有1200余年。察关以一座古老的祭酒桥(石桥长约42米,宽约6米,内高约7米,跨径约14米)出名,亦因此成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捕蛇少年》、电视剧《致青春》等的主要外景地。</p><p class="ql-block"> 凤山地处浙源乡,是金庸(查良镛)故里,村史已逾千年,村人多为查姓。村中查氏宗祠是婺源、海宁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村头浙溪旁有龙天宝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18年),距今已有400年之久。塔为砖石结构,高30余米,六面七层,是村中制高点。腰檐层层支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上悬挂铁铃,风起时,铁铃铮铮有声,意寓村中平安。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登高远眺。</p><p class="ql-block"> 清华镇竹安堂伞厂是一家传统油纸伞作坊。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有如下步骤:</p><p class="ql-block"> 号竹:即挑选竹材,加工成竹篾;</p><p class="ql-block"> 制作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p><p class="ql-block"> 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随后修边、定型,曝晒;</p><p class="ql-block"> 绘画: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p><p class="ql-block"> 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即告完工。</p> ▼远眺石城 ▼俯瞰菊径 ▼察关祭酒桥 ▼凤山查氏宗祠 ▼凤山龙天塔 ▼清华竹安堂伞厂 <p class="ql-block"> 对冲地处镇头镇,美景类似石城,也是赏枫的好地儿,但余等又赶上了大雨。</p><p class="ql-block"> 游山亦属镇头镇,是婺源最大的自然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由董知仁从德兴海口迁入,被称为“千烟”之村,主姓董氏,历38世。和大多数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一样,游山村也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古村布局奇特,游山小溪呈太极图形S,南北两岸人烟稠密,九条沟水汇入小溪(人工河)穿村而过,喻为九龙下海。村口溪上横卧一石桥带廊,名题柱桥,有对联曰:桥高亭更高重重关闭财气,村大龙尤大隐隐稠密人烟。古村徽派建筑颇多,梁坊门扇精雕细琢,各类壁画拙朴传神。村中,祠堂总祠、分祠仍存有7座,建筑艺术和工艺水平均不输其它名村。</p><p class="ql-block"> 考水茶园获评婺源县十大景观茶园第二名,慕名至此一看果然壮观。唯老天不够配合,继续阴天。</p> ▼对冲秋色 ▼游山题柱桥 ▼游山街景 ▼游山村妇 ▼游山老宅之一 <p class="ql-block">▼游山老宅之二</p> ▼游山窄巷 ▼游山嘉会堂 ▼考水茶园 <p class="ql-block">▼考水茶园同伴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婺源县城里主要看了三个去处:万寿寺、太子太保坊和婺女庙,看过之后方知都是新建。万寿寺是在旧址上重建;太子太保坊是根据史料创建;婺女庙则是根据传说选址再建。</p> ▼婺源万寿寺 ▼婺源太子太保坊 ▼婺源婺女庙 六、三清山<div> 既然已至婺源,于是就近也去看了三清山。其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亲至一看,山景果然震撼!可惜因为时间和天气关系并未能游走全山,只看了女神峰附近,爬了玉皇顶,在山上宿了一宿,第二天大雨,只好下山去也。</div> ▼女神峰 ▼巨蟒出山 <p class="ql-block">▼三清山德国游客与同伴合影</p> 七、景德镇<div> 大巴返程途中路过瓷都景德镇,匆匆赶往中国陶瓷博物馆,本想一看究竟却忘了当日是周一,结果吃了闭门羹。</div>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小结:<div> 在徽州历代名人中,有一种说法:文不过朱熹(宋代儒学大师);武不过胡宗宪(明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商不过胡雪岩(清代红顶商人);学不过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政不过前代领导人。可见,徽州是大用之地,不乏圣贤辈出,这都与徽州文化传承分不开。正因为资源缺乏的危机意识,才磨砺了徽州人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愈是穷恶之地,愈生奋发之志,儒根生邹鲁,中兴在徽州。只有经历过饿肌苦志,才可负重远行,徽州文化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