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火的故事历史悠久,充满神话和智慧,诸如燧人钻木取火等等的故事更加动听,更能让人受到启发,而现实生活中的火,我也有个一个借火小记忆。</p><p> 记得小时候,因兄弟姐妹多,都是一群喜欢玩火娃,父母为防火灾,每天午饭后都将火坑里的火扑灭干净方能上山劳作,一去就是天黑才回家。因我排老大,每天晚饭升火煮饭的事就落到我身上,因家境贫寒,就一角钱一盒火柴也买不起,需要升火煮饭时,只能到寨上有火种的人家户去讨借火种。火种的保留方法很讲究,是将火坑里旺盛的火籽用火灰薄薄的覆盖一层,然后用火钳在火堆中央轻轻地通一个小洞,让火种也能呼吸而不熄灭,火灰覆盖太厚火种会全死掉,覆盖太薄也会过早燃尽熄灭,最终都保留不住火种。因为火种不易培养保留,所以我们多次去登门借火种,人家都是不高兴,但也得厚着脸皮看人脸色,因此每当去借火种时,我都很害羞,甚至于恐惧得两腿发软,但父母之命不敢违抗,日复一日,每每都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借火任务。好在长大后进城读书,据说后来借火种的事由几弟兄轮流着来。记忆中借火的生活小环节,感悟到父母教育我们如何用火的意义,以至不会玩火自焚,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求生智慧,以至在事业上树立信心而点滴打拼取得一定成绩。</p><p> 火给人类带来文明和健康,但火药也给战争带来灾难,火的贡献很大但伤害也大,但人类永远离不开火。目前生活用火的环境已得到升级,用电的用燃气的已经普遍,那种原始的火坑燃火已少见了,特别是生活在城里的新一代群体,就更少见,火坑燃火的历史正在快速消失。好在这几年我有幸参加脱贫攻坚战,驻村这几年,每到贫困户家庭去开展工作,每当看到与我童年时借火的火坑一模一样,都会勾勒起我许多回忆,都会让我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来拍照,一能警醒我珍惜当下,二能洞察民间火坑边柴米油盐的丰与欠。刚好脱贫攻坚战工作的首要考核指标是吃穿“两不愁”问题,所以关注贫困户的柴米油盐也是符合脱贫攻坚战主题的。如何弹好贫困户火坑边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支交响曲,是扶贫干部的责任之一。</p><p> 今年下半年,我们这里正在实施贫困户一户一新火房政府补贴统建项目,相信在党的扶贫政策恩泽下,在全村扶贫干部的努力帮扶下,简陋的老火房景象会随着脱贫摘帽的到来和乡村振兴的到来得到消失。为了明天有个对比,今天我用手机记录了个别贫困户的老火房,将火坑边的不同趣事记录下来,以便明天有资料用与新旧火房作对比,也许是一件好事。下面与亲们分享几图,不妥之处请谅解:</p><p><br></p><p><br></p> <p>将山上干枯柴禾背回家作火坑燃料</p> <p>早晨老人第一件事就是升火。</p> <p>火势很猛</p> <p>滚烫的八步紫色茶水</p> <p>八步紫色大碗土茶</p> <p>老古董煮土鸡</p> <p>柴火土鸡</p> <p>贫困户的土猪腊肉。</p> <p>烧腊肉</p> <p>让人馋涎欲滴的腊肉片</p> <p>留守老人的孤独</p> <p>留守妇女在煮酒</p> <p>扶贫干部进农家体检生活</p> <p>农家火坑上的红辣椒</p> <p>小黄豆炖土鸡</p> <p>老人在火坑边烧苞谷(玉米)</p> <p>留守妇女在火坑边喂奶</p> <p>扶贫干部进农家同吃同劳动</p> <p>锅架盛菜肴,土酒碗里装</p> <p>主人称的是核桃</p> <p>小黄豆炒土鸡是本地名吃</p> <p>腊肉+小黄豆+土鸡一锅闹是本地名吃</p> <p>扶贫干部进农家同吃同住同劳动</p> <p>扶贫干部走访贫困户</p> <p>包保人走访贫困户</p> <p>本土人很好客,用土鸡土酒热情款待客人</p> <p>具有原生态味道的老火房,早上的阳光从板缝投射进来,映出斑驳陆离的光点,女主妇正在为我们扶贫干部的来访忙碌炒菜,朴实热情的大手撑着锅铲在翻转着菜肴,锅铲与锅子的金属碰撞声,发出悦耳的旋律,仿佛一群乐队在演奏着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曲。</p> <p>扶贫干部到贫困户体验老火坑炒菜</p> <p>即将消失的老火坑文化如同黑白画面的意境,具有一代历史的特征和使命,但也终被新时代淘汰,等待明天那扇窗子关闭了,老火坑的影子也就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