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谓“现场改课”,即由教师、教研员、名师或专家等组成教研共同体,在上课现场进行改课,让所有参与者共同经历和实践教学改革过程。“现场改课”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为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p> <p> 2020年12月11日上午,田国生名师工作室在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举办了“基于‘倍’的认识的教学现场改课”活动,旨在通过“现场改课”这一教研新形式,促进田国生名师工作室坂田分部成员、学员以及坂田部青年教师岗位成长,提升教学能力。</p> <p> 本次活动工作室坂田分部学员魏娴老师先行执教。选定的教材内容为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对“倍”的认识。</p> <p> 课堂伊始,魏娴老师以“快乐的动物”情境引入新课。随后,引导学生借助精美的小动物卡片和学习单等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用实物摆一摆,动手拨一拨、到借助图形圈一圈、再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等,探索“6里面有3个2,8里面有4个2,6里面有2个3…”从而揭示出“倍”的概念。接下,巩固拓展,魏老师用生动有趣的“动物变变变”和“丝带魔术”游戏,加深学生对“倍”的理解。</p> <p> 课堂展示刚一结束,全体听课教师马上转移到另一个教室,课件上大屏幕、学具上黑板,在分部成员谢岳兵主任的主持下随即展开“现场改课”。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教务处吴立新主任、赵晓主任,工作室坂田分部各成员、学员及坂田部全体数学教师20余人观摩。</p> <p> 1、鞠双红老师改课。鞠老师着眼整节课,从“预学”、“共学”、“延学”三部分谈了自己的想法。“预学”阶段,可以通过拍手游戏互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积累“倍”的概念预设;“共学”阶段,可以从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关系过渡到“倍”的关系,引导学生明晰“一份”量,判断另一个数量有“几份”,逐步感受、认识、理解“倍”的概念;“延学”阶段,借助涂色游戏和生活中的“倍”对本节内容进一步提升和拓展。</p><p> 2、栾英杰老师改课。栾老师只聚焦一处,她根据动物卡片具有直观、可移动的特点,对“6个2”的排列提出修改,改6个一排为上下3排,每排1个2,这样对应,学生对3个2看得更清楚,有助于学生对“倍”的理解。</p><p> 3、胡星老师(学科主任)改课。她提出改“学生的说”。( )里面有几个( ),就说( )是( )的几倍,要给时间让学生多说,在“说”的形式上要更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够反馈出他们对“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p><p> 4、谢岳兵老师(学科主任)改课。她提出改“教学情境”。用“拼插积木”来建立“倍”的模型。从积木实物的操作呈现,过渡到课件展示,需要借助符号表示,再到隐去积木结构自然引出线段图表示,由具象表征逐步抽象出“倍”的模型,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p> <p> 5、田国生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改课。田主任抛出“5改”:</p><p> ①改揭示“倍”的概念的时机。不能太晚,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把握节奏。知识的生长点要恰到好处,“恰逢其时”。</p><p> ②改教师的画线段示范。改掉。线段图找几个几,填空即可。学生画线段图有难度,也不是重点。教师背对学生画线段图,没有示范性。</p><p> ③改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要用游戏、用活泼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p><p> ④渗透特殊的倍数关系。比如6是6的1倍,6是1的6倍要顺势引出,对以后学习“因数与倍数”,找一个数的倍数,有用。</p><p> ⑤“动物变变变”的环节改一改,抛出“5与7怎么找倍数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卷入深度学习。</p><p> 田主任期望,坂田部的数学教师们不要跟在别人后面“有样学样”,而是要借道超越,今天的“现场改课”就是这种“借道超越”的新模式。田主任指出,低段教学要有趣、有序,“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量比较中的一个飞跃,要让学生从大量感知中建立“倍”的概念,发展数学能力。</p> <p> 会上,坂田部教务处吴立新主任讲话。吴主任肯定了魏娴老师的认真态度、积极应对以及展示课的丰富扎实。特别感谢了田国生主任百忙之中前来指导坂田部青年教师。吴主任表示,参加“现场改课”活动,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研、真实的教育。</p> <p> 授课教师魏娴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多次磨课的感悟和展示课后的反思,特别感谢感恩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科组内老师们给予的很多指导和帮助。</p> <p> “现场改课”作为工作室坂田分部一次新的尝试,是一场“智慧众筹”,碰撞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这是一场研修,一种境遇,一份收获!相信在田主任的引领下,我们将带着新的思考和收获,不忘初心,蓄力前行。</p><p> 本次基于“倍”的认识的教学现场改课活动时间虽然有限,但却激发了坂田部数学教师们无限的思考,乐学善思的实验坂田教师们在课下、在办公室、微信群、在线上继续分享着各自的收获和感悟。</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李擎、马春雨 </p><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订:耕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