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土司的眷属们(一)

依古娜咪

<p>奶奶杨惠珍</p> <p> 一</p><p>我奶奶杨惠珍1909年出生于云南兰坪营盘镇,是中法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白族将领杨玉科将军――杨武愍公的侄孙女。杨玉科的父母生有二子三女。长子杨玉麟,次子杨玉科。杨玉科从军后,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清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受朝廷加官封爵,祖父母、父母都受皇帝诰封。他发迹后,回营盘修建爵府、家祠、厚葬祖坟、捐资办学。之后,于光绪三年经清政府内阁恩准,携眷回祖籍湖南长沙县定居。留兄长杨玉麟一支在营盘守护家业,祭祀祖坟。杨玉麟生有三子,汝舟、汝楫、汝翼。奶奶杨惠珍就是杨汝舟之独生女。杨家自杨玉科成为朝廷命官,后又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献身,其祖父母、父母均受朝廷诰封、赏赐。兄杨玉麟也封为大将军。杨家在滇西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势力显赫,富甲一方。远近山贼土匪,对杨家更是垂涎三尺。就在奶奶杨惠珍十余岁那年的一个夜里,一场劫难降临杨家,一伙土匪洗劫了杨府。在土匪们离杨府还有近百米时,犬吠不止,有巡夜家丁发觉势头不对而叫醒了主人,女眷们得以带着小孩由地道转移。而男丁们则与群匪血战,杨家本是尚武之辈, </p> <p>作战杀敌勇猛自不必言,当即杀死匪徒多人,但时值夜间,事发突然,匪徒人数众多,杨家男丁寡不敌众,死伤惨重。汝舟、汝楫均中匪徒暗箭,伤后被刀斧砍杀,此时只剩老三汝翼还奋力拼杀,也身负重伤,料孤身已难挽残局,便拼命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后山密林深处,最终得以脱身。几个土匪追赶至树林边,见林木茂密,荆棘丛生,又值深夜,难以搜捕,只好返回。众匪徒将杨家财物掳掠一空,接着放了一把火,一座富丽堂皇的府弟,顿时燃起冲天大火……土匪们烧杀抢掠后已扬长而去。大火整整燃烧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中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全部扑灭。但那座威严宏伟的爵府,已成灰烬,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断垣残壁,横尸遍地。杨家本是爱国忠良人家,杨玉科发迹后为乡邻百姓做了无数公益善事,富泽乡人,最后又为国捐躯,深受乡民敬仰。乡邻们得知杨家遭劫难,都主动过来帮忙。扑灭大火,协助料理死者后事,清理废墟,女眷们也由地窖被救了出来。在清理遇难者遗体时,才发现三老爷汝翼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汝舟、汝楫两位老爷,只找到尸身,两个头颅不翼而飞。三位夫人见此惨状,早已哭得死去活来,尤其是大夫人赵氏、二夫人寸氏,几次昏死过去,又被救醒。乡亲们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杨家后山山坡上,找到了两位老爷的头颅。灭绝人性的土匪们,杀人放火并劫走杨家财物,还不善罢甘休,</p> <p>他们将两位老爷的头颅弄到屋后山坡上,用木棍支起,让两个头颅面向杨家望着山下熊熊燃烧的家府,这才离去。寸氏得到这个消息,擦干泪水,执意要亲自去请回自已丈夫的首级,赵氏也愿随往。众人拗不过,也就随了她们。两位夫人脚踏三寸金莲,颤崴崴的登上后山坡,来到两颗怒目圆睁的血淋淋的首级前,连磕三个头,强忍悲痛,将自己丈夫的头颅抱在怀里,用手轻摩他圆睁的双目,使闭合。然后抱着头颅,边走边念念有词直到家里,将两个头颅放在他们各自的尸身旁。接下来,两人将丈夫尸体身首擦洗干净,跪在遗体前,用针线一针一针将头颅和身子缝合……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寻死觅活。这一切,她们是做得那么从容,那么镇定自如。在场所有的人,没有不为之动容。赵氏、寸氏的大家风范及智勇刚烈,从此远近闻名。而她们俩处理这件事的每一细节,都被前来悼唁的乡绅土官之一――兔峨土司罗梧秀看在眼里,深感敬佩。</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 </span></p><p>罗梧秀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我爷爷罗星的生父,兔峨罗土司二十二世传人。曾祖父罗梧秀当时已娶二位夫人。夫人和氏,名桂香,是丽江古城五一街人,生有一男一女,儿子罗星已十余岁。夫人赵氏,名端静,为剑川大户人家的女儿,名人赵藩胞姐,未生育。罗氏至爷爷罗星这一代,已三代单传,人丁单薄。老土司早有再纳一妾的想法,见到杨家两位夫</p> <p>人,尤其是寸氏那样贤慧善良兼有胆识,且处乱不惊,办事干练,思忖若能求得为妾,便是此生之福。于是一年之后,便托人前去提亲。待杨家守孝期满,寸氏被接进了免峨土司府,成为二十二世罗土司的一位贤内助。而赵氏,也被大理一位绅士迎娶。《怒江文史资料选集》罗镜中之文载:“罗凤岗公,字梧秀,钦加同知御,入民国又任怒俅边务委员。有夫人赵氏端静,剑川人氏;和氏桂香,丽江大研镇五一街人氏;寸氏俊秀,兰坪拉井人氏。皆名门闺秀,懿范慈帏,妯娌和睦,相夫为正,堪称三从四德,树范子孙。公毕生好学,博览历史演义,每叹沧桑变革,从未顽固梗化。迄至民国,帝制推翻,乃拥护共和,以身作则,改土归流。由白石江迁居免峨,以卫戍沧怒边陲,沟通闭塞之边徼。其任务之繁重,比前有加。″这里提到的寸俊秀,也就是已故杨家二老爷汝楫的夫人寸氏。拉井名门寸家之女,是兰坪拉井大户李氏李挺桂的妻妹,也就是我妈妈李祯禧的姨奶奶。寸氏在杨家未曾生育,平日里特别喜爱大太太张氏的女儿惠珍,视惠珍同己出,而惠珍也尤为敬重这位善良贤慧的婶娘,因此,赵氏再嫁大理时,惠珍不愿跟随亲娘过去,而选择了跟婶婶寸氏到了兔峨。</p><p> 三 </p><p>出生在曾经享受皇恩庇荫的家庭,惠珍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道德礼数、琴棋书画、针线女红,都有所长。</p><p><br></p> <p>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随婶娘寸氏到罗府后,她的美丽聪慧,她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深得罗府上下的赞赏。于是让她和同龄的少爷罗星一起读书练字,学算账,熟悉家务政务。而成年后罗星所娶的夫人,理所当然也非惠珍莫属了。就这样,惠珍成了罗土司家的儿媳,寸氏与惠珍也由婶侄关系变成了婆媳关系。因此,坊间流传奶奶杨惠珍是罗家的童养媳,也就是这个缘故。爷爷罗星,自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承袭父职以来,历任兔峨区区长、镇长、民团团长。抗战期间,任十一集团军战区总司令部上校参议,沧江江防司令,把土司民团改编为江防支队,向怒江抗日前线输送兵员、运输物资,接送收治伤员,支援抗战。《兰坪县志》785页记载∶“民国31年(1942年),日军侵占上江,怒江成为抗日前线,兔峨土司罗星担任第十一集团军战区总司令上校参议,澜沧江江防司令,将土司武装由50人增加到120人,并改编为江防支队,负责向怒江抗日前线输送粮食、弹药、军用物资和兵员。″1949年兰坪解放,爷爷罗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积极配合滇西工委的工作,主动交出40多人的土司武装,并将这部份人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兔峨游击中队,同时捐出一万公斤粮食。同年6月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0月,被任命为兔峨区人民政府主席、兔峨区区长。1950年10月,出席丽江地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民族访问团的慰问。</p> <p>1951年3月,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内地清匪反霸运动,又受他人怂恿,爷爷罗星带着两个儿子〈大伯罗正乾及爸爸罗正坤〉出走境外,爷爷他们走后,兔峨区区长职务一直为爷爷保留至1958年。作为罗土司第二十三世传袭人,爷爷罗星性格柔弱温和、心地善良,又是独生子,自幼体质欠佳,袭父职时才二十一岁,奶奶杨惠珍作为罗氏第二十三代土司夫人,以她过人的才干、智慧和魄力在协助爷爷罗星治理家务、处理政事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爷爷出走后,奶奶还代替爷爷到丽江参加过人民代表大会。奶奶不仅知书明理,而且气度非凡,不愧为杨武愍公家族之女,她宽厚待人,处事干练果断,有魄力。时常代替爷爷处理衙门讼案。爷爷在抗战期间、在兰坪解放期间的一系列正义爱国的行为,也少不了奶奶杨惠珍的支持参与。罗氏至爷爷罗星,已三代单传,人丁单薄,奶奶为罗家生有两男一女,长子罗正乾,即大伯,1928年出生,次子罗正坤就是我爸爸,1930年出生,女儿即姑姑。三代独生子后,两个儿子的出生,的确是罗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之事,土司后继有人。奶奶更被视为旺夫旺家有才有福之女主人。奶奶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大伯和爸爸年幼时,奶奶除自己亲自教导之外,还从丽江请了一位有学问有教养的亲戚来家里教他们,称这位老师为师爷。稍后,奶奶又亲自带两个儿子爬山涉水去到丽江,让他俩在省立丽江中学就读,自己则住在丽江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p> <p>使俩个出生在大山里的儿子,自小接受到当时最优等的教育。土司制属嫡长子世袭制,奶奶用心培养两个儿子,一是因为权力世袭的需要,长子正乾将是土司未来的世袭人,哪能不具备广博的学问,次子正坤聪慧机灵,也当好好培育,让他将来能成大器。把他们带到丽江读书,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俱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也是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大伯和爸爸在丽江完成学业回兔峨后,奶奶还让他们随自家跑生意的马帮上昆明、保山、腾冲一带搞长货途贩运,学做生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经商的能力,并增长他们的见识。到解放前夕,作为兔峨区区长的爷爷发起并出资,在兔峨开办了小学,招募了几个教师,爸爸罗正坤也被招为兔峨小学的一名教员。大伯罗正乾则在兔峨区政府任有职务。爷爷奶奶还为两个儿子选择门当户对的婚姻。大伯罗正乾1945年娶泸水县大兴地段氏土司之女段承英为妻,爸爸罗正坤1948年娶兰坪拉井大户李氏二支系李挺桂(字月潭)之长孙女李祯禧为妻。大妈段承英和妈妈李祯禧这两位罗家的媳妇,她们的娘家,都是当地有权有名望的人家,并且两人的长辈与罗家还有姻亲关系。既是门当户对,又是亲上加亲,加强势力。罗家的一位姑奶奶早年嫁给段家,她的下一代又与罗家结姻缘;那位从杨大人家改嫁给曾祖父罗梧秀的寸氏,却是妈妈李祯禧的亲姨奶奶,有了这层关系,才有两家人的世交,进而又成儿女亲家。</p> <p> 四</p><p>爷爷他们走后,政府为了争取他们回国,曾多次派人到境外寻找他们的下落,但都无果而归。为了显示政府的诚意,兔峨区区长的职务一直为爷爷保留至1958年。</p><p> 一九五二年底,作为统战遗属的特殊身份,我们家被政府接到丽江安居。奶奶真不愧是识大体,有远见,办事果断、气度非凡的女强人,她看清形势,顾全大局,服从政府的安排,毅然抛弃见证祖辈们六百年荣辱兴衰的土司衙署,告别亲友故旧,离开世代相依相存的山水田园,带着女儿、儿媳及六个孙子孙女,义无反顾到丽江安居,让一家人走出深山,走出蒙昧闭塞,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奶奶一生中最英明的决断,它由此彻底改变了一家人尤其是孙辈们的命运。</p><p> 五</p><p>一九六0年的夏末秋初,正是八月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烈日炎炎,忽然就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在云罗山丛林、沟箐间的驿道上,一位年轻妇女背着筐打着雨伞,牵着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雨中艰难地行走,老妇人手中还杵一根当拐杖用的树枝。遇到河沟需涉水处,年轻妇女就放下背箩,先将老妇背着过去,再趟过河来背背箩。伴她们而行的,还有一位中年男子,他背着一个放满行李等物品的大筐,遇到难走之处,他不时地过来帮忙牵扶一把。这个老妇人,就是我的奶奶杨惠珍,年轻妇女,就是我妈妈李祯禧。</p> <p>而那位中年男人,是奶奶从剑川请去做伴和帮忙的一位亲戚。那年从丽江到剑川已通汽车,但从剑川至兰坪,仍需步行。奶奶和妈妈从丽江坐车到了剑川,到亲戚家住了一晚,出钱请了一位男亲戚作伴,开始徒步向兰坪进发。从剑川走到兔峨,足足要走五天,当年从兔峨出来到丽江,一家人跋山涉水走了七天,才到达丽江,现在可少走两天,好多了。只是时令正处于八月,大雨频频,山道泥泞路滑,河水猛涨,淹没道路,山洪常将路桥冲垮,给这次出行造成重重困难。奶奶和妈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天艰难地行进,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水,天黑了就找个店歇息,日行夜宿,经过几天顶风冒雨的跋涉,终于到达兔峨――罗氏世代生息的衣胞之地。</p><p> 六</p><p> 离开数度春秋的老祖屋,又呈现于眼前,见到被拆改为粮食仓房、面目全非的老屋,想到曾经欢乐团圆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却骨肉分裂,物是人非,男主人们漂零天涯,音讯渺茫,留下一帮孤儿寡母,在异乡异土苦苦煎熬,婆媳俩不禁百感交集,悲从中来,却又不能溢于言表。此次回兔峨,也就是为了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之急而采取的不得已之举。1960年初,也就是国家处于三年困难的时期,政府一下子停发了全家老小的生活补助,几年来一直依靠政府补助而生活的罗家老小,似乎一下子从高空跌入深谷。</p> <p>两个儿媳本来就无固定职业,没有工资收入,孙子孙女们都还年幼,呦呦待哺。一群无所依靠的孤儿寡妇,这日子将如何支撑?在这濒临绝境的关头,奶奶想到了一笔救命的财宝。经过几个昼夜的深思熟虑,主意已定。她亲自到统战部,找了统战部及民委的领导,她首先感谢政府一直以来对全家人的照顾,对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停发一家人的生活补助表示理解,接下来具体反映了一家老小生活面临的困难,声明也不好意思再增添政府的负担。但为了缓解家人目前的困难,请求领导批准自己回兔峨老家挖掘一笔早年埋藏的底财。想不到奶奶的要求很快就得到答复,领导们表示赞同并支持奶奶的主意。“这是一件好事,财富埋在土里,永远只能是废物,把它挖出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国家也是一份贡献,于公于私都有益。″并开出了红头文件,介绍函。接下来就是回兔峨的事了。谁去办这件事呢?奶奶是唯一知道底财埋藏地点的人,必须得去,但年事已高,需有人陪同前往,况且从剑川到兔峨还未通车,来回要步行十来天,而且要经过的大多是高山丛林之中的路,又正值雨季,路途艰辛可想而知。几个孙孙年幼,只有两个儿媳之中去一个。究竟谁陪同一起去呢?奶奶先证求大儿媳(我大妈)的意见,她不假思索就拒绝了,“不,不,我不去!还是叫二嫂和您一起去吧!″她为什么不愿随婆婆回兔峨,有几重原因,此行</p><p><br></p> <p>回老家,去一个来回,须顶风冒雨爬山涉水步行十来天,她怕自己吃苦受罪,得来的好处大家共享,不划算,此其一﹔出去那么多天,两个人路上的食宿开销,不可能不拿点钱出来,那太吃亏了,此其二﹔再一点,那是她永远不敢挑明的、也是她最怕回兔峨的主要原因。那是解放前,她作为罗氏嫡长子媳妇,将来掌权土司的夫人,对内对外都常显权威,对下人刻薄,尤其是催租催税多次得罪过寨子里的佃户。这些经历她心知肚明,没有胆量回去。她知道即便自己不去,属于自己的那份也是一分都少不了的,因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是婆婆最宠爱的孙子,罗氏嫡长子长孙,别人得不到的,他们也能得到,坐享其成的事何乐而不为﹖妈妈一向忠厚善良,见妯娌不愿去,考虑到让年迈的婆婆一个人,去走那么多天的山路,又是七八月天,雷电、风雨、山洪……没人做伴怎么行﹖婆婆这次回去挖底财,也是为解决全家人的生活困难的。但如果不是妯娌自己拒绝前往,她是绝对不能主动提出随婆婆去的,因这次回老家是去挖底财,如果自己主动要求去,还会被理解为想多占点便宜。既然妯娌不去,她得随婆婆去,一路上好有个照应。妈妈自嫁入罗家,对长辈孝顺,与平辈谦让和睦,对下人也宽容不歧视。平时在家从不摆少奶奶的架式,能亲自动手做的事,就决不使唤下人。在农忙收种季节,她做好帮工们的饭并亲自挑起送到田里,村寨中的人对她很敬佩。因此,她回兔峨也没什么可顾忌的。</p> <p>妈妈当时身体还健壮,上山砍柴,下地割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来回走十多天的路,算不了什么。再说了,这次回老家处理底财的事若顺利,一家人的生活困境可就缓解了。因此,奶奶一开口,妈妈立刻应允:“既然大嫂不愿意去,那只有我和阿妈去了,这本来就是为了全家做的好事,哪能让您老人家一个人去劳累辛苦。″妈妈翻出了这些年来一分一分节约下来,一直不敢动用,以备应急的十几元钱,这回派上用场了,给我们姐妹留了两元买小菜的钱而外,她都带在身上。她凭统战部开的证明,到粮食局把购粮证上的一部份粮食转换成粮票作为路上用,剩下的买成米面留给我们。准备就绪,奶奶和妈妈婆媳俩就出发了,还好,丽江至剑川已通车,乘车到剑川后,请了一个男性亲戚做伴,由剑川开始徒步进兰坪。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深山沟箐风雨中婆媳艰难跋涉的镜头。</p><p> 七</p><p> 有了地委统战部的红头文件和证明,兰坪县政府,兔峨区政府方面也就一路开绿灯,到兰坪县政府办理完有关程序后,政府还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随奶奶她们到兔峨协助处理后续事宜。因此从拉井到兔峨的这段行程中,奶奶妈妈又多了一位伙伴。兔峨区区政府位于土司衙署下面相距两三百米的坡上,约半个足球场面积的平地上,两排平房成直角布局,是解放前兔峨镇政府的办公场所,解放后就作为兔峨区区政府,爷爷和大伯在解放前、解放时期</p> <p>都曾在这里办公做事。一个大山包上,除了位于最高点的土司衙署和中心位置的区政府是瓦房,其他的都是清一色的木楞房。村寨的木楞房密集地建在区政府周围,一直向坡下展延,再往下,就是层层梯田绵延至澜沧江边。由于有地委统战部的公函,又有县里直接派下来的干部,区政府这边的手续立马办妥。第二天清晨,吃过早饭,寻宝行动开始。区政府派了几个武装民兵,加上县、区工作干部,一行共七八人,带上锄头铁钎,跟随奶奶去寻找藏宝之地,妈妈也随奶奶一同前往。</p><p> 八</p><p> 从区政府顺坡下去,经过木楞房之间那条窄窄的巷道,走到村子尽头,见一棵高大的苦楝树,约两丈多高,枝繁叶茂,枝头还结了一串串龙眼似的苦楝子,再往下就是一层一层的梯田,沉甸甸的稻穗、胖胖的包谷正预示着这一年的丰收,绿油油一直延伸到澜沧江畔。奶奶把众人带到苦楝树下,仔细观察周围,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离苦楝树两丈左右的一所木楞房,这所房子与周围人家的房屋都隔着丈把的距离,相对独立。奶奶说这一片原先都是田地,这个房屋的位置原来有一块饭桌大小的大石头,石头上部表面很平,当年收种粮食季节,田里做活的帮工们吃午饭时就将它当桌子。打过招呼,一行人走进这户人家,男主人――一个大约六十多岁的怒族男子迎了上来,奶奶和这名男子都愣住了。</p> <p>“啊!太太回来了﹖″“是你家啊?阿-阿昌!″,原来这人是土司家的老仆人阿昌,解放前,专门负责管理罗氏土司长途贩运生意的。他苍老多了,原先那副红润的脸已变得憔悴且布满皱纹,头发也近全白了,还不到十年的工夫,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的真实年龄也就五十出头,难怪奶奶没立马将他认出来。他读过两三年书,二十多岁被抽丁进土司府,当一名护卫队队员。文化虽不高,但精明能干,忠诚善良,得到老土司的器重,让他管理生意。他也不负重望,把土司交给的生意经营得头头是道,为土司的财库增添了不少银子,因此更加赢得主人的信任,把他当自家人看待,还给他娶了一个漂亮的白族姑娘,让他成了家。寒喧过后,奶奶说明了来意,县、区干部也强调了此次行动的意图。“阿昌扒(当地对中年男性的称呼),你盖这房子的时候,记不记得有一块饭桌大的大石头﹖″奶奶问。“有、有的、那个就是,我盖房子时就在那里,也没搬动过它,正好当我家的吃饭桌子。″阿昌边回答边指引众人到大石头的位置。“没搬动过那就太好了,东西就埋在石头缺角方向隔两步!阿昌扒,那我们就开始挖了,打扰你家了,等事情办完我会补尝你的。″“说什么话呀太太(当地人都这么称呼奶奶),你家的东西埋在这里,来挖是理所当然的,谁让我选上这块地盖房呢﹖再说,都是泥巴地,挖完了又填上土不就得了﹖我家会有什么损失呢﹖挖吧,我也帮你们挖!</p> <p>大伙照奶奶指的位置开始动工挖刨,奶奶和妈妈则到屋外陪阿昌家婆娘闲聊,问这几年的情况,多年不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乡里的老人们听说土司家的夫人回来了,也纷纷过来看望,大家见面,免不了问长问短,感叹一番。还有一些娃娃和年轻人是出于好奇来看热闹的,被政府干部和执勤民兵阻止,不让走近,更不准接近屋子。由于长时间被人行走踩踏,地面坚实,挖刨进展得较慢,开工近两小时,才挖了一尺多深,还没什么迹象,有人已开始怀疑下面是否真有宝,但看着奶奶那坚毅的态度,又继续使劲往下挖,再往下就挖到比较松软的土层,好挖多了。将近中午,深度已近三尺,听到了铁钎碰到铁器的声音,宝藏终于有回应了。</p><p> 九</p><p> 这是一个英制的汽油桶,横卧在土里,包在桶上的油布已腐朽破烂,油桶表面也锈迹斑斑。沉重的汽油桶被弄出来,用推车搬运到区政府院里。打开封盖,让在场所有的人眼前一亮,满满一桶全是银元,可是大多数银元上都起了绿绿的氧化斑。必须进行处理。午饭后,清理工作开始,区政府增加了负责警介的武装民兵,不让无关的闲人进政府院内,雇了几个中年妇女在政府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生火熬了一大锅乌梅水,将银元点数后煮到酸梅水里,经过酸梅水泡煮清洗之后的银元,恢复了它熠熠生辉的本色,</p> <p>政府还请来了银行工作人员三人,负责清点、登记,入库入账,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自始至终,奶奶、妈妈、政府工作人员都在现场。“每个半开(即每个银元)兑换人民币三角,总共兑合人民币x千x百x拾元,罗大妈,是拿现金还是直接汇到丽江﹖″银行工作人员征求奶奶的意见。“整数部分汇丽江,零头拿现款。″奶奶用零头的几百元钱,付清了挖掘、清洗人员的工钱,请了参与此次底财处理的干部、民兵以及几位亲戚故友吃一顿饭,作为答谢。圆满地办成了此次的取宝行动。又一次告别,告别这曾经世代生死相依的衣胞之地,告别这见证祖辈铁马金戈,荣辱兴衰的衙署,告别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亲友,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最后再回望一眼,那掩映在古柏绿树之中的森森大院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山影中……这的确是告别老屋的最后一眼,奶奶从此再也没回过免峨,妈妈也没有机会再见老屋一面。正如当年老屋的主人――土司父子三人离开它时一样,再也没有回归的消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十</p><p>一底财的事顺利地办成了,这可以说是奶奶继带领全家迁居丽江之后,人生中又一次壮举,在一群孤儿寡妇面临生存危机之际,这笔款子的落实,好比久旱的禾苗得到甘雨,拯救了全家人。</p><p>回到丽江后,奶奶到银行将款提出来一半,按两</p> <p>个儿媳家的人口分给了钱,也给了姑姑一定的份额,其余的奶奶自己留下。由于当年我才十来岁,还不太懂事,奶奶具体给了妈妈和大妈她们多少,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家里暂时不用为生活过不下去而发愁了。生存危机虽过去了,但妈妈仍不敢清闲,仍然想尽办法找活做,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做针线活,打零工,生活上仍然处处节省。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动用奶奶给的那点钱。妈妈常说,坐吃山空,如果不找进来,光那点钱,几天就吃完了,那是关键时刻的救命钱。即便是奶奶,虽然留了自己的养老活命钱,但也不敢怠慢,仍然也学做七星卖七星直至晚年。奶奶一直是和我们同吃同住的,一切大小家务,都由妈妈操持,但从挖回底财,分了钱后不久,奶奶单独开灶,开始自己做饭吃了,只是买粮买菜,跳水,劈柴,洗衣服这类活,仍是妈妈替奶奶做,我们家要是煮了点好吃的东西,妈妈也要先给奶奶盛上一碗。妈妈与奶奶两婆媳之间,关系融洽,平时说话都轻言细语的,从未见过她们发生过口角,但为什么同住一院要分锅吃呢﹖后来我才知道,也是底财的原因。正因为奶奶把底财分了一半给儿孙们,另一半留着自己养老之用。而大妈就认为奶奶留下的钱会给我们家,到处哭诉,说婆婆偏袒小媳妇。奶奶被她磨得无法,也不愿跟她去吃住,就和妈妈商量自己开伙了。而这以后,大妈隔三插五的会来找奶奶闲聊,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p> <p>大孙子要交学费啦,二孙子需要买双球鞋啦等等,只到奶奶给她的钱拿到手,她才满意地离开。一段时间后,又有新的理由过来了,就连同院的邻居,都已掌握了她的习性,只要见她来找奶奶,就悄悄议论∶“瞧,大嫂又来哄奶奶的钱了。″我长大后听奶奶妈妈谈到当年回老家取底财的经过,觉得天方夜谭一般,简直不可思议,那家人居然在财宝堆上生活多年而不知觉。奶奶道出了一个更让人不可思议的秘密∶阿昌扒是除土司老爷和太太之外唯一知道财宝埋藏地点的人,他不仅知道这事,而且当年亲自为老土司出谋划策,选址,并亲自帮主人将那桶银元埋进了地里,然后在上面搭建了一所看守庄稼的茅草房,以看守庄稼为借口索性长住里面。当时这块地属于土司家的田地,种的玉米已比人高,因此,局外人是绝对不会知道发生在玉米地里的事。土改时期,阿昌借故分家,在这里建了住房,和妻子搬过来居住,妻子家人起居作息,在这个屋里生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穷困度日,却不知道全家人正躺在一堆白花花的银元之上。直到土司夫人此次来到挖出财宝,众人都还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却不知,阿昌为守住这个秘密,为主人保护好这些财宝,这些年来,日夜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从未打过这份财宝的主意,对家人他守口如瓶,对外人就更甭提了。现在好了,财宝终于回归主人,他的使命完成了,他总算没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对离去的土司老爷和回来的土</p> <p>司太太,都算有了圆满的交待。他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当然,这一切,他和主人之间永远只能是心照不宣。</p><p> 十一</p><p> 出生名门,有较深的家学渊源,奶奶的知识面很宽,作为孙辈的我们,幼年时常常围在奶奶身旁,听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如二十四孝、山海经、封神榜、孟姜女、岳飞、司马光、杨家将、贾宝玉林妹妹、狼婆婆等,在这些故事中,我记住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我们得到人生中的诸多启迪。奶奶闲时喜欢绣花,在枕套、小孩的帽子、口水兜等东西上,都要绣上漂亮的花鸟图案。绣工精细,色彩秀丽,我常常坐在奶奶身边看奶奶绣花,不愿离开。奶奶还善用毛笔画画,花鸟人物、松鼠蝴蝶都画得栩栩如生,还善于剪纸,能剪出小鸟、蝴蝶、花朵之类,让我羡慕不已。不断的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画画剪纸及绣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爱好一直伴随我成长,伴随我的人生,成为我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奶奶年少时,家遭匪劫而家败父丧,成为土司夫人后曾享有荣华富贵,绵衣玉食,中年阶段,社会变革家道衰落、丈夫儿子一去音信皆无,生死茫茫。后半生则离弃了土司衙署的深宅大院,到异乡寄人篱下,人生之路大起大落,奶奶的经历可谓坎坷凄婉,但在她的身上,却找不到丝毫悲伤绝望的影子。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是一位慈祥和蔼有涵养的长辈,无论</p> <p>对家人还是外人,都和气谦让,宽容大度,从未见过她大发脾气或者大声呵斥别人,也没听过她放声大笑或失声痛哭,总之,她时时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的大家风度。奶奶受封建教育及家庭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意识较深,在六个孙子女中,她最宠爱的是大孙子,其次是二孙子,也就是我大伯的两个儿子,即我的两位堂兄。对其他四个孙女,也就一般过得去而已。也难怪她了,沿袭几百年的嫡长子世袭制刚刚结束,而当家老爷和两个儿子又生死茫茫,两个孙子是罗家当下一群孤儿寡妇中的男子汉,是罗氏家族延续的根基。因此,两位堂兄,在各方面均得到特殊优待。由于妈妈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男孩,作为大女儿的我,有时也会得到和二位堂兄相同的殊遇,比如过大年,奶奶给压岁钱,给两位堂兄及我每人五角,而妹妹及两个堂妹每人能得到两角。奶奶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别人遭遇困难,她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解囊相助,五十年代初,我们全家一起住在五一街张家。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政府对商人罚款,让商人们补税,交不出钱的被拉去批斗,房东家解放前是商人,死了男人的房东张奶奶交不出钱,天天被拉去斗争,甚至遭受刑罚,奶奶看不下去,把手上戴的一只玉镯脱下,再找出一条毛呢裤子,拿给张奶奶去当了交税,当时我大概五六岁,可对这事的印象很深。平时也常有上门要饭的,奶奶和妈妈都会拿点吃的给他们,有穿得太单薄和破烂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