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江去集安路过通化,有朋友在这里,临时小憩见面叙旧,到集安时已近下午五点了。<br> 集安市隶属于通化市,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境内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市,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抵御北来寒风,使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沿鸭绿江溯源而来,造就了集安市岭南温和、湿润、降雨充沛的气候,使集安有着“塞外小江南”之称。<br> 集安市不仅有怡人的湖光山色,神秘的中朝边境,更有着蜚声遐迩的文物古迹,其中好太王碑、禹山墓葬、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等高句丽古迹早已蜚声海内外。 <div><br></div><div> 进入集安,安排好住处,吃了晚饭,天已经黑了。我们溜达到鸭绿江边,欣赏集安市的夜景。<br></div> <div><br></div><div> 集安的滨江休闲广场、莲花公园和政务广场连城一体,集安博物馆、党政办公大楼坐落在广场边缘,这里是集安夜景最美的地方, 在漆黑的夜幕下,五光十色的灯光,映照出绚丽多彩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br></div> <div><br></div><div> 集安的早市离我们下榻的旅店不远,早上起来我们去逛早市,看看有什么特产。早市上摊位摆放有序,地上没有垃圾,管理的井井有条。集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城市管理的很好,街道、市场等公共场所特别干净,几乎到了一尘不染的地步,车辆停放整齐有序,街道广场不见路面及设施破损,无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给集安市一个赞。<br></div> <div><br></div><div> 原本想到街上找个小饭店解决早饭,逛早市的时候看到有很多早餐摊位,食物比较丰富,卫生条件挺好,于是决定在这里就餐。看到有个早餐摊现压黄面条,就要了一碗。我以为这里的黄面条做法与延边的温面一样,端上来后一看完全不同。吃了两口,不喜欢这味道,勉强吃完了。问摊主,知道了它的名字---“酸汤子”。很多当地人喜欢这种面,时不时有人买了打包拿回家。第二天看新闻吓了一跳,就在我吃“酸汤子”的前一天,黑龙江一家人在家聚餐,吃了自制的变了质的“酸汤子”,最后死了8人。这里提醒大家注意,食物一定要吃新鲜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在网上买了景区联票,距景区开门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在旅店周边逛逛。先来到“高句丽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是在“国内城”宫殿遗址上修建的,主要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健身的场所。<br></div> <div><br></div><div>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汉唐时期存续705年的高句丽民族在集安繁衍生息并建都长达425年之久,传19代王,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迄今为止,集安境内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1万多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div> <div><br></div><div> 集安最多的古遗迹可能就是坟墓和城墙了。在集安市区有一条城墙遗址,弯弯绕绕延绵数千米,这座城墙就是“国内城”的遗存。“国内城”曾经是高句丽的都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 3 年),高句丽从“五女山城”迁都到“国内城”, 北魏始光四年 ( 公元 427 年 )又移都平壤。这么算来,“国内城”做了高句丽425年的都城, 在这425年里,“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r></div> <div><br></div><div> “国内城”城墙墙体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由于年代久远,几经维修,部分城墙已失去本来面貌。<br></div> <div><br></div><div>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按照门票的指示,首先来到了“将军坟”景区。“将军坟”和“好太王碑”是集安市两个最著名的古代遗存,很多人是先知道这两个遗存,通过这两个遗迹才知道集安的。“将军坟”景区面积不大,主要景点就是“将军坟”和一座陪葬墓。<br></div> <div><br></div><div> 通过景区的小径,穿过一片绿地,我们来到了“将军坟”面前。“将军坟”高大雄伟,形似一座金字塔,这就是它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原因吧。<br></div> <div><br></div><div> 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学会了看风水,墓葬地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将军坟”南望鸭绿江,北依龙山、西接禹山。龙山、禹山交会,将军坟处于其间,远远望去,两个山头与高大古墓构成“二龙戏珠”之势。<br></div> <div><br></div><div> “将军坟”本不该叫将军坟。高句丽灭亡后,时光飞快的流逝,后人早已不知道这是谁的墓葬,再后来不知怎的传出这里埋藏着一位将军的说法,于是人们叫它“将军坟”。建国后有专家学者考证,这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也不知道是专家说的对?还是传说说的准。反正现在它的正式名称叫“长寿王陵”。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br></div> <div><br></div><div> 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通道口就这样大模大样的露在外面,这可方便了盗墓贼。在高句丽王朝鼎盛的时候陵墓有驻军守护,无人可以靠近。高句丽灭亡以后,陵寝不知被人偷盗了几回,墓内的陪葬品甚至尸骨都已荡然无存。<br></div> <div><br></div><div> 墓室上面以一块约50吨重的整块石板覆盖。为了防止自身重量压迫使条石外移,墓葬四面各放置三块巨大的护坟石。每面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br></div> <div><br></div><div> 在“将军坟”的周围应该还有两到四座陪葬陵墓,现在只剩下一座了。这座“陪陵”应该是长寿王妃子的陵墓,它也被盗的一塌糊涂。<br></div> <div><br></div><div> 从这几个特写画面可以看出,古人为了让巨石堆砌牢固,也是动了不少脑筋,下了一番功夫。<br></div> <div><br></div><div> 景区内还有一口“长寿井”和一座“祭坛遗址”,“祭坛遗址”一定是祭祀长寿王所用,至于“长寿井”,因为没有任何可供考证其出身的证据,专家也不知道它与“将军坟”有没有关系,据说也有千年的历史,但是外观完全是新建的。<br></div> <div><br></div><div> 离开“将军坟”景区,我们来到“好太王碑”景区,二者相距不远。“好太王碑”景区内主要景点是“好太王碑”和“好太王陵”。<br> “好太王”是前面介绍的“长寿王”的父亲。“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18岁即位39岁死亡,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好太王”即位之前国力已经衰弱,即位之后他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待国力强大后东讨西征,占辽东、驱倭寇,侵汉江、降扶余,使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好太王”死后他的儿子“长寿王”即位,“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丰功伟业树立了“好太王碑”。<br></div> <div><br></div><div> 公元668年,存在了七百多年的高句丽被唐高宗李治所灭,从此,“好太王碑”逐渐被人遗忘,静静卧躺在荒烟蔓草间,直到清朝末年才重新被人发现。被一座玻璃亭子罩住,保护的很好。<br></div> <div><br></div><div> “好太王碑”高大、端庄、通体黝黑,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大多清晰可读。碑文首先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然后称颂“好太王”的功绩,最后是记载守墓烟户的数量来源及有关守墓制度。碑文内容丰富,是研究高句丽政治、军事、文化和各种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千年的岁月磨蚀,以及晚清、民国时火焚除苔和不当拓字,使碑体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br></div> <div><br></div><div> “好太王碑”西南200米处是“好太王陵”,它象一个草帽扣在大地上。“好太王陵”为方坛阶梯石室墓,正方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由数级阶坛砌成,每级阶坛由数层长方石条垒砌。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为顶。太王陵规模宏大,修筑精良。<br></div> <div><br></div><div> 顺着石阶走到陵墓顶上,有两扇墓门。进入木门,是一个约2米长的墓道,墓道尽头是两扇石门,石门后面是墓室。墓室内现在仅存两个用来存放棺椁的石台。墓室内不让拍照,因此不能用照片给大家展示室内情景。<br></div> <div><br></div><div> 联票上的第三个景点是“丸都山城”,在去“丸都山城”的时候我们特意路过“禹山贵族墓地”。“禹山贵族墓地”目前正在修缮没有开放,我只能在外面通过铁丝围栏拍了些照片。“禹山贵族墓地”是高句丽政权迁都平壤之后,其晚期七八位国王或王室“叶落归根”的回葬墓区,共有古墓12座。景区开放后,游客可欣赏精美的墓葬壁画。<br></div> <div><br></div><div> 时间有限,我们在“禹山贵族墓地”外围拍了几张照片后,匆匆忙忙赶到“丸都山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是高句丽时代较为典型的早期山城。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 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br></div> <div><br></div><div>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又是墓葬,这一上午净游坟墓了。在“丸都山城”山脚下,通沟河两岸分布着1800多座高句丽时期的坟冢,有积石墓、封土墓等样式,封土墓土丘之上已是绿草莹莹。这些古墓默默守卫着曾经的王城,恍惚觉得高句丽人的灵魂从未舍得离开这片美丽丰饶之地。<br></div> <div><br></div><div><br> 丸都山城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蜿蜒数十公里,据闻环绕一圈需五六个小时。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四至五米。<br></div> <div><br></div><div> 进入城内,往北200米的高岗上有一个用石块垒筑的圆角长方形高台,这是一座“瞭望台”,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几千年来,“瞭望台”象一个士卒般守护在这里,看见过辛勤劳作的百姓早出晚归;看见过帝王豪绅耀武扬威;看见过敌人羽甲林立兵临城下;也看见过刀光剑影四起的狼烟。一座高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存亡。<br></div> <div><br></div><div> 城的最深处是“宫殿址”。“宫殿址”位于山南地势相对平缓的台地上,共修筑人工台基4处,共发现建筑址11座,外面建有宫墙,宫殿群各建筑独立存在,坐北朝南。当年王侯将相在这里商谈国事,指点江山,而今除了埋在地下的基础和一些残砖破瓦,其他一切已经荡然无存。<br></div> <div><br></div><div> 从“丸都山城”出来,我们回到了市区,去参观集安博物馆,在这里看到了不少出土文物,更进一步了解了集安的历史。<br></div> <div><br></div><div> 中午我们去“火盆街”吃“高丽火盆”。“高丽火盆”是集安特有的一种美食,集安市借“高丽火盆”之名打造了一条美食街。在集安只要问“火盆街”没有不知道的,而去集安的外地人无一例外都要去“火盆街”尝尝鲜。<br></div> <div><br></div><div> “火盆街”两侧有很多“火盆店”,街中央有一个硕大的火盆矗立着,勾引着人们的食欲。<br></div> <div><br></div><div> 街上有两家“火盆店”生意火爆,门口排队的人很多,我们等了好久才排到座位。<br></div> <div><br></div><div> “高丽火盆”有点与朝鲜族烧烤相似,又有一些不同,其制作和食用过程中都要在火盆上烧烤,因而被称为“高丽火盆”。火盆端上来了,满满一大盆的菜肴,有五花肉、米肠、黄豆芽、豆腐、尖椒、黄花菜、牛肉、牛肚、等等,看起来色泽金黄,吃起来嚼劲十足。至于味道,我觉得尚可,但是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美味。<br></div> <div><br></div><div> 作为一个边境城市,集安有着2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边境线那一头是朝鲜的满浦市。集安有公路和铁路与朝鲜相连,口岸国门也成了收费景点。<br></div> <div><br></div><div> 这是铁路口岸国门,当年一部分志愿军从这里入朝作战,保家卫国。<br></div> <div><br></div><div>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始建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1950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部从这里最先秘密入朝,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br></div> <div><br></div><div> 现在,还有一座日伪占领时期修建的碉堡立在桥头,成为日军侵华的见证。<br></div> <div><br></div><div> 距铁路口岸不远还有一座公路口岸,公路口岸是2019年4月8日正式开通的,这也使集安成为同时拥有公路和铁路口岸的城市。新修建的口岸国门大气磅礴,与对岸相比,更显出国家雄厚的实力。<br></div> <div><br></div><div> 两个国家两座城市一江之隔,对岸是朝鲜的满浦市。<br></div> <div><br></div><div> 鸭绿江公路大桥连接两个国家。<br></div> <div><br></div> 近些年朝鲜城市也盖起了不少楼房。 <div><br></div><div> 朝鲜的山上树林中有一座观景亭。<br></div> <div><br></div><div> 镜头拉近了仔细看,与我们亭子的样式相近,可见朝鲜半岛的文化传承自中国。<br></div> <div><br></div><div> 集安市不大,我们用了一天时间就转完了市区及附近的大部分景区。天色已晚,我们找了家民宿住下,准备第二天直接去“五女峰”。咱们下篇再见!<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