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话剧《路遥》圆满结束了首轮演出。那些观众席里湿了的眼眶、走出剧场的嘴角上扬,还有面对镜头的倾诉衷肠,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 新城剧场里,除了有台上路遥的奋斗和台下被激励的心灵,还有一位老人和西安话剧院的缘分。 这位老人叫董庆堂,今年已是85岁高龄。1957年热爱文学的他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陕西师范大学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出一本书——《中国文学史》,年轻的董庆堂就被分到现代文学组进行创作与编辑。他喜欢西安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更坚定不移地走在文学这条道路上。 “我非常喜欢柳青的《创业史》,也有幸听过他做报告,柳青说过的这三句话,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写人的,我要把农民写活。”董庆堂老人回忆到。 2018年的冬天,他被话剧《柳青》深深震撼,走出剧场,董庆堂老人难以掩饰激动,他树起大拇指一连说了好几个“好戏,好戏”。 回到家后他就写了一篇《我望见新时代的柳青》,表达了自己对话剧《柳青》的喜爱。 从《柳青》开始,董庆堂老人就和西安话剧院结下了缘分。2019年夏天,话剧《长安第二碗》登上舞台,让葫芦头飘香古城。老人在看完《长安第二碗》后表达了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之情。 时光如梭,2020年的冬天,话剧《路遥》迎来了正式首演。董庆堂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走进新城剧场,来感受另一位从陕西走出的文学巨匠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认识董庆堂老人快三年,虽然他更加步履蹒跚,但仍然很有精神。他拉着小编的手说:“看完《柳青》看《路遥》,要好好品呢。” 这一次的《路遥》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结合舞美布景,诗意地再现了陕北高原粗犷遒劲的雄姿和黄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气魄。通过黄河纤夫、陕北说书《刮大风》等具有象征意味的艺术手段,表现路遥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人格力量。整部剧将路遥的现实生活与其文学作 品中的情境相揉合,多重空间叠加交错,展示了耿直敦厚、热爱人民、痴迷创作的路遥坎坷而又平凡的一生。<br> 董庆堂老人说:“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舞台效果,无论是剧情、表演、舞台效果,都给我强烈的震撼。” 时隔近三年,董庆堂老人又一次在他的书案上写下话剧《路遥》的观后感。虽然眼睛已经大不如以前,但他仍然坚持用笔,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境——《路遥的事业至上精神》。 <p>文学是人类心灵表达的外延,它有着强大的力量。路遥的作品影响着几代青年人,他们从文字中得到感悟。董庆堂老人亦是千万文学爱好者中的一位,他崇拜柳青,也为路遥惋惜。他毕业后本可以留在西安,但是当时因为时代原因,中文系毕业的他不能教书,留在学校的话就只能在后勤工作。</p> <p>“我是个学中文的,我想教书,让娃娃们也多读书多写字,所以我就回到了老家去当语文老师了。”从1961年回到家乡,直到1996年退休,董庆堂老人在中学任教30多年。他用教书的薪水抚养儿女成人,儿女们或是出国深造,或是有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孙子也考上了耶鲁大学。他的学生有的也成为了作协委员,他和贾平凹的父亲亦是多年的同事,贾平凹的兄弟姐妹有的也是他的学生。</p> <p>这就是董庆堂老人和西安话剧院的缘分。纸短情长,这位耄耋的教书先生用笔墨向两大作家致敬,也给西安话剧院演职人员带来了鼓舞。</p> 祝董庆堂老人健康长寿,下次演出,欢迎您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