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交行历史 重温昔日时光——寻访交通银行济南分行旧址

老陈光影

<p>  交通银行济南分行旧址,也称济南交通银行大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纬一路,欧式建筑,其西侧路北即为德华银行济南分行旧址。该建筑建于1925年,设计者为中国建筑师庄俊,风格基本上为早期美国仿希腊古典复兴式。(建于1929年的青岛分行,同为留美归来的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其外观极其相似,算是同父同母分隔两地的亲兄弟,两座建筑都算得上是20年代济青两座城市银行类建筑的精品。)日伪时期,该银行曾改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曾先后作为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北海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山东省人民银行办公楼,今为山东省银监局。</p><p> </p><p> </p><p> </p><p> </p> 该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等近现代建材和技术修建,结构严谨而气势宏大。地上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并设有一层地下室。其主入口位于北侧,北立面采用对称处理,中部采用巨柱式,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直抵三层。其内部空间高大宽敞,底层中央为营业大厅,二三层绕以环廊。三间金库设于地下室,其内墙和地面均为加厚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十分坚固,且有严密的进库程序。 该建筑在正面入口立面,从正面看呈现以柱廊为中心、两侧方正红砖墙严谨对称的三段式划分。中间高大的六根立柱形成柱廊,贯穿上下三层楼,立柱采用爱奥尼克柱,经典的希腊柱式,柱子造型做了简化,柱头为简洁的卷草纹。两端方正的砖墙,清水红砖结构,表层不加装饰,质朴的红砖材质表露在外。两肩红墙各开两个大窗,为造型简洁的方窗,窗子上下层之间略有简单装饰。建筑总体秉承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特有的排列柱式、压檐柱廊、三角山花(檐部上三角形山墙)等艺术元素的设计理念,烘托出银行建筑肃穆、华丽之感。再进一步观察,整体建筑材质并非统一的灰白色清水混凝土,而是在两肩采用大面积红砖装饰,这明显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仅在少量装饰部位使用鲜艳色彩。而这种鲜明的红白对比,正是借鉴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红柱子”与“白台基”不同色彩搭配的方法。这种中西融合的风格,正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设计师潜藏的中国民族情结和骨子里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扎实的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之上。 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2009年初,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该建筑进行了一定修缮,其外立面以及形体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均进行了整修和粉刷。 交通银行济南分行落成于1926年,坐落在商埠区经二路,时值济南开埠之后经济金融发展的鼎盛时期。银行、银号、钱庄有200余户,银行20余家,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大,经营汇兑、存放款、储蓄业务,并发行纸币。自此济南经济金融走向混乱与衰败。国民政府对交行进行了两次重组,定位为发展实业的银行,为政府、工商业、公共事业放款。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张宗昌督鲁期间发行“三票”(公债券、金库券、省钞),严重毁坏了山东金融环境,各银行、钱庄纷纷倒闭。 该建筑的影像,曾出现在1924年的交通银行20元券的背面。有趣的是,该建筑修建于1925年,而纸币却发行于1924年。当时,交通银行为纪念其成立二十周年,决定于1924年发行一套纪念性质的纸币。该套纸币共四枚,背面都是各地分行建筑,当时济南分行建筑尚未建设完工,只好使用设计效果图作为图样。而钞票图样与建成后的建筑比较,相差无几。 1928年五三惨案后,几乎全部破灭,除少量银元外,仅有中国交通两行的纸币还可流通。之后部分银行号相继复业,金融业的实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国、交通及民生四家银行之手。<br>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集中封存库存现银,山东境内的现银集中到济南的中央、中国、交通三行保管。银元铜元不公开流通,大量现银经胶济铁路流向青岛,被帝国主义掠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十几年间,交通银行勉力经营,坚持为工商企业放款。<br>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在济南成立伪“银联”,统辖全省金融。交通银行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农民银行组成四行联合办事处,集中力量服务于长期抗战大局,推行国家政策,分担战时金融工作,重点对工商业进行救济和扶助。期间这座建筑改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的办公地点。 抗战胜利后,1946年交行复业。1948年9月,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随军入城,接管、清收当地银行。1948年12月,北海银行改建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在此期间,建筑先后作为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北海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山东省人民银行办公楼。后为山东省银监局沿用至今,如今这座老建筑高大的石柱之间,穿梭着新时代的金融监管人员。<br><br>(旧址楼前的几颗大杨树生长的枝繁叶茂,将大楼遮挡得严严实实,无法拍摄大楼正面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