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浮世绘(うきよえ,Ukiyo-e),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即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艺术家们主要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制作出制作的木版画。其体裁主要有描绘女性美的绘画;歌舞伎演员和相扑选手;历史和民间故事的场景;旅行场景和风景;植物和动物;还有一部分描绘情色内容。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不少的手绘作品。</p><p><br></p><p>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日本浮世绘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肉笔的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这个画派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这些大和绘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p> <p>约1741—1744,奥村政信(Okumura Masanobu)作品,早期歌舞伎剧场</p> <p>江户地区在17世纪初成为军事独裁政府的所在地。社会底层的商人阶层受益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许多人开始沉迷于歌舞伎剧场的娱乐和艺伎。“浮世”一词来形容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印刷或绘制的浮世绘出现在17世纪后期和的商人阶级里面,他们用浮世绘来装饰自己的家,以此显示自己的富足而最为成功的浮世绘则是在17世纪70年代,菱川师宣(Hishikawa Moronobu,1618-1694,日本浮世绘的创始人)的绘画和美丽的女性的单色版画。</p> <p>菱川师宣作品《美人的回望》</p> <p>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作品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有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p><p>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p><p>“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p> <p>《杜鹃》,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828年作品</p> <p>《女巫和骷髅幽灵》,歌川国芳(Utagawa Kuniyoshi)1844年作品</p> <p>最早的浮世绘艺术在17世纪已经开发了一种轮廓的形式,将油墨滴在潮湿的表面,并向其轮廓展开——这种形式成为浮世绘的主导风格。大约在1661年,被称为“美女肖像”的彩绘挂纸开始广受欢迎。明治时代的绘画(1661—1673),其中大部分作者都是匿名的。</p><p><br></p><p>为了应对浮世绘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菱川师宣制作了第一部浮世绘版画。他是一位多产的插画家,在工作中,开发出一种描绘女性美的有影响力的风格。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制作插图,不只是书本,而是作为单张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系列使用。</p> <p>彦根屏风,六节折叠,高94.5cm,宽 278.8cm,约制作于1624—1644</p> <p>《舞者与音乐家》,宫川长春 (Miyagawa Chōshun)约1718年作品</p> <p>即使在最早的单色版画和书籍中,手工添加的颜色也是十分特殊的。在早期的18世纪,色彩的需求便显得十分重要。棕褐色版画手工着色有橙色,绿色或黄色。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粉红色和后来的漆状油墨的流行。彩色印刷的浮世绘作品开始大量出现。</p><p><br></p><p>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奥村政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8世纪40年代,在他浪漫的创新,抒情图像分别引进的几何透视;长而窄的哈西拉版画。而浮世绘在十八世纪后期达到了高峰,随着全彩印刷的出现,江户在经历了长期的萧条之后重新恢复了繁荣。这些流行的彩色印刷品因为它们的绚丽色彩被称为“锦缎照片”。首先出现的是印刷日历,在厚重,不渗透油墨的高级纸张上用多个版块进行印刷。这些版画的作品后来被重新用于商业制作。</p><p><br></p><p>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歌川丰春(Utagawa Toyoharu,1735—1814)制作了一系列的透视图,展示了这个流派中的西方视角技术的掌握。他的作品开创了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背景,而采用景观的浮世绘主题。19世纪,西方的视角技术被日本的艺术文化广泛吸收。</p> <p>约1778—1780,收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p> <p>透视浮世绘《京都三拾三轩堂之图》,歌川丰春约1772—1781作品</p> <p>虽然18世纪后期日本处于经济上的困难,但这一时期的浮世绘处于数量和作品质量峰值的感性时代(1789-1791)。该时期的浮世绘感性的改革带来了注重美与和谐。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传统的浮世绘主题如美女和城市场景,这些主题开始印刷在大张纸上,通常是多层水平双拼或三联画。</p><p><br></p><p>在1794年突然出现,十个月后突然消失的神秘的东洲斋写乐(Tōshūsai Sharaku,活跃于1794—1795)的印刷品是浮世绘最知名的。东洲斋写乐制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歌舞伎演员肖像,引入了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强调了刻画人物之间的差异。描绘表情曲折的脸孔与更为常见的宁静的面孔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真实身份仍然是未知的。而歌川丰国(Utagawa Toyokuni,1769-1825)以江户市民的风格制作了歌舞伎画像,使其更易于使用,强调戏剧性的姿势,避免了东洲斋写乐的现实主义。</p><p><br></p><p>18世纪晚期,浮世绘一直保持高品质水平,但东洲斋写乐的作品掩盖了那个时代的其他作家。鸟文斋荣之(Chōbunsai Eishi,1756—1829),放弃了德川幕府将帅的画家位置。他用优雅,苗条的妓女肖像带来了一种精致的感觉。在江户末期,歌川学派主宰了浮世绘。</p><p><br></p><p>江户是整个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生产的中心。在京都和大阪及周边地区则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心。与江户版画的题材范围相反,这一地区的题材倾向于是歌舞伎演员的肖像。直到18世纪末,作家经常在两个地区之间来回移动。这一地区浮世绘作品的 颜色往往是较软的,且印刷比江户地区的颜料更厚。在19世纪,甚至有还许多浮世绘版画是由歌舞伎迷和其他业余爱好者设计的。</p> <p>《在河边乘凉》,鸟居清长(Torii Kiyonaga)约1785年作品</p> <p>1841 - 1843年的“十国革新”试图压制奢侈品的外在表现,包括描绘妓女和演员。因此,许多浮世绘艺术家设计了自然的场景和图画,特别是鸟和花。自菱川师宣以来,浮世绘对于风景关注一直受到限制。直到江户时代末期,风景浮世绘才成为一种流派。虽然浮世绘在这些大师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风景浮世绘这一类型已经成为西方人对浮世绘的认知。日本的风景浮世绘与西方的传统不同,因为它更依赖于想像力,构图和气氛,而不是严格遵守自然。自称“疯狂画家”的葛饰北斋有着漫长而多变的职业生涯。他的作品标志着浮世绘常见的感伤,以及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形式主义。</p> <p>歌川国贞(Utagawa Kuniyoshi)约1832作品,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p> <p>《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波里》,葛饰北斋约1829—1832作品</p> <p>在北斋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浮世绘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在迅速西化的明治时期,纯浮世绘的从业者变得更加罕见,艺术家们偶尔制一些作品,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这个传统已经奄奄一息。</p><p><br></p><p>从德国进口的合成颜料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取代传统的有机颜料。这个时代的许多照片广泛使用了鲜红色。小林清亲(Kiyochika,1847—1915)以他的记载东京的迅速现代化而闻名,例如引入铁路,描绘日本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早期的卡诺学派的画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丰原国周(Chikanobu,1838—1912)在明治时期创作了大量描绘皇室和西方影响日本生活场景的作品。月冈芳年(Yoshitoshi,1839—1892)创作的以谋杀和鬼等恐怖场景为主题的浮世绘在19世纪60年代引领了一个趋势,怪物,超自然生灵和传说中日本和中国的英雄大量出现。他的《月百姿》(1885 - 1892年)描绘了一系列以月亮为主题的奇妙和平凡的场景。</p> <p>《日俄海战——日本海军的胜利》,小林清亲1904年作品</p> <p>日本皇室浮世绘,丰原国周1887年作品</p> <p>《海上月》,月冈芳年1886年作品</p> <p>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也开始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克蒙(FelixBracquemond)将陶器外包装上绘的《北斎漫画》介绍给印象派的友人,引起了许多回响。1885年梵高到安特卫普时开始接触浮世绘,1886年到巴黎时与印象派画家有往来,其中马奈、罗特列克也都对浮世绘情有独钟,例如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运用了浮世绘的技法。</p><p>浮世绘的艺术风格让当时的欧洲社会刮起了和风热潮(日本主义),浮世绘的风格对19世纪末兴起的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也多有启迪。19世纪后半期,浮世绘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当时西方的前卫画家,如马奈、莫奈、劳特累克、凡高、高更、毕加索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对日本艺术的崇拜,以致在西欧产生日本主义热潮,它不仅推动着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运动,而且在西方向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广泛的影响。</p><p>与鲁迅同时代的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的名篇《邪与媚——关于浮世绘》中,总结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绘,“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备两种品质:邪与媚。浮世绘就有这样的品质。邪与媚的统一,让感观的享乐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质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来了,富足的,殷实的,直达天边。” </p> <p>文章同步至今日头条<a href="https://m.toutiao.com/is/J4vVC63/" target="_blank"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日本浮世绘背后的历史传承与文化 - 今日头条】</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