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渐深学意浓 比武互鉴共提升一一2020年秋新洲区小学数学“堂堂清”教学比武(邾城六小高段赛点)

🌻🌻

<p>  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构建核心素养时代更具特色、更高质量、更有影响的新洲教学品牌,2020年12月10日、11日,新洲区小学数学“堂堂清”高段教学比武在邾城六小举行。</p> <p>  参与教学比武的13位老师都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课前都做了精心准备,反复打磨。</p><p> 课堂上,老师们语感亲切,对教材分析透彻,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设计新颖,富有创造性,多媒体的适时运用以及现场的实践操作,无不充分展现了参赛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把课堂推向高潮。邾城六小的孩子们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p> <p>  新洲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谢志勇主任、邾城二小沈永东副校长、邾城六小张俊副校长、邾城一小余志梅主任、邾城四小熊清平老师担任此次高段教学比武的评委。邾城六小徐年华校长也全程参与其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任务驱动 使统计走向深处</b></p><p> 12月10日上午四位老师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例2。</p><p>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教材在不同学段、分散安排的统计知识,都要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收集一一整理一一描述一一分析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通过数据对事情进行推断、预测、推理,从而解决具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p> <p>  章林小学的徐丽珍老师非常具有亲和力,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将统计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p> <p>  向东小学的熊山峰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逐渐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预测”,重视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积累看图提取有用信息的经验,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培养数据分析观念。</p> <p>  邾城三小的宋宝平老师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了问题的开放性,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微视频展示绘制统计图的步骤,让学生归纳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p> <p>  问津一小的吴璇老师精选素材,以垃圾分类的有关活动为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具,让学生共同经历了把数据整理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使数据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动手操作 沟通分数与除法关系</b></p><p> 12月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同样是由四位老师同课异构,执教了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p><p> 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需要分割的量引入了分数,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平均分物的实践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领悟:利用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例2的难点是四分之三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动手操作学具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p> <p>  仓埠街周铺小学的万丹妮老师声音甜美有磁性。课始,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探讨3÷4,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就相对简单了也好理解了。学生在积极的讨论、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发灵感,探索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p> <p>  汪集街中心小学的余阳老师在导入教学时,运用多种方式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求得每人得几份的结论,沟通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时,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汇报时,层层递进,注重细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p> <p>  汪集街洪寨小学余其昌老师,教学风格诙谐幽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较新颖的教学理念。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运用了多个微课展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p> <p>  旧街街中心小学的程培老师虽然年轻但有丰富的把控课堂的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小组汇报的流程与课件的动态展示一一对应,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数形结合 厘清算理提升计算能力</b></p><p class="ql-block"><b> </b> 12月11日,共5位老师进行了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课堂技艺展示。 </p><p class="ql-block"> 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这道例题增加了点子图的教学。借助点子图的圈、画,将口算、笔算、算理、竖式的书写全部都串联起来,数形结合,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最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p> <p>  阳逻街中心小学的郑梦霞老师老将出马,沉稳、细腻的教学风格,严谨、精细的教学设计几近完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体会“先分再合”的思路,借助点子图与口算、笔算一一对应,很好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p> <p>  阳逻街第二小学的陶亚老师结合点子图突出了12乘14的算理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迁移让学生充分理解: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生动直观地突出了重点、难点。</p> <p>  阳逻三小李玲老师风格沉稳大气,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然舒缓地带领学生在买书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p> <p>  阳逻四小蔡庆老师创设买书的情境,小组活动要求具体,学生讨论有据可依,动手操作和直观表象为支撑,循循善诱,让学生亲历构建两位数乘一位数数学模型的过程。</p> <p>  阳逻五小林欣老师有亲和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p> <p>  “不是每一滴水最终都能流入大海,汇成生命的波澜壮阔,但它不会后悔,因为它毕竟在河流里流淌过;不是每一粒种子最终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撑起生命的亭亭华盖,但它不会后悔,因为它努力向,上生长过。”</p><p>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体现,都要通过课堂中师生的共同活动来彰显。</p><p> 优质、高效课堂的探究任重而道远,有收获,也总有迷茫,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实践、反思,每一位教师都有希望更靠近我们的理想课堂,接近我们的教育理想。</p><p> </p>

学生

老师

教学

课堂

分数

除法

算理

平均分

动手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