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濠濮间</p><p class="ql-block">濠(háo)濮(pú)间位于北海公园内东岸小土山北端,是北海的园中之园之一,幽静别致,很有特色。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p> <p class="ql-block">濠濮间的水池上,有一座九曲雕栏石桥。桥的北端有一座石牌楼,牌楼两面各有联额。南面的联额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北面的联额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牌楼后面是一潭碧水,水上有一曲折小石桥通往濠濮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濠濮间坐南朝北,东西长十二米,南北宽六点四米,面积七十七平方米,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一枕松声涧水鸣”,横批“壶中云石”。濠濮间南面,有曲廊向上,伸延山顶,廊东有“崇椒室”,山顶上有“云岫”。走过水榭、曲桥,进入迂回峡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画境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园中园基本是与画舫斋和春雨林塘同期建成的,殿宇和游廊均为灰筒瓦屋面。占地面积416平方米,建筑面积350.12平方米,三面土山环抱,林木茂盛。山水结构是以水为主,以山托水,整体来讲山野情趣很浓。</p><p class="ql-block">“濠濮间”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一是传说清朝康熙为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题“濠濮间想”。“濠濮间想”一语出自《世说新语》中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濠濮间想”的故事:“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p><p class="ql-block">二是传说乾隆六次南巡江南,带来描绘图本,濠濮间是依图仿建的一部分,乾隆特别喜爱。他自题的对联“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反映出本园山水松竹长卷画的动态。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的皇帝,他能诗善画,长于书法,并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馆的画工一同前往,把他看中的名园胜景绘成图样,带回北京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但是移植这些名园胜景,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北方的建筑和花草树木的特点,结合叠山理水,再现江南园林的情调。濠濮间就是仿江南私家园林风格而建造的一处景观。</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里面的园中园很多都是乾隆帝的构想,感觉二的话,也更加符合他的性格……不过”濠濮“这个词,康熙确实喜欢,不然就不会在避暑山庄专门题字。</p> <p class="ql-block">崇椒室</p> <p class="ql-block">雲岫厂</p> <p class="ql-block">游山曲廊</p> <p class="ql-block">宫门</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宫门“的位置,其实算是后门吧。一般人都是从这里出,因为经常从陟山门进入,所以前往濠濮间往往这么走。这种走法的缺点就是要爬一下山头,沿着长廊走到崇椒室后,就会发现好像无路可走,其实只要越过一块石头坡,就能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因为宫门正对着北海公园的大道,所以其实位置很显眼,只是因为上面什么字都没有,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此处有个园中园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