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胡同系列之:工学博士刘振祥</p><p>刘振祥的老家在泊庄村西头一条胡同里边,这条胡同很狭长,住的户数比较多。在胡同的北尽头,是村里的主大街。大街的北侧,有一个会织布染布的老者,是刘振祥本家的伯父。我十多岁时经常去那儿,很好奇织布浆布染布那些活儿,就围上去看光景。知道刘振祥博士,是以后的事儿。按辈分我喊他二叔。2006年在城里工作的刘学俊做了一个网站,要我充实内容,我便联系了刘振祥,用邮件通了几次信。有一年国庆节,我全家从深圳去长沙旅游,受到了振祥二叔一家人的接情接待。</p><p>刘振祥,1966年生于山东省昌乐县泊庄村,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自昌乐一中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 一直在军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电磁发射技术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全军各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官。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获得金奖、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获得特等奖。工作以来曾获得军队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以及学校教学成果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军校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国家863课题项目、国防预研项目以及国家和军队教学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获得5项专利。</p><p>2006年,我与刘振祥博士有了邮件联系,现将部分通信选登。</p><p>天鹏老师:</p><p>您好!</p><p>能和您取得联系,我心里非常激动,因为您是我小时候伙伴们崇拜的偶像。小时候村里每逢放电影,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提起您,也只有您才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后来又看了您的著作《首阳山的后代》(我身边现在就有一本,里面的故事中,《牟大蔼,你说……》中的牟老师就是我读一中时的体育老师,《银球,飞向长沙》中的王长增就是我的同班同学,还有《战水龙》中的吕会增老师、刘长胜老师、刘洪志同学、刘福海同学等等,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您把我许多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人物和事情真切生动地写了出来,这使我对您更加佩服。我们虽然没有交谈过,但在我的心目中,早已把您当成了老师。</p><p>刘振祥</p><p>2006年清明</p><p>二叔:</p><p>您好!</p><p>我现在正在整理《雨落山下泊庄村》一书,拟正式出版。目前材料基本差不多了,尽最大限度地搜集咱村在外工作人员。我想这样的书以后也很难再出了,我和学俊二叔都很热心这件事。打算做一部分彩页,你是咱村仅有的三个博士之一(不知还有谁),我想你们几个单独用彩页的形式介绍一下,为后代留下点财富。不知您意如何?行的话,可再提供几幅工作照和详细介绍资料。</p><p>老侄天鹏</p><p>2006年4月5日</p><p>天鹏老师:</p><p>您好,您于4月5日、6日发的邮件我已经看到,但没能及时回信,请多包涵。</p><p>从您的许多著作中可以看出,您在大力宣传泊庄,让人们了解泊庄,了解泊庄过去和现在,了解泊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使这里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您为泊庄的父老乡亲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p>看到泊庄还有那么多美丽神奇的传说,有那么辉煌的过去,有像刘善本那样伟大的将军,使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都以身为泊庄人而自豪。</p><p>您的宣传实际上也在激励泊庄的父老乡亲们更加发奋图强,激发人们“今日我为泊庄自豪,明日泊庄为我自豪”的意识。</p><p>您说要在《雨落山下泊庄村》一书中要单独介绍我们三个博士,还要单独用彩页的形式介绍,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p><p>首先,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将来我们泊庄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的会越来越多,甚至还会有国外留学的博士。</p><p>第二,不可否认,以前我们农村孩子把考上大学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出路,刚恢复高考制度那几年,大学生热得烫手,考上大学就等于成了国家干部,有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但看看现状,其实上了大学只是有了学历,如果没有学到真本事,照常找不到工作。在将来,研究生、博士应该也是如此。在国外,现在有许多冷门专业的博士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有的甚至要靠领取失业救济金生活。</p><p>第三,您出版的书籍,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考虑到我自己的情况,由于所从事的是一些与国防有关的研究,我认为我的情况也不要单独拿出来,只要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p><p>刘振祥</p><p>2006年4月16日</p><p>博士先生:</p><p>二叔,我这样称呼您不在意吧?</p><p>读了您的来信很受感动。您尽管在重要岗位上工作,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一点也没减。作为泊庄村的儿女,我们深为您自豪和骄傲。撇开您骄人的业绩不说,单就这种赤子之心故乡之情就令我们佩服。</p><p>关于介绍您的业绩之事,我以为您还是不要推辞的好。泊庄出了三个博士,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数千口人的大村,过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村人才辈出的先决条件。可惜的是,这一点过去被许多人所忽视。我们现在挖掘整理泊庄村文化,用网络和书稿的形式,再现或者是挖掘泊庄村的闪光点,旨在弘扬优秀的民俗乡情,激励今人和后人发奋图强,尤其是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如果从您身上受到一些启发,他们会感受到历史赋予的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像您在来信中说的,宣传泊庄“实际上也在激励泊庄的父老乡亲们更加发奋图强,激发人们‘今日我为泊庄自豪,明日泊庄为我自豪’的意识。”</p><p>实在地说,像我这个岁数的人(今年51周岁),虽然为之奋斗了大半生,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论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为了泊庄村的辉煌,都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尽管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是从内心里感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乡邻,对得起养育我们的雨落山和泊庄村这片膏腴之地。然而,正像历史的车轮一样,碾碎的是历史的碎片,开辟的是一条光明大道。我相信,我的奋斗对我以后的人们是一个启发,尽管起点低,尽管事业无成。老实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快成为过去,很快成为历史。我们现在热切期望的,是泊庄村尽快出像您这样的人才。这不仅仅是哪个人的事情,这是泊庄村今后能否辉煌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整理点资料,给后人留下点财富。这一点,学俊二叔以及在县城工作的诸乡亲,给了我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极大鼓励和帮助。请您相信,我会遵循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原则,把自己可怜的知识奉献给父老乡亲。为此还得需要您的关心和支持。</p><p>至于您现在所做的工作,我很理解您,这是国家的需要,我们会慎重处理有些文字。其实我们就是想为年轻一代树立榜样,我们的很多希望都在他们身上。我相信您也会理解这一点,会配合我们把这项事情做好。</p><p>老侄天鹏</p><p>2006年4月16日晨</p><p>天鹏老师:</p><p>您好,刚才看了您的回信,给我的感觉是:您太谦虚了。我认为,在您当时那个年代,像您这样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像您那样懂技术又会写文章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们晚10年,是赶上了好时代,能够考大学,如果不是这样,估计我现在应该正在学习怎样种菜。</p><p>您说想把我们的通信发在网页上和放在书里,这个您自己认为合适就行。如果要放的话,我做了一点修改,把修改后的发给您,不知合适否?</p><p>刘振祥</p><p>2006年4月16日</p><p>一晃又十️四年过去,我很珍惜地保留着与博士二叔的通信。他是我们村较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也是成绩斐然的博士之一。他为后来的学子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十多年过去,泊庄村的博士增加到了十几人,列为全国博士村第五名。再次证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