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方校长回忆衢州师范学校开设写字课的文字

至簡齋主

<h3></h3><h3> 老衢师的写字课<br> 彭瑞方</h3><p> </p><p> 前几天,我看到朋友圈里有当年衢州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书法比赛获奖的照片。这几张照片突然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想想现在中小学对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所以,我决定提笔将当年衢州师范开设写字课的往事写下来,让校友们了解那一段历史。 </p><p> 当年,我们老师还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吃饭,凡这两斧头拿得出手的,一般能受学生欢迎,反之则很难驾驭课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带学生去小学实习,最抢手的教具是各色各样的小黑板。实习生在上课之前,把课堂上要写的板书,尽可能多地写在小黑扳上,以减少临时板书。自认为字写得不够好的,还要请写得好的同学代写,上课时再挂出去。记得,当时有一种狭长的Z字形的特别小黑板,事先写好并按顺序叠好,边讲课边把它们接龙似地一块一块钩着挂起来,很是壮观。口头表达更是难点,需要反复预讲操练。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过一个女同学,在师生相互致礼后,她站在讲台上,脸色由红变白,当场晕了过去,把我吓得半死。当然,这是个例,但我认定,说话和写字,是师范生的两块“短板”。 </p><p> 1986年,我们从校外聘请了一位老师,开设了“说话”课。至于写字,虽然学校一贯很重视写毛笔字,但教学计划中没有这门必修课,也没有专职教师。只是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或晚自修前,安排一节二十分钟的短课,规定每个学生要临帖写一张毛笔字而已,远不足以补齐这块短板。 </p><p> 到了1987年暑假,我在教育局物色新教师的时候,意外发现一位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在校期间爱好书法,并获得过硬笔书法比赛的奖项。虽然当时不缺历史教师,但我还是决定把他要了过来,开“写字”必修课,请他担任书法的专职教师。 </p><p> 很多人或许会感到好奇,学校为什么开 “写字”课而不是“书法”课呢?</p><p> 从字面上讲,叫“书法”,有点高大上之感觉,学生会产生望而却步之心态;叫“写字”,则有人人必需之感觉,学生乐于接受。从内容上讲,我脑子里的“写字”课,主要教授以硬笔为工具写规范字。硬笔字花样虽多,钢笔字、粉笔字、刻蜡纸等,但基本相通,对小学教师来说,更实用。“书法”课,往往理解为毛笔宣纸,龙飞凤舞,百家争呜。当然,我也要大力组织“书法兴趣小组”,传承国粹“书法”,避免顾此失彼。 </p><p> 当我和这位历史系毕业生面对面坐下来之后,我把这些想法与之交谈。想不到他勇于担当,不顾每周课务繁重,当即表示愿意同时担任写字课专任教师和书法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并自编教材。 </p><p> 但是,谈话还没有结束。当年,老师和现在一样,要评“职称”,职称就是钞票,就是名分,大家都万分看重。而评职称,是分学科的,什么语文讲师、数学讲师、历史讲师……就是没有写字讲师。跟他讲这些东西,他只是傻乎乎地看着我,一脸迷茫。我一定还要他“兼”任历史课,以备将来评职称之需。这就是我打的“擦边球”,正是这只球,这位老师才逐步顺利评上职称,避了后顾之忧,这是后话。 </p><p> 学校全面开设“写字”课之后,我校喜爱毛笔书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报名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爆表。除了分年级组班,一个年级还有平行班。我记得,这位老师的课务,书法、历史加上指导兴趣小组,每周应超过三十节。当时,我们学校既不实行绩效工资,也没有什么课时补贴(据我当年衢师同事回忆,当时,衢师教师每周超过13节课(语、数10节),有少得可怜的课时䃼贴,开始每节课0.25元,后来有所增加),这位老师还是和大家一样,打了“鸡血”似地工作着。</p><p> 在全面开设“写字”课后,我们衢州师范学校又把“粉笔字”定为人人必须过关的六项基本功之一,学生再也不怕在黑板上写字了。毕业出去的学生,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据我所知,有好几位学生日后还成了书法家。现在想想,还真有点不可思议。 </p><p> 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似乎都有注重毛笔书法之传统。浙江丽水的的松阳师范,几位领导和很多师生都热衷书法,有的还是书法家。</p><p> 1989年,该校组织承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中师学生书法比赛,全国各地参赛踊跃。我校与松阳师范是近邻,加上这位青年教师带学生已有两年,我就决定组织学生参赛。不久,喜讯传来,在大赛全部90名获奖学生中,我校占了7名,学校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位老师还获“园丁奖”。松阳师范盛情邀请我们这个邻居加获奖大户参观作品展,参加颁奖礼。作为校长,无论对内对外,都应当和获奖师生一起出席。 </p><p> 记得当年的11月18日,我赴上海参加国家教委召开的一个座谈会。经推算,如果我散会后先回衢州再去松阳,时间过紧。于是,我决定上海的座谈会后直接从上海去松阳。可是当年丽水不通铁路,更谈不上高铁,只能坐上海直达松阳的长途汽车。那知这一路翻山越岭,不知开了多长时间,到了松阳,人巳经处于半瘫痪状态。好在老朋友热情款待,酒足饭饱,洗澡睡觉,很快恢复。第二天的颁奖礼十分隆重,我这个校长,也沾了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光而出足风头。 </p><p> 11月25日一早,我从丽水松阳坐长途汽车凯旋归衢。那知天有不测风云,车一开出松阳,翻过几座山,我就难受得不行。到了龙游,我实在坚持不住,就提前下车了。我联系龙游教育局,局长闻讯赶到车站,邀我先在龙游休息。我归心似箭,局长只好借了一辆小轿车,将我送回衢州。哪知,我一路病情不妙,就直接送进了衢州第一人民医院。幸好,该院院长是我老朋友,对我开通绿色通道,直接把我送进了单人病房,并马上安排内科主任给我诊治。检查、服药、输液,妙手回春,没几个小时,我又恢复常态,一夜好睡。第二天,我要求出院,院长坚决不允,强留了我好几天,而我则天天溜回学校,处理学校事务。当时,出院诊断是“疲劳综合症”,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病,也是到衢州工作27年第一次住院。 </p><p> 一晃三十多年,国家进入新时代。再走进现在的小学课堂,令我眼花潦乱。黑板的地方变成大屏幕,老师手指在键盘上甚至屏幕上动来动去,就会出现各种画面字样。学生人手一个电子书包,手指划来划去,据说就能听课做作业。我这个老宅男,真是看勿懂。我想,现在的师范教育,应该不要再开什么“写字课”了。 </p><p>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