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母亲 — 我的妈妈(一):参军进疆

💐含羞草💐

<p class="ql-block">一提起我的妈妈,“美丽”两个字总会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从小眼里看到的,耳里灌满的和心里感受到的,都是“妈妈美”。我可以不加掩饰地说:我的妈妈最美。如果你不信,那就听我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嗯,该从哪里说起我的妈妈呢?还是从生我养我的地方说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 参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以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并带有不同宗教色彩聚居的分布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疆的首府为【乌鲁木齐市】,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内陆城市,也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是蒙古语,意思是:幽美的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震是湖南人,他认为湖南妹子能吃苦,人又漂亮,招一些有文化的湖南女学生到新疆,也可以解决部分干部的婚姻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其“使命”就是要嫁给屯垦戍边的解放军官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最先大规模招到新疆的就是湖南女兵 – “湖南辣子” (因为湖南人爱吃辣椒,此别称由此得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湖南对新疆招聘团非常支持,不但拨出一栋楼办公,而且还在当时的报纸上发布消息,动员年轻女性参军去新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招兵的公开说法是招聘女兵到新疆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只是没提成家结婚。招收女兵的条件放得很宽,“不论家庭出身好坏,一律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条对那些出身不好的女学生来说太有号召力了,那些资本家的女儿,那些国民党军官的子女突然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在当时能参加解放军,那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报名参加者趋之若鹜。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8000名湘女志愿参军进疆,后人称为“八千湘女上天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女兵年龄都不大,最小十三岁,最大的也就十八九岁,可那些老兵却都是三十多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湘女进疆后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找谈话,谈过话把人嫁,男四十、女十八,跑到新疆找爸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批从1952年起,是山东女兵 – “山东大葱” (因为山东人爱吃大葱蘸酱就煎饼,此别称由此得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是老战场,好多男人在战场上被打死了,把这些寡妇招到新疆是为了解决连排干部的婚姻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招到新疆的女人约有两万人,部分是寡妇,但大部分是大姑娘。此次招收的女兵们,被后人称为“大辫子”(指大姑娘。结过婚的小媳妇们必须将辫子盘在后脑勺,山东人叫“簪儿”),又称为“两万鲁女上天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16岁的“大辫子”妈妈正是这“两万鲁女”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的命令,将驻疆人民解放军二、六军大部分,五军(民族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部共10.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了举世无双的农业生产大军,执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担负起征服荒漠、开发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7日,根据王震、王恩茂两位将军的建议并经毛泽东批准,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 –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场团分布图</b></p><p><br></p><p>在这里,我简单讲一下中国陆军军队的编制。</p><p><br></p><p>【中国陆军军队编制】是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p><p><br></p><p>跳过去以前的编制不说,总之,从1948年11月起,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p><p><br></p><p>「三三制」主要是用于连级以下的单位。即每连3排,每排3班。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三个战斗小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局)机关所在地</b></p><p><br></p><p>现在言归正传。我还是从头述说妈妈是怎么参军进疆的吧……</p><p><br></p><p><b>二、 进疆</b></p><p><br></p><p>打我记事起就知道,妈妈对“绿”色始终情有独钟。</p><p><br></p><p>在妈妈衣柜里,几乎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绿色世界的汇集,像果绿、碧绿、翠绿、深绿、浅绿 ……,当然“草绿”色的军装也在妈妈的喜好之内。</p><p><br></p><p>喜欢穿草绿色的军装,就是妈妈报名参军的主要原因之一。</p><p><br></p><p>妈妈有着永远晒不黑的细白皮肤,脸上嵌着一双忽闪明亮的大眼睛,头上甩着一对又黑又粗又长、垂到膝下的大辫子,她身材窈窕中等偏高,所以,一样的衣服,别人穿在身上平平常常,但一到妈妈身上,总是特别显眼、合身好看。从小我就老听那些叔叔们对我说:只要妈妈走过,他们就会向妈妈行“示目礼” – 他们的眼睛都会不由自主地随妈妈同行。</p><p><br></p><p>因而,在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年代里,妈妈总是招人闲话,说妈妈爱打扮。</p><p><br></p><p>“爱打扮、爱美”在过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意识,是要惹麻烦,招批判的。</p><p><br></p><p>然而现在呢?几乎所有的电视广告都在提倡:要人们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美容、美发、美身。</p><p><br></p><p>有时,我真怀疑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全靠某个时期,某个社会,某个观点或某种需要,就会把“美”变成“丑”,把“好”变成“坏”,把“对”变成“错”,不是吗?</p><p><br></p><p>可以说是让那吸引人的工作“哄得”也罢,或者是说让那草绿色的军装“骗得”也罢,总之,1952年6月,16岁的妈妈“心甘情愿”地踊跃报名,参军进了新疆。</p><p><br></p><p>当时,火车只通到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市,剩下的旅程得靠乘军用卡车。</p><p><br></p><p>因为那时的路况非常糟糕,除了城镇是土路外,几乎大部分剩下的旅程根本没有路,所以也只有军用卡车才能够对付得了。</p><p><br></p><p>然而,从西安到乌鲁木齐要横穿整个甘肃省,全部行程大约有2,550多公里。</p><p><br></p><p>当时,甘肃和新疆还有土匪经常骚扰,因而车头都架着机枪,以防万一。于是,每辆卡车车斗里被分配了三十多号人,迎着风尘,颠颠簸簸、浩浩荡荡地,一支军用车队便从西安出发了。</p><p><br></p><p>在进入新疆界内之前,车队每到一个城镇,都会停车休息一两天,可以让大家洗洗漱漱,准备饮水干粮等。</p><p><br></p><p>妈妈至今还记得:当她们在甘肃停车休息时,当地烧饭用的燃料是牛粪。这些鲁女们从没有用过牛粪烧饭,结果做得米饭都是夹生的。</p><p><br></p><p>尽管这样,姑娘们由于新鲜好奇,精神头仍然是蛮高涨的。</p><p><br></p><p>没想到,当她们一进入新疆境内时,大家全都傻眼了!</p><p><br></p><p>前后左右几乎都是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滩。</p><p><br></p><p>「戈壁」是蒙古语,其原意是“土地干燥和沙砾广阔”,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主要由砾石和粗沙粒构成。当地人曾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来形容戈壁滩。</p><p><br></p><p>当这些十几岁 (最小的13岁,最大的也不超过20岁),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姑娘们,坐在卡车上,望着一望无际、杳无人烟、干涸苍凉的戈壁滩时,她们当初那“穿新军装,找新工作”的光荣、激动、兴奋劲儿一下子就烟飞云散了,开始后悔,想爹娘、想家了。</p><p><br></p><p>据说,当时是从一个小姑娘胆怯式的,压抑式的低声抽泣开始;接着连锁反应,众姑娘忍不住同声嘤嘤哭泣;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戈壁荒滩大合唱” – 人人放声痛哭!</p><p><br></p><p>然而,在那风吹沙迷的戈壁滩上,任凭你大吼大嚎,再大再响的声音,也会被戈壁荒滩的风沙无情地吞噬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p><p><br></p><p>再说,姑娘们早就被警告过:她们已是军人,不再是老百姓了。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如做逃兵,军法不容。</p><p><br></p><p>所以,这些姑娘们身处在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戈壁滩中,“逃”也不敢逃,有家也回不了,能做的也只能是“哭”了。</p><p><br></p><p>于是,姑娘们的嘤嘤哭声沿着戈壁滩淅淅沥沥地撒了一路。</p><p><br></p><p>妈妈还记得,那时,一路上,她们是用麻袋装大饼,军用车的内轮胎来装水做供给的。</p><p><br></p><p>当经过火焰山区的东疆 – 吐鲁番盆地时,在正是6、7月盛夏的季节里,当地白天的气温可以高达40-50摄氏度。据说:如果把鸡蛋埋进沙土里,就可以直接享受“烤熟”的鸡蛋美味了。</p><p><br></p><p>那毫无遮拦的、气势汹汹的烈日让人窒息,卡车轮胎走在“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灼灼闪光”的沙砾戈壁滩上几乎要被烧焦熔化。</p><p><br></p><p>于是,她们便改为白天休息,夜里行军。为了避免与当地土匪交火,姑娘们被警告过:要完全保持肃静!</p><p><br></p><p>就是这样,走走停停,一路颠簸,灰头土脸地日夜兼程二十几天后,姑娘们才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 新疆乌鲁木齐兵团司令部。</p><p><br></p><p>从那里,姑娘们又被分配到了四面八方的各地兵团农场里去了。</p><p><br></p><p><b>三、 军垦农场</b></p><p><br></p><p>据说,当初最早到的姑娘们被大卡车拉到农场时,全都傻了眼:没有一座地面上的建筑,几百号欢迎她们的男兵全都从地窝子里一下子钻了出来 – 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p><p><br></p><p>「地窝子」,说白了也就是一人多深的大土坑,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人们在挖坑的时候,在坑底留出进出的斜坡甬道,用木头拱好屋顶,覆以红柳或芦苇,最后盖上土,“地窝子”就建成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垦荒间隙,军垦战士在地窝子前休息、吃饭&nbsp;</b></p><p><br></p><p>姑娘们刚到农场时,一看到这情形,全都哭开了,怎么劝说也不肯下车。</p><p><br></p><p>关于她们下车的笑话至今还在兵团流传:湖南女兵赖着不下车时,人们端出一盆盆红辣椒 – 她们就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来。关于山东女兵下车的故事,版本和湘妹子的大致相同,只不过人们端上的是大葱。</p><p><br></p><p>不管妈妈是一路哭到了目的地的也罢,到了农场赖着不下车也罢,还是被大葱“哄”下车的也罢,总之,妈妈最初被分配到了安集海:农八师二十二团团部所在地。</p><p><br></p><p>「安集海」离乌鲁木齐市大约有256公里,属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管辖的一个镇子。我从来没去过那里,只是从网络上得知:此地现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花生之乡”。</p><p><br></p><p>刚到农场的日子里,岂是一个“苦”字可概括得了的!</p><p><br></p><p>农场四处一眼望去,只能看到:荒漠和黄沙。风一吹,牙一咬,满嘴沙沙作响。地没有一亩,房没有一间,路没有一条;甚至,没有水,没有电,一无所有!一切都得白手起家,从零做起。</p><p><br></p><p>在妈妈刚到农场的头两年里,她一直和二十多个人一同挤住在一个地窝子里。她们二十多个姑娘的“大通炕”,就是用麦草简单地铺在地上,再在“炕”沿边儿上,垒上几块土砖以挡住麦草而做成的。两年后她们自己打土块,盖房子,才从地下搬到了地面上。</p><p><br></p><p>当时,一看见地窝子,一个曾当过家乡妇女干部的山东大姐,凭着她的党(工)龄,就无所顾忌地,大胆挑头抱怨起来:“为什么是这样?!当初报名时,说是要送我们上学,开拖拉机来着的。怎么能让我们像老鼠似地住进了这地窝子!” </p><p><br></p><p>结果,她被关了禁闭。吓得所有的人再也不敢发牢骚了!</p><p><br></p><p>妈妈起先做了一段时间团部里的图书馆员,但没多久,因为团部缺护士,妈妈便自报奋勇地做起了护士工作。</p><p><br></p><p>至今在妈妈的旧照片里,妈妈那张身着白衣大褂,头戴白帽,在绿树旁的照片仍是我最喜欢的。</p><p><br></p><p>称照片上的妈妈是位美丽的白衣天使,绝对是受之无愧的。</p><p><br></p><p>新疆地区大部分铺盖的是沙漠和戈壁,除了冬天下雪外,常常几乎终年无雨。</p><p><br></p><p>没有水 – 夏天,她们就喝涝坝水。</p><p><br></p><p>「涝坝」实为戈壁滩上一大深坑,有天然的,也有人工挖掘的。涝坝有大有小,一般深度2至3米或4至5米。</p><p><br></p><p>涝坝水的来源一般是从山上挖渠引来的雪水,定时流放进去的。</p><p><br></p><p>但涝坝是死水。时间一长,加上白天阳光曝晒,涝坝里就会出现许多红色的小虫子,俗称红线虫。以后还会出现许多1公分长短的白条虫。</p><p><br></p><p>冬天,她们就带上十字镐四处去找冰,用冰化水喝。</p><p><br></p><p>当她们在冰天雪地里背回冰来时,嘴里喘出的气,立即变成了霜,凝结在眉毛,头发上,连眼睫毛也凝结在一起了。姑娘们个个都成了“白毛女”!</p><p><br></p><p>这种“水”烧开后,一定得用纱布过滤后,才能饮用。</p><p><br></p><p>其实,我对这种饮水方法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在我下乡的时候,我也是靠这种饮水方法而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这是后话。</p><p><br></p><p>刚开始时,部队还没有女军装,只供应男军装。一年后,才有了女军装:草绿色的列宁上衣配深蓝色的裙子。</p><p><br></p><p>那时,姑娘们穿着那男军装是上衣到膝,只见袖子不见手;穿着裤子拖到地。</p><p><br></p><p>妈妈会盘算,她把发下来不合身的男式背心、大裤衩都寄回了老家,她穿着她自己带来的既合体又舒服的内衣裤 (反正外面谁也看不见,不影响军容,是吧?)。</p><p><br></p><p>别看寄回家的仅仅是几件背心和大裤衩,姥爷穿着可神气了。他没少在乡亲们跟前“拽”两下,显摆显摆他部队上大闺女寄来的“军装”: 军用背心和裤衩!</p><p><br></p><p>当初的农场,一切蔬菜瓜果都得自供自给。</p><p><br></p><p>在农场里,无论任何职务,每人都分了半亩地,由个人打点管理,种瓜种菜。</p><p><br></p><p>妈妈一下班,就得忙她那半亩地。四处捡牛马粪给地上肥,春播夏种秋收冬护,没闲着。有时妈妈的病人家属也来帮她一、两把手。</p><p><br></p><p>写到这里,我突然恍然大悟:难怪妈妈无论是住在中国,还是移居来澳洲,总是忘不了先建立起她的“一亩三分自留地”。敢情她就是从她那“半亩地”得来的“恋情”,不是吗?!</p><p><br></p><p>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海拔较高,常年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侵扰。因而,冬季的北疆奇冷,有时气温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取暖没有煤,她们就在秋季时,去砍戈壁滩上独特茂盛生长的红柳和梭梭柴,背了回来,攒着,取暖用。</p><p><br></p><p>「红柳」又名柽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属红柳科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2~3米,多分枝,枝紫红色或红棕色。它根系发达,直根深入土中,接地下水,最深者可达10余米。侧根多水平分布,甚广阔,且多细根。根株萌发力强,耐沙埋,沙埋后可于根颈处萌发大量纤细的不定根,枝条亦迅速向上生长。</p><p><br></p><p>由于这种特性,在沙区往往形成高大的柽柳沙堆,成为独特的景观。也耐风蚀,因风蚀而暴露的根系,可萌发出很多新枝条。它还极耐沙害。生长较快,寿命可达百年以上。</p><p><br></p><p>红柳耐旱、耐热,尤对沙漠地区的干旱和高温有很强的适应力。</p><p><br></p><p>「梭梭柴」也是一种呈灌木状,约1~4米高的小乔木。它不仅能生在干旱荒漠地区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间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p><p><br></p><p>梭梭柴材质坚重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沙漠地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p><p><br></p><p>可悲的是二十年后,我下乡的时候,我仍得像妈妈当年一样砍红柳和梭梭柴取暖过冬。</p><p><br></p><p>记得我们八月份下乡的头一课,先是打土块,自己盖宿舍;其次就是在入冬前,学劈红柳和梭梭柴。但这些柴燃烧的时间是极有限的。每当我们清早起床时,柴早已火熄烟灭,我们的被子上常常覆盖一层白白的薄霜。</p><p><br></p><p>打住,又扯远了。但愿现在我那久违的下乡连队会有新的改进。</p><p><br></p><p>谈到新疆冬天冷,那可是真冷!</p><p><br></p><p>妈妈至今还记得,在做护士时,她们护理了不少因想家而逃跑,结果被冻掉了脚趾,冻掉了耳朵的伤病员们。加上冬季的夜里,西北风吹送过来四处的狼叫声,吓得住在地窝子里的姑娘们,连门儿都不敢出。</p><p><br></p><p>说到这里,又让我回想起下乡时我单人只身与狼面对面交锋的故事,挺有趣的。但这里我就不喧宾夺主了。</p><p><br></p><p>(待续)</p> <p><br></p><p>📚<b> 【我发表的文章】</b> 📚</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z1ptov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下乡拾零(1)—《高考1977》观后感</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yi789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下乡拾零(2)— 我的第一次祈祷</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ymw9bx"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下乡拾零(3)— 太阳殒落祭(上)</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yp9kxj"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下乡拾零(3)— 太阳殒落祭(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