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自3月2日起,安徽省教育厅在全省各地区统一开展了线上教学,架起“云课堂”让学生们居家安心学习。目前,南谯区王孝勤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已经录制了13节课,其中小学数学有3节,当平时熟悉的三尺讲台变为陌生的一方屏幕,这就给授课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录课的教师及其团队从接到任务到备课、磨课再到录制和剪辑,直到最终顺利上传,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此次磨砺中,既拔节了思维,丰实了积淀,同时还收获了成长。</p> <p> 不一样课堂所引发的思考</p> <p> 2020年春,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使我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因为孩子们不能如期回到校园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所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广大师生共同搭建了不一样课堂——线上教学。</p><p> 在这场“大考”中,我也很荣幸的接到了小学数学三下“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深度研读教材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网上授课,应如何兼顾全体学生”;“好的课堂依赖师生互动,现在老师一个人对着屏幕讲,怎么做才能使我的课堂生动有趣”;“怎样在短短20分钟里,让课程丰富充实,又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的网络课程需要我们授课教师设计得更全面具体,细致到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每一步引导都要预设充分,还要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难点都考虑到,并且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虽然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我觉得得到的收获却更多,一次次研磨使我能从容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并能科学施教,向成为“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行家更进了一步。 </p><p>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课堂,我能做的,是尽量给我的学生带来最大的收获与成长,并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停课不停学”,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p><p>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李静</p><p><br></p><p><br></p><p><br></p> <p> 与时俱进 静待花开</p> <p>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玉兰吐蕊、柳枝新绽的美好季节,安徽省教育厅全面启动“线上教学”工作。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线上教学”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学习的机遇。3月16日我很荣幸接到了南谯区教育体育局安排的一节“线上教学”录课任务,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课练习七。刚接到通知时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我能在疫情期间为全省的教育教学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忐忑的是我能否做好这节课的线上教学。为了上好这节课,在整个磨课阶段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p><p> 一、认真研读 吃透教材 </p><p>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练习七所在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已掌握了有关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以及求简单经过时间的相关知识。从教材中我还知道了本节课共安排了七道练习题和一道思考题,练习题主要是巩固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及用不同方法计算简单经过时间。思考题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车票上显示的开车时间,以及题中给出的路途所需的时间和提前检票时间,推算出最迟的出发时间。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24时记时法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p> 张齐华老师在教材解读讲座中曾教我们要带着审辩式思想来深度理解教材,在练习七的第一题中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只蜜蜂还是一只蝴蝶?</p><p><br></p> <p>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在教师QQ群和班级QQ群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得出从学生的角度多数认为是一只蜜蜂,而且小蜜蜂多代表勤劳形象,这为后面教学中创设情境做好了铺垫。</p> <p> 在思考题中,如何向学生展示“倒推”这一过程,教材中没有提及,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并结合之前教材中的学具,从最初的数轴到线段,再到用24时记时法钟面学具,层层递进,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深度地分析教材、吃透教材,获得对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更深刻的理解。</p> <p> 二、虚心请教 聆听指导 </p><p>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线上教学这一陌生的教学模式,我先观看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的很多节小学数学课,尤其是练习课的教学视频,从他们的教学视频中我了解了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教学时间的设定。其次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团队磨课,在这次磨课中我们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主线。因为是练习课,主要是讲解练习,如何把这些练习题自然的衔接在一起,我们引用第六题中的人物“小华”,以她和她身边亲人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情境,并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设计练习,逐一讲解。在这里非常感谢我们工作室的研磨团队,从教学目标的改进、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PPT的版面重组,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是她们的辛苦付出,后来我才能顺利完成教学录制,再次感谢! </p><p> 三、精心剪录 静待花开 </p><p> 3月26日早上雨下的还挺大,因为是早上第一节课,7:50我赶到电视台时,市教科院戴之兵主任、区教体局董雪芹副局长、王孝勤主任、实小李静主任已早早的等候在录课室的门口,各位领导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录课的老师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让我们对待线上教学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录课过程中王孝勤主任和李静主任全程聆听并现场指导,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录音,都记录了她们的辛苦付出,也记录了我的努力。录课结束后董雪芹副局长与我们亲切交谈,鼓励我们力争最好。长达五个小时的后期剪辑工作,声音的衔接、画面的插入、PPT的展示、音乐的剪辑等等,当渲染后的视频出来时已是暮色将至......</p><p><br></p> <p> 不报这次录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准备着挑战陌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学习充电,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走在教育的最前沿。</p><p>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吕永芳</p> <p> 这次录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准备着挑战陌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学习充电,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走在教育的最前沿。</p><p>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吕永芳</p> <p> 在磨课中收获,在录课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p> <p>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国家和政府作出了延期开学的决定。随着疫情的发展,开学一再推迟,安徽省教育厅也全面启动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工作,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体验,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学习提升的机会。我很荣幸接到了小学数学三下的“线上教学”录课任务,是第七单元第1课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课本第76~78页的内容。刚接到通知时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我能在疫情期间为全省的教育教学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忐忑的是我能否上好这节视频课。 </p><p>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半个多月的时间,经历4轮磨课,感触颇多。</p><p>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p><p>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其次,我在网上观摩了很多名师的课堂实录,也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节课,首先让学生回忆“平均分”,这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尝试着去把一盘6个桃平均分成2份。但通过线下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他们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 和 两个分数。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把一盘桃平均分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用 来表示,我设计了三个学生的对话讨论,让线下的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用 这个分数来表示更合理。</p> <p> 学会精益求精是上好课的关键,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候,课题组组长李静主任要求听课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从细节入手,细细研究。每个人都发表见解,对课的框架,教学的过程,语言的组织,PPT版面的设计与呈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分析哪里不足,找出对策,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 </p> <p> 我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最终本节课在南谯区教研中心王孝勤主任、实验小学李静主任和实小其他同事辛苦地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录制工作,我也在一次次磨练中不断成长,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是美好的。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如何将线上教学扎扎实实进行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p><p><br></p><p> 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也给予我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虽然紧张忙碌,但一路走来,收获满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以此为契机,在以后地教学中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学相长,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时接受新的挑战,促使自己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p><p><br></p><p>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余忠瑞</p> <p> 没有哪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回顾这一个多月来的磨砺过程,我们累并收获着!对于特殊时期的“云”课堂,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自我挑战,更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实践,期待正式开学的那一天,我们重回课堂再相见!</p> <p> ——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