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余江区“名师大讲堂”教师培训活动(数学)

余江区韬奋学校

<p><b>  为推动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根据我区“大培训”年度计划安排,经研究决定,定于12月11日邀请全国知名数学教学专家苏明强、高小娣来我区讲学。</b></p> <p>  首先是苏明强老师为我们展示五年级数学课例《揭秘分数大家族》和讲座《构建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p> 名师介绍 <p>  苏明强,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教学校长。现为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审议组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审查组专家,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首席专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学科组评审专家,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2014年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得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被授予泉州市首届“最美教师”“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封面人物。</p> 《揭秘分数大家族》 <p>  苏老师的魅力课堂主张分数是一种数,分数可以数。当把分数看成是整数的一种有益补充时(解决了整数无法表示的量),分数的本质是比0大比1小的量的一种抽象,这就是真分数的由来。当把分数看成是整数的一种有效扩充时(分数不仅表示了整数无法表示的比1小的量,而且还表示了整数本身),这就产生了假分数。</p> <p>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神奇”和“美妙”,“神”是指数学知识所蕴含的基本思想,“美”是指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数学的“奇”和“妙”在于数学思考。</p><p> 数学的“神”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数学的“奇”和“妙”是一种主观体验。数学的魅力源于数学自身的内在联系,课堂的魅力源于“思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乐趣”。</p> <p>  苏老师通过纵向延伸的设计,借助“数线”模型,通过数形结合促进假分数这一概念的内化,不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是亲生的)上升为理性认识(带着整数的分数),进一步深化了概念的理解,而且还体会了数形结合思想。</p><p> 通过横向延伸设计,借助“分数”模型,通过四个问题促进学生更为积极的思考,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积累了数学思维活动经验。</p><p> 通过纵横延伸的设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增长了见识,感悟了道理,领略了分数奥秘之道,为课堂焕发数学应有的魅力,奠定了理性的情操基础。</p> <p>  孩子们带着一份神秘的内伤,在1/4这个首领的带领下,揭开了分数大家族的奥秘,认识了一群亲生的孩子—真分数和一群抱养的孩子—假分数,还有一群带整数的带分数,就这样伤着伤着,内伤奇迹般地治好了。苏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长知识,悟道理。</p> 建构富有魅力的数学课 <p>一、教学理念——3“情”3“观”3“境界”</p><p>3情:良好情绪、积极情感和理性情操</p><p>3观:神是指数学思想,美是指数学本质,奇和妙是指数学思考</p><p>3境界:学知识,长见识,悟道理。</p><p>二、教学主张——4“核”2“让”3“促进”</p><p>4核: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积累数学经验,2让:让课堂焕发数学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绽放生命应有的活力。</p><p>3促进:促进学生更好学知识,促进学生更好长见识,促进学生更好悟道理。</p><p>三、教学策略——3“问”3“思”3“更经</p><p>3问: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p><p>3思: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建模思想。</p><p>3更: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p><p>3经:观察经验,操作经验,思维经验。</p><p>四、教学设计——3“则”4“点”4“环节”</p><p>3则:站位要高、基点要低;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融入思想、突出思考</p><p>4点:基准点;生长点;延伸点;拓展点。</p><p>4环节:知识引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深化。</p> <p>  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呢?在于通过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积累思维经验,让课堂焕发数学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绽放生命应有的活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知识、长见识、悟道理。</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贵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努力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努力体验课堂教学的快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努力构建富有魅力的课堂。</span></p><p><br></p> 名师介绍 <p>  高小娣,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许卫兵名师工作室成员,贲友林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江苏教育》特约审读员。先后在全国及省、市、县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执教的示范课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评“部级优课”。多次执教全国及省、市、县级公开课,均获好评。多次参加江苏省、南通市教师暑期培训资源的研发、拍摄。主持省级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在《教学与管理》《江西教育》《江苏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50多篇。参加江苏省“名师送培”活动,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山东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p> 《时间单位》 <p>  高老师在课堂上激活经验,提出问题:孩子们,记录今天的日子,除了用到数,还用到了哪三个字?你知道年、月、日在数学上是指什么吗?提到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关于时、分、秒,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p><p> 高老师回顾了已经学过的三个时间单位,紧接着提问:我们今天学习年、月、日,你觉得要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p> <p>  教学过程中,高老师的了分为两个环节,探究关系,感受时长。</p><p>(一)探究关系</p><p>1.整体感知时间关系。</p><p>孩子们,这些关系中,你已经知道了哪些?</p><p>2.研究月和日的关系。</p><p>提问:一个月到底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是怎样的?</p><p>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的课堂学习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2017年~2020年的年历,每个同学拿到的是其中一年的,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p><p>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p><p>把大家汇报的数据整理在一张表上,你能把所有的大月找出来吗?观察这些大月的排列,你有什么发现?</p><p>记住了大月,那小月又有哪些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轻松地记住一年12个月的情况吗?</p><p>3.理解年和日的关系。</p><p>知道了月和日之间的关系,那年和日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2017年的年历。2017年是365天,2018、2019、2020年呢?你是怎么知道的?&nbsp;</p><p>(二)感知时长</p><p>1.“一年”的时长。</p><p>知道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长。每个时间单位都是指“一段时间”。你们觉得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呢?</p><p>2.“一个月”的时长。</p><p>师:知道了一年的时长,一个月是多长呢?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个月?</p><p>3.“一日”的时长。</p><p>一天呢?你想到了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这段时间就是一天?</p><p> 教学层次分明,结构清楚。学生在高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习有营养的数学知识。</p> <p>  练习部分高老师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在快乐猜猜猜环节:</p><p>1.①这个节日在大月第一天;②这个节日的前一个月也是大月。这是什么节日呢?</p><p>2.①一盒糖有30粒;②小红每天吃一粒;③吃了一个月,够吃。小红可能是几月吃的呢?</p><p>素材选取准确把握,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p> <p>  高老师在最后的课堂总结,完善结构,提问孩子: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了时间单位“年、月、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把时间单位与之前学过的货币单位、长度单位相比,你有什么想说的?</p><p> 问题把孩子回顾整堂课,让学习更加深入。</p> <p>  一本本年历卡,真实而又直观的数据,让学生在观察、说、想、发现中获得知识,高老师立足学生的经验,引出年月日;立足学生的发现,探究年月日的规律;立足学生的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p> 整体建构教学 <p>一、知识系统化</p><p>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性。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对象的性质就完全反映于它们的相互关系。这也就是指,数学对象的建构事实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建构。”</p><p><br></p><p>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四大领域、六个年级、11根主线、约170多个知识块、500多个知识点(以“苏教版”为例)进行整合,构建了小学数学六年十二册知识结构全景图。</p><p><br></p><p>这样的全景图,充分体现出“知识面的宽度”、“知识点的深度”和“知识间的贯通度”。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一个整体”“两大核心”“三根主轴”“四条附线”。</p><p><br></p><p><br></p><p>二、教学结构化</p><p>数学常常被称为“结构的科学”。结构是什么?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其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一书中写道:“结构也叫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是一个心理系统或整体。”</p><p><br></p><p><br></p><p>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p><p><br></p><p>我们力求寻找不同领域、年段、分册各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数学知识点“拎起来”“串起来”“连起来”,从而连成线、拉成片、织成网、结成体。</p><p><br></p><p>发展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方式方法的简单使用上,而要突出对思维品性、思维品质、思维品格的培养上,从而迈入高进阶的思维发展境界。</p><p><br></p><p>数学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素养上,即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p><p><br></p><p>基于以上四点认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建构教学结构化的样态。</p><p><br></p><p>1.结构化表达——让知识更系统。</p><p>关于“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作为“结构”,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元素、关联、整体,即将元素之间的关联明示并形成一个整体。</p><p><br></p><p><br></p><p>2.结构化认知——让方法更清晰。</p><p>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重组”。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对象”的统一,是学生认知与思维的综合。</p><p>郑毓信教授指出:只有将数学思维的分析渗透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数学思维的力量,并使之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只有通过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将数学课真正“教活”“教懂”“教深”。&nbsp;</p><p><br></p><p><br></p><p>3.结构化重塑——让思维更缜密。</p><p>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主线,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教学结构;我们紧扣“思维”主线,建立“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教学结构。等。</p><p><br></p><p><br></p><p>三、思维“自能”化</p><p>“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为思维素养而学”是数学教学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形成具有“自觉能动”特征的思维能力,是整体结构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这种自动化的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思维素养”。</p><p><br></p><p>1.让思考“看得见”。即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以下有关“千米”的学习过程,则充分体现了这样理念。&nbsp;</p><p><br></p><p>2.让认识“说得清”。即用语言(图解、符号、文字、演示等)将学习和思考过程表达出来,进行“数学地谈论”。表达的过程,既是修正、完善的过程,更是反思、接纳的过程。</p><p><br></p><p>3.让关系“理得顺”。 即将多个元素、多种关系间的逻辑关联理顺,避免错乱。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关联具有多样性,这里的“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儿童、基于教材、基于课堂、基于数学的。</p><p><br></p><p>4.让思想“悟得透”。即在感悟中慢慢懂得数学、数学学习是怎么回事,领悟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p><p><br></p><p>5.让实践“用得好”。我们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轴心,倡导低年级课堂向高年级穿越,高年级课堂从低年级的学习起点开始,实现一节课上出“六年的跨度”(甚至更长远的影响力)。这些探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p><p><br></p><p><br></p><p><br></p> <p>  整体建构,简教深学,让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系统,发展思维,培养思维素养,进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p> <p>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通过本次培训活动,两位名师的课堂与讲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今后的课堂指明了方向。相信老师们会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前行。</p> <p>  特邀嘉宾:余华,《江西教育》主编及《教师博览》主编;周瑜芽,副编审,《江西教育》资深编辑;杨扬,《教师博览》文摘版编辑部主任;满令怡,《教师博览》科研版编辑部主任。</p>

数学

思维

教学

学生

课堂

知识

分数

魅力

学习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