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旅行时间:2020年10月31日</p><p>星期六 晴</p><p>旅行方式 : 自驾</p> <p>“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莫以为仅成都才有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兰溪市城西18公里处,有个诸葛八卦村,村里也有座诸葛祠堂。</p><p><br></p> <p>论面积,诸葛村的祠堂要逊于成都武侯祠,但也不失古朴庄严。祠内有楹联曰:“薄田十五顷桑树八百株完其淡泊永垂百代清廉典范,雄文廿四篇珠玑数万字教我子孙宜享万年俎豆馨香”。悬挂楹联的四根合抱大柱,直径约50厘米,精选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取"松柏同春"之意,以祈家族绵延兴旺。</p><p><br></p> <p>诸葛村旧称高隆,又名八卦村,其村民大多是三国诸葛孔明之后人。据1993年的一次统计,当年诸葛后裔约有16000人,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其先祖为诸葛亮27世孙,于元代中后期迁徙至此。</p><p><br></p> <p>诸葛村之名,取其血缘姓氏;而八卦村之名,则取其布局形态也。据称,从高空俯瞰村貌,全村以钟池为中心,呈九宫八卦状。环村有山包八座,曰经堂后山、祖宅山、老鼠山、寺下山、大圆山、果合山、太公山、擂鼓山,人称外八卦。(图中1~诸葛祠堂;2~钟池;3~上、下塘)</p><p><br></p> <p>再看导游图示,村内亦有小巷八条,始于钟池,各通村外山包,人称内八卦。不由人想起赞美诸葛亮的诗篇:“功盖三分过,名称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之前翻阅有关诸葛村的游记,皆人云亦云地述说这八卦的妙处,说她变幻莫测,奥妙无穷。</p><p><br></p> <p>当地传说,北伐期间,肖劲光率军与孙传芳在诸葛村附近激战三天,竟然没有子弹炮弹落入村子。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经过,也没有发现这个村庄。更遑论村中门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似通却闭。如果有歹人闯入,还真就会晕头转向,束手就擒。</p><p><br></p> <p>我放飞无人机至数百米高空,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八卦布局。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所有村路不论宽窄,都是相通的,没有走不通的断头路。徜徉其间,难辨南北东西,极易迷路。真应了那句话:传说永远比看到的神奇。</p><p><br></p> <p>诸葛村最吸睛的地方是钟池,其状略似鱼形阴阳太极:半阴,有水;半阳,干地,以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说。干湿两半各有对应的井口,似鱼眼(见图中红圈)。池塘与环湖而立的民居融合一体,村民亦多在此处浣衣洗涤。</p><p><br></p> <p>我不懂易经道教,更弄不清两仪四象八卦的玄奥,只对村里布局完美的民居甚感兴趣。便与朋友避开熙熙攘攘的游客,走小路,穿斜巷,专拣僻静処徜徉拍照。</p><p><br></p> <p>钟池北侧有座大公堂,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大公堂始建于明,堂内绘有诸葛孔明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故事壁画。最壮观的是堂外围墙旁的六株龙柏,人们说,诸葛后人之所以族裔绵延,人丁兴旺,全凭这龙柏庇佑。</p><p><br></p> <p>除钟池外,诸葛村还有大小池塘十余处,最热闹的地方当属上、下塘。上塘是古商业街,村民沿池塘呈环形建有各式店铺。商业街最初形成于清代,街外圈在陆地上,街内圈则是建于水面的水阁楼。</p><p><br></p> <p>1958年,上塘被填,水阁楼大部分被拆除。2000年,人们重新开挖上塘,复原旧时模样,并修复原有店铺、住宅。复原后的古商业街,店铺一间紧挨一间,门面大致分排门式、石库门式和水阁楼三种。</p><p><br></p> <p>中午,我們选择在方塘边的一家水阁式饭馆就餐。老板很实在,面条既好吃,量又大。</p><p><br></p> <p>南方的古村,因爲有水,更多了雋秀與靈動。坐在一塘池水邊,悄悄感受一下古村情懷,讓思緒也像池水般深沉。(本图航拍:同行者夏禹)</p><p><br></p> <p>诸葛村的民居,一律青砖灰瓦,甚是协调,看不到一间扎眼的现代建筑。黑白相望的墻体,影印着时光的痕迹,常常让我走失了遐想。想那飞檐之下的风韵,想那马头墻后隐藏的素雅,想那石板路上飘过的油纸伞。</p><p><br></p> <p>房是古村之脊,水是古村之眼,错落有致的老宅,大小不同的水塘,虽样式眉目各有所别,滋润的都是古村人的精气神。粉黛水波之间,是古村前世的旧梦,也是古村明天的希冀。</p><p><br></p> <p>这里的四季不很分明,虽已是北方的初冬季节,我却依然可以享受着古村的温暖。看短衫的儿童在门前戏耍,看薄衣的妇人在辛苦劳作。此刻,能够感受到的是古村的古朴,难以度量的是八卦传家的百年底蕴。</p><p><br></p> <p>为什么我会如此钟爱这斑驳的墻垣?为什么总喜欢凝视这古旧的木门?也许,我与古朴沧桑有一段前世的缘分,任凭出行的道路千回百转,每一次规划,一定少不了古村落。(本图航拍:同行者夏禹)</p><p><br></p> <p>说起浙江的古村落,人们立刻会想到杭嘉湖平原,想起那里的乌镇、西塘、南浔。其实,在浙江中部和南部,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也是各具特色,非常值得一游。</p><p><br></p> <p>距诸葛村11公里,15分钟车程,还有一个古村:新叶村。其建村史应更早于诸葛村。</p><p><br></p> <p>新叶村背倚玉华山,南宋嘉定年间,叶氏老祖迁徙至此,人称玉华叶氏。八百年来,叶氏后人不愿轻易拆掉祖屋,古村格局因而得以完整保留,其十六座古祠厅堂,二百余幢老宅,被专家誉为“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p><p><br></p> <p>与诸葛村相似,新叶村也有大小六处水塘,其中以南塘为最大、最热闹、最有生机。水塘边错落着白墙黛瓦的民居,倒影重叠在水中,似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彩,透着乡土气息,将恍惚的时光,融于微澜中。</p><p><br></p> <p>南塘是全村的中心,池水虽不清澈,却是活水,百年的岁月就在这极慢的流速中,一点点逝去,无声无息。池塘边装饰着晒秋的颜色,五彩缤纷,仿佛是一个斑斓的梦,等待着知音的解读。</p><p><br></p> <p>村民们喜欢聚在“道峰会秀”的匾额下,唠嗑着家长里短,唠磕着他们流逝的岁月。跨过门槛是一条窄窄的巷子,有序堂便开在巷子的左侧。有序堂是新叶村的祖庙,也是村子的起点,整个村落便是在此基础上,经年累月,一点点构建起来的。</p><p><br></p> <p>风水应该是古村选址的第一要素,新叶村也号称是五行九宫布局。其村之西有玉华山,之北有道峰山,前为祖山,后为朝山,加之位于村南的南塘,其势“负山带海”,是所谓“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好风水。</p><p><br></p> <p>宋人有“三阳照处吉”之说,即:“旦为朝阳,午为正阳,暮为夕阳”。新叶村的地势,从早至晚沐浴在“三阳”之下。在其宋代先人的规划下,村民除视玉华山为玄武外,又在村前开挖水系,号为朱雀,村内左建青龙池,右筑白虎路,左祖(祖坟)右社(总祠堂),村小格局大,人贫气不输。</p><p><br></p> <p>新叶村是一个宗族化的古村,宋代有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理学大家金仁山,曾预言玉华叶氏“千年无难、千丁出入”。果然,新叶村平安至今,从不曾遭遇兵燹洗劫,至今人口三千有余。</p><p><br></p> <p>世世劳作,辈辈坚守,历史给予了玉华叶氏强大的宗族凝聚力,其相传至今,已达二十九代。虽然村子在不断扩大,祠堂在不断翻新,老宅也是盖了塌,塌了盖,只有轮回的乡愁和世代的追求,不曾改变丝毫。</p><p><br></p> <p>新叶村占地面积不大,街巷颇多。大大小小上百条巷子,宽则三米有余,窄却不足八十厘米,密密麻麻,七拐八绕。巷中老宅门额上的牌匾题字,渗透着主人的向往,走在其中,不禁想起“小巷深深深几许”的诗句。</p><p><br></p> <p>全村最高建筑为村口的抟云塔,取庄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其塔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造型端庄,朴实无华。位在玉华山、道峰山之间的谷地,与两山成三足鼎立之势,可补风水,可增文运,故又称文风塔。</p><p><br></p> <p>建塔之后三百年,又在其旁侧造文昌阁、土地祠。前者乞文运隆昌,后者求年丰岁稔,塔、阁、祠,三者合一,是叶氏家族崇尚“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读传家之梦的最好写照。</p><p><br></p> <p>我看过新叶的照片,最美的时节当属春夏两季。油菜花开的春天,悦目的黄点染着古雅的村落,沁人的香陶醉着前来的游客。到了夏天,抟云塔旁的池塘,月黄昏下的荷花,盛开的是叶氏后人的期盼。</p><p><br></p> <p>秋之新叶,则又是一番景象。“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新叶似一行不经意被唤醒的诗句,意境深远。“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新叶又是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p><p><br></p> <p>乍看新叶,并无太多惊艳之处;细品新叶,却可以咀嚼出时代的味道。岁月消磨八百年,秋风不改旧时波。细细看那一池秋水,荡漾的是隐隐的历史,明灭的光阴,是昨天的乡愁,明天的希望。</p><p><br></p> <p>自驾浙西,一天两村。告别了诸葛村和新叶村,前面还有更多的古村在等待着我。</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