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以谁为师 ( 作者:张筱林.张勉效)

无聊斋主人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道家、兵家、墨家尊孔子、李耳、孙武、墨翟为师,特别是以传承技艺为主的杂耍、戏艺、工匠、武术、中医、药师等百家诸子,都讲究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师道传承。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师道文化。“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这就高度肯定了师者的地位与尊师的重要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既然尊师重傅,事关国之兴衰,那么以谁为师?愚以为:天地君亲师,是修德之师;孔子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张栻理学湖湘派学宗,百世之师;敬畏之心,万物皆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就此话题,笔者试作抛砖引玉之谈,以求教大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地君亲师 修德之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了年岁的人,都曾看到过乡村农家住宅的中堂神龛上贴有“天地君亲师位”神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崇奉祭祀的对象和修德之师。他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上天、大地的感恩载德;对国家、社稷的尊重;对宗亲、恩师的敬意深情;他体现了国人敬天法地,孝亲尊长,忠君爱国,崇师重道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何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为崇奉祭祀的对象与修德之师呢?《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意思是说:只有老师受到尊重,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学问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会尊重知识,敬重学问。臣民见帝王可以不跪的人只有两种:一是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主祭人);一是帝师(帝王的老师)。由此不难看出老师的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自古以来就很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99《“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徐梓说:“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和修德之师,他是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象征。</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对先秦诸子尊师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最早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这说的是: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祖先和君师,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天下的太平。敬祀天地,尊崇祖先,敬重君师,以树立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天地君亲师为师的论说,古已有之,现选摘简述如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以天地为师是明代董其昌的用语。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修编,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谥文敏。其《画禅室随笔》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提出画家一定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天地自然,四季轮回,厚德载物,哺育众生”,“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宋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载:“古者民以君为师,仁鄙,寿夭,君实司之,而臣则辅相人君以师表万民者也”,“周有天下,立四代之学,虞庠则以舜为先圣,夏学则以禹为先圣,殷学则以汤为先圣,东胶则以文王为先圣,各取当时左右四圣成其德业者为先师,以配享焉。此天子立学之法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博主文史宴在2018年5月18日发文为“几句话说明白先秦诸子”时写到:“孔子以君为师,孟子以师教君”,“孔子如龙,见首不见尾;孟子如虎,元气淋漓。孔子可为师,孟子可为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4、四川省科学技术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向维稻,在为韩愈《师说》译释点评时说:“它是我在成都大成中学念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印象深刻。从此,我逐渐形成‘泛师论’的观念。在学校‘以师为师,认真听讲,认真作业’;在家庭‘以亲为师’,听从父母的教诲,吸纳兄弟姐妹之所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综上所述,人们以天地为师,学载物包容之德;以君为师,学内圣外王之德;以师为师,学授业解惑之道;以亲为师,学家传祖训之规。不难看出,我们的祖辈们在师道传承上,修身为人之道,重于授业解惑之道。用今时的话说,就是要:先学做人,而后学做事。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以天地君亲师为师!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孔子万世师表 大成至圣先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创始人,其儒家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及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近两千余年,是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万世师表”匾额。</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是儒家思想之师。所谓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的核心进步理念,指导中华民族二千多年以来的国家治理,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规范社会关系,指导生命伦理,和谐人与自然,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综合人文思想体系“儒”最早是对古代主管祭祀活动的官员(祭司)的统称,到商周时期发展成对拥有知识文化为君王、贵族提供礼仪服务的读书人的统称;“儒学”是秦汉时期社会对“儒者”学习和从事学问的统称;“儒家”是后对在儒学研究传播和发展上有贡献的读书人的尊称;孔子思想和他弟子们以及数百代再传弟子的思想,后世学者统称为“儒家思想”,孔子尊为儒家思想之师(《屯蒙堂》.儒家思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儒家思想论说共有九部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孝。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的基础。孝道是一种感恩的责任和义务,“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篇上》),意思是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孝敬爱护双亲;教顺依从尊亲意愿。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得以繁衍的血脉传承与文脉传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悌。悌指的是对兄弟姐妹的敬爱之情,是对孝道的补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忠。中心为忠,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以真诚的态度,诚实地终身为他人谋作有益之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4)恕。如心为恕,以自己宽容谅解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包容别人不周不妥之处。“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礼记.中庸》)。解简单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不可有害人之心,一生不可谋害人之事,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亦叫换位思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5)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何以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此语出自《论语.颜渊》一章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6)义。义者宜也。是指我们的行为要合乎伦理道德规范,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就是不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7)礼。礼为义之用,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要通过礼仪、礼节的规范,才能得到贯彻落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8)智。智者知也。指聪明、智慧、大智若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9)信。诚信,信任。一是与人交往,要守信用,言行一致,这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品德,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二是国家要对人民守信,人民的信任是立国之本,民众要是对国家失去了信任,这个国家也就无所作为了。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是儒学万世师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培元《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称“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首开儒家私人讲学之先河,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自幼发愤学习周礼,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23岁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耕等都是他较早的一批弟子。30岁开办私学,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讲学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地,颠沛流离14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终年73岁,不少第子为之守墓3年,唯子贡守墓6年之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无私圣人,在施教收徒时要不要收见面礼呢?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宋儒朱熹注云:“脩,脯也。十脠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四书章句集注》)。故孔子这话有人译释为:“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由此带来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有教无类,重视学生的向学之心,如果有人自觉自愿送上“束脩”,说明这个学生是真心前来求学的。如果连见面礼都没有,其是否有求学的诚意,就值得怀疑了。持此说法者认为,是否行拜师礼,送拜师礼代表着求学者的求学态度。孔子一生重视礼仪,以此作为有没有求学诚意的标准。有这个态度,就予以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态度,那就算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没有“束脩”的见面礼,孔子就不会收他为弟子。言下之意,孔子重视物质利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笔者不赞成上述说法,因为《现代汉语辞典》中,“脩”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脩’二是同“修”。“束脩”,多人被认为是十条干肉,《礼记.少仪》中说:“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这里的“束脩”就是“十脠脯也”,即十条干肉。东汉郑玄认为,“束脩”是男子年十五岁时即行束发修饰之礼,故为之所下注语即:“谓年十五已上”(《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从这个角度理解,孔子说的是:“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这就符合孔子“有教无类”、“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教育伦理思想。笔者专此提出,假以清除对孔子之误解。</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总结积累许多有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他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还对保存古代文献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春秋》的编撰,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修史的先例。由于孔子对中国古代道德、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思想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仁义理智忠勇信,温良恭俭让德勤”处言传身教,崇“明人伦、重教化、匡社稷”处育国人,从而奠定了他“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地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孔子为师,向孔子学什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说,我归纳为四个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个,对自己要“约”,约束的约。任何人学儒家之后,他都会说我要培养德行,怎么培养?从约束自己开始。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个,对别人要“恕”,如心为恕,代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平等,互相尊重。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个,对自然界、对物质要“俭”,节俭的俭,珍惜每一样东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个,对神明要“敬”,这个“神明”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律条。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最怕什么都不尊敬,什么都不畏惧,一个“敬”字,可以让生命有安定之处,使心灵得以安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我们把握住这四个字,去念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经典,就很容易知道经典的文字在说哪一方面,为什么这样说,也能够慢慢理解文字背后的道理。“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教导我们行走社会与人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我感觉有几点很重要:</b></p><p><b style="font-size: 20px;">(1)内心的感受要真诚;</b></p><p><b style="font-size: 20px;">(2)双方的期许要沟通;</b></p><p><b style="font-size: 20px;">(3)社会的规范要遵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三点是我学儒家之后做人处事最主要的根据”(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张栻是理学宗主 百世之师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栻,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官至右文殿修撰,谥曰“宣”。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尔,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之后创建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五年,成为湖湘学派理学宗主、湖湘文化奠基人,人称百世之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圣鉴张栻“以明道修德,以传经授业”的德才并蓄之品德,乾道七年(1173)专为宋孝宗讲解《诗经》,为帝王之师。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旨封华阳伯,秩于从祀孔子庙庭,尊为圣人。宋淳熙七年(1180)庚子二月二日卒于江陵府舍,终年48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张栻是“一世理学宗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起始于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以宋儒理学学义励于湖湘,初创理学基础,但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南宋建炎年间,胡安国及其子胡宏来到潭州湘潭创立碧泉书院,并于衡山山麓开办文定书堂,吸收众多湖南弟子求学,并在南岳紫云峰下完成了“华夷之辨”的《春秋传》,这是以义理之学研究《春秋》的代表作品。其子胡宏也在衡山完成了被誉为“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的《知音》,阐明“性”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张栻曾师从胡宏于文定书堂。因学识超群,被胡宏赞为“圣门有人,吾道幸矣”。朱熹也赞为:“胡氏之说,惟敬夫独得之,其余门人皆不晓”,认为张栻独得胡宏之学,自宋以来,张栻继承和发展了胡宏的学术思想,已是定论。张栻拜师归长沙,先后主讲岳麓书院、“创建城南书院、道山书院、接管碧泉书院,于善化、宁乡、衡山等地倡导师说,将湖湘之学光大于胡氏身后”。在胡宏病逝后,张栻掌管文定书院,继承胡宏之学,成为湖湘学派的领袖人物,而且还吸收了二程、张载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思想,同时与朱熹、吕祖谦、陈傅良、陆子寿等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博采众长,其学自成一派,其时是湖湘学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全国影响巨大,连朱熹都来长沙问道于张栻。一时间,从学者达数千人,当时的长沙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理学基地。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赞称:“乾道间东莱吕白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张栻、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张栻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的地域性文化。湖湘文化与湖湘学派的关系,即“湖湘文化的中坚是湖湘学派,而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则是本书作者张栻”(《张栻集》校点前言.邓洪波)。这话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湖湘文化是以湖湘学派的学术理论为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张栻集》作者张栻是湖湘学派学术理论的集大成者。还可以细说为:周敦颐是湖湘学的初创者;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理论的先行者;张栻是湖湘学派学术理论领域的开创者,进而确立了湖湘文化奠基者的学统地位。其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张栻创立的“性本论”,是湖湘学派的主要标志。“湖湘学派认为,宇宙本体既不是‘理’,也不是‘心’和‘气’,而是‘性’。张栻说:‘天下之言理者,性也。’离‘性’则无‘理’,‘性’是世界所有事物的终极根源。张栻以性为宇宙本体,这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在古代思想中‘性’即指人性,性是人本质的抽象,虽然至宋代‘性’已扩大到物性,但‘性’主要是指人性.....张栻创立的以性为本体的湖湘哲学体系......奠定了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人生意义为核心的湖湘文化人文精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时代的精华,是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在内的理论基础。 在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哲学体系辐射和扩散下,引发了湖湘文化的母体楚文化的裂变,从而分化出赋有地域性特征的湖湘文化形态。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张栻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功不可没”(《张栻思想是湖湘传统文化的一个灿烂篇章》.陈谷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张栻以传道济民的理念作为办学宗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招贤入仕的一种制度。读书成了登科入仕的惟一途径,在这种功名利禄驱使下,科举干禄盛行神州,这虽然促进了教育繁荣与文辞书写的进步发展,但最为重要的是,忽视了学子道德培养与经世的传习,张栻极不赞成。因为科举制度下的办学,只是为取仕当官的应试教育,而张栻倡导的是,使受教育者既有明德亲民的德性,又有齐家治国的担当和才能的素质教育。他为岳麓书院撰写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明确办学的方针与指导思想:“岂特使子群居族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自达,故有赖于圣贤者出而开之。是以二帝三王之政,莫不以教学为先务”(《张栻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校点邓洪波)。阐明教学是书院的首要任务,反对只为学习言语文辞而办学的作法,反对以获取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办学宗旨,提倡书院培养研习儒家圣贤之学,而担负起传道济民使命的经世人才。千百年来,虽时过境迁,但传道济民理念弦歌不绝,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重托,成了祖国和人民的栋梁之材。近代名人中的陶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郭嵩焘...在此就读;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走出。卓绝的历史背景,无数的求知学子,相继的文化追求,成为岳麓书院文脉千古传承的佳话。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写到:“张栻一生最大贡献并不在从政,而在治学、育人,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石鼓书院为基地...倡导师说”“其事功政绩炳于史册,世有公辅之望,道德文章照于汗青,人称百世之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栻和朱熹被后世之人奉为岳麓书院百世之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朱张会讲”确立了岳麓书院的学统地位,推动了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注重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传统等方面,对于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大家都说“朱张会讲”,但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张朱会讲”,要把张栻放在朱熹的前面,因为朱熹是向张栻请教学习的。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接受了张栻诸如先察识后涵养、心为已发和性为未发的观点,显示出张栻处于执教地位之上。宋元时期,大多数儒者都将张栻排在朱熹之前,像真德秀、虞展、吴澄等人皆言“张朱之学”而不说“朱张之学”。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朱熹之学成为官学,从区域性文化象征上升为国家文化的象征,才开始称之为“朱张之学”和“朱张会讲”。但是,从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从湖湘学派奠定和湖湘文化的发展,甚至从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都应该称之为“张朱之学”和“张朱会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张栻从祀孔庙七贤祠,尊为世人景仰的圣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张栻两祀孔庙,世称百世之师。 祭祀孔子的孔庙有台湾与曲阜两处。本文介绍的为曲阜孔庙。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建造的,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居改建成庙,为后人祭祀先人孔子。孔庙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大成殿是孔庙正殿,主祀孔子,孔子是主享,是圣人,从祀同一庙堂亦尊为圣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栻两祀孔庙。第一次是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以先儒身份从祀孔庙;第二次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笔者以为这次应该是以先贤身份从祀孔庙,因为他已经是先儒了,但史料未有交代。先贤先儒的区别是:先贤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以传经授业为主。入孔庙,享祭祀,圣人也。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与尽心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张栻首祀石鼓祠,后尊石鼓七贤。 据明代万历《重修石鼓书院志》、清代《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衡州知府史中重建书舍六间以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二夫子。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何珣修复旧祠时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允礼部尚曾朝节之奏请:增祀周敦颐,后又进李宽、李士真、黄干三人,遂改号七贤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张栻是继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获“天之道”的儒家学派圣人。 南宋嘉定八年(1215),朝廷旌表张栻才德治绩,谥曰“宣”,宁宗旨曰:“公起千载绝学,负四海重名”、“圣贤不传之绪,赖公复续”、“公以尧舜君民之心,振一世沉溺,以孔孟性理之学,起一世膏肓” 、“经曰:天不爱其道。董仲舒曰:道之大原出于天,道固天之道,天不轻以授人,自周公﹑孔子以至孟子,厥后罕传,虽间有经生文士,性理是谈,体用未明,或相矛盾.....宋兴百年.....考论渊源所自,公力居多”。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国际论坛会议上,明确了张栻是宋代理学的宗主地位,确定了张栻是继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天之道’儒家学派的圣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4、张栻是孝宗皇帝之帝师。 张栻于“乾道六年庚寅(1170)五月,召为尚书吏部员外郎。闰五月十七日赴召,六月入见,连次论奏。乾道七年辛卯(1171)二月,开经筵,公讲《葛覃》篇,以《诗》入侍”,“时还朝未期岁,而召对达六七次之多。公感上非常之遇,知无不言,大抵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权幸、屏谗谄之意。至论复仇之义,则反推明所以。经筵开,以《诗》入侍,因《葛覃》之篇以进说曰:‘治常生敬畏,乱常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紝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周之先后勤俭如此,而其世犹有以休蚕织而为历阶者。兴亡之效,于此见矣。’既又推广其言,上陈祖宗自家刑国之懿,下斥当时兴利扰民之害详焉。上亦叹曰:‘此王安石所谓人言不足恤者,所以误国事也’俄而诏以知閤门事。”(《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朱熹)以张栻为师,主要学习张栻传道济民的思想。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传道济民是张栻办学的教育宗旨,又是他从政践履的功事理念,更是他人生的价值取向。所谓传道,即传承儒家道统,担当起儒学传承的责任;济民是经世致用,匡济天下之意。用现时的话说,传道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民就是爱民利民,“天地之道不息,南轩之教不朽”。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敬畏之心 万物为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之所恩,畏之所威。这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能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会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尊重一切生命;就会懂得自警与自省;就会懂得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从而社会才有:万物欣欣向荣,生命生生不息,社会和谐进步,人类文明共享的祥和气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何要以万物为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万物均秉天地日月星辰之灵气而生,能苟存于世,必有其可取之势,独到之功。如:疾风劲草、水滴石穿、波涛汹涌、云开雾散、花落花开、瓜熟蒂落、蚯蚓掘土之功、泥鳅闪滑之道......,均为凡人取长之处,约得真谛,师道贯通矣。大自然春暖夏暑秋凉冬寒轮回往复,万物依顺而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得以生繁,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均能如此,此乃顺天者存之道理,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又如:野外花卉小草,无需播种浇灌,全无自卑傲气,不因无赏而不芳,只为生存与繁衍,顺应天时地利,枯荣不止,生生不息;还有恩惠众生的大地,厚德载物,任你踩踏,毫无怨言,污垢泼洒,默默承受,好人刁徒,同样承载,贵为“大地母亲”;再有小鸟,勤劳乐观,伴随花草觅食欢歌,换来人间“鸟语花香”;老马识途,可解迷路之道,蚁穴高土过寸,其下必有水源.....,这些都为先人以万物为师,而得到的经验之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常存敬畏之心,以万物为师,顺应星辰日月,遵循天地人和,必能增添个人才智,丰富人生阅历,可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b></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bxzac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致家长: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zvhqbie?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天下之本在家 ----试说张栻家族之家风 (张勉效)</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z78flb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陈谷嘉教授与他的张栻思想文化研究情况述略</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xyart3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张浚张栻故迹考述</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6snt2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官山有座官步桥(张勉效)</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2bkrj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答杨教授</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14kgk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南宋 状元易祓与张栻考</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lvzm9h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求经师更求人师</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