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故事

康有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0年12月9日(农历10月25日)是父亲85岁生日,全家为父亲庆祝生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生于1936年农历10月25日,在奶奶(王贤仁1896—1976)40岁时喜得父亲,可以想象奶奶该如何宠爱父亲的,奶奶早年生有一儿一女,长子康芝健(生于1912年),帅气聪明,从小上学才气横溢,爷爷(康逢厚1892—1941)奶奶寄予厚望,然而,动荡年代被过路的国民党军官看上带走(1937年)再无音讯(生有一女3岁夭折,妻子守望无果后改嫁)。女儿(康秀英1917—1957)贤惠秀美,嫁于邻村(育于一女两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子走后,爷爷奶奶视父亲若掌上明珠百般呵护,然天有不测风云,在父亲六岁时,爷爷病故,奶奶辛辛苦苦抚养父亲长大,父亲聪明伶俐,上小学时成绩出类拔萃,奶奶受长子的影响,不敢让父亲再读书,回家学手艺,父亲是个孝顺的儿子,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学业,听奶奶的话回家跟师傅学石匠手艺。15岁时受奶奶之命与同岁的母亲结婚。母亲刘桂兰,1936年2月初四生于子洲县裴家湾镇刘家圪崂村,姐弟五人(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未上过学,他们生活在一个偏远贫苦的山区农村。父亲母亲结婚后与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8岁时哥哥出生,相继姐姐弟弟我们五人出生,想想那个年代一家九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力,日子的艰苦可想而知,幸好父亲学会了石匠手艺。父亲聪明手艺好、为人又实在也不贪财,方圆20多里他的手艺小有名气,谁家砌新窑洞、盖大门大都请父亲去施工,父亲还为了多增加收入学会了革石磨,那时候没有电磨,特别是远离街镇较远的山村,那时连电也没有,家家要有自己的石磨石碾,为家人磨面碾米,父亲就利用农歇时间革石磨换钱填补家用,他总是起早贪黑披星星戴月亮,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受极左思想影响每天生产队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父亲卖石磨也定为资本主义尾巴,为了生计父亲只能偷偷去革石磨,怕被人发现他只好在自家的窑洞里的地窖中点着小煤油灯革石磨,幸好我家是独院不易被外人发现。父亲革的石磨便宜且又好用后续维护又周到(冬季农歇时总是转村革磨),在母亲家乡周围无人不晓,因此石磨不愁卖。在那个年代是撑起我们家经济的最重要支柱,也使得我们家成为村里少有的几户没有断顿的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因孩子多又在月子中捞下病根,不能去生产队劳动,在家中为九人的吃穿操劳,每天撵线线、纺线线、织布、染布,为一家人的四季衣服、靴袜、被褥没明没夜的忙碌,全家人的衣服被褥等都出自母亲的那双巧手,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辛苦,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此,那时候我们姐妹六人穿的在同村的孩子中算是比较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因没能上完学终生遗憾,但他知道文化知识对人一生的重要性,他坚定生活不管怎困难一定要让孩子去读书,我们姐妹六人都上完了学,虽然哥哥姐姐未赶上77年的恢复高考,但我与弟弟未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中专大学直至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也算圆了父亲的读书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奶奶80周岁去逝,她虽老年得子但1974年抱上了重孙,四世同堂幸福安度晚年,唯一遗憾是终未得长子的音讯。在我们村80岁当时是少有的高龄,奶奶全靠父母的精心照料,父母为奶奶举行了体面的葬礼,尽管当时生产队要求新事新办,但父亲坚持按传统风俗办,风风光光的送走了奶奶,受到同村老人们的羡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1978年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转,特别是81年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好政策,人民再不用吃糠咽菜了,生活逐步过上能有粗茶淡饭裹饱肚皮了。我们兄弟姐妹们相继成家,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落实,人们的生活逐步提高,我们家不再为吃穿太劳神,逐步走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父母也渐渐变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由于常年积劳成疾,高血压、肺心病缠身,晚上不能久躺睡觉,常年休息不好,只能长期吃药缓解,尽管如此但母亲还是感到生活幸福美好。2009年我去西安办事想带从未远踏家门的父母看看大西安,但父亲咋说也不去,母亲爽快答应了,于是我开着自己的小奔奔车带着母亲去了西安,到了西安天不作美天天下雨,我只好开着车带着母亲走马观花转了转西安,母亲兴奋的东看西看,只感到西安特别大,走那都是高楼大厦。2010年母亲心肺病加重,两次住院治疗不幸去逝,母亲一辈子劳累刚刚过上好日子就去逝了真使我们做儿女心有不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去逝后父亲特别悲伤,也感到很孤单,我试着让他来县城里住,他住了几天住不惯,周围没有认识的连说话的人也没有,老家的老熟人一个也见不上,天天嚷着要回去,二姐劝他去体育场、政府广场几处老年人活动场地转转看,几天后父亲高兴的说体育场、政府广场熟人可多了,都劝他城里比老家好住多了,他们刚开始也不习惯,住一段时间就好多了,甚至反而不习惯老家住了,一段时间过去父亲终于住习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直吃着母亲做的饭生活的,从来也没自己做过饭,于是我每天课后去帮他做饭,父亲感到我工作忙让我教他做,我校一老教师也劝我说老年人一定要有事做,有事做了既好度日又可防老年痴呆。于是我教父亲咋样洗菜、切菜、炒菜、煮面。几天后父亲说学会了,他说,我做着你看着指导,慢慢的父亲尽管笨手笨脚但还是会做饭了。父亲还学会了用全自动洗衣机、智能手机等,父亲逐步学会了独立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今年85岁,他的生活过的很有规律,小病也少。他常高兴的说,我早活够本了,我如今有6个儿女,17个孙子,19个重孙,全家里里外外63口人四世同堂这辈子值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老了需要儿女的照顾,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物质上的照顾,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听听他的喜闻乐见的街头新闻,听听他快乐、听听他的烦恼、听听他过去的故事。父亲学会了智能手机后时不时的与姐姐哥哥二舅及老朋友们视屏唠嗑,也就不感到孤独,我也时不时的去父亲那坐坐,看看他吃的用的,帮他做做饭、拖拖地、擦擦桌、洗洗衣、洗洗靴、理理发、啦啦话,若几天不见我,父亲他必到我家里坐坐,讲讲几天的家常。父亲现在生活的很好这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愿老父亲天天快乐幸福百岁!</b></p> <p>父寿子福 儿孙满堂</p> <p>奶奶的像片</p> <p>父亲母亲游榆林</p> <p>父亲西安游世园会</p> <p>父亲西安参加外孙女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神木行</p> <p class="ql-block">2021年农历10月25日在鑫源酒店为老父亲过八十五周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2022年农历3月初七于榆林</p> <p class="ql-block">2022年榆林游圣都乐园</p> <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初一游榆林第一座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初四再又圣都乐园</p> <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十六游榆林凌霄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