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促成长——记洋里小学学区数学校本教研活动

--Y--

<p>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给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洋里学区于2020年12月10日开展为期一天,共两节新授课及一节讲座的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由江化孝校长总负责,教研组长李萍老师主持,学区数学课题组成员参与。</p> <p>  第一节课是由林春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林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p> <p>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林老师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p><p><br></p> <p>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p> <p>  第二节课由谢阳春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节课。谢老师将这节课分成三部分教学。首先是认识倍数和因数,能正确描述倍数和因数。其次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最后是了解倍数和因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p><p> 课前谢老师呈现了两张照片,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紧接着,谢老师呈现了一些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后出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描述因数和倍数,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p><p> </p> <p>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通过呈现学生的作品,观察对比后发现只有做到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遗漏,从而体现了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啰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在教学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时,教师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征,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呈现了完全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所在,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 <p>  江化孝校长讲座中提到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三个问题: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p><p> </p> <p>  同时他也表示:我们要从数学四基的角度分析教材,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数学知识,那只是冰山一角,备课时一定要观全貌,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背后,看到深邃的数学思想,有了数学思想,数学课才深刻厚道,有了数学思想,才能让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看问题”“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解决问题”,才能为提高学生数学做好素养积淀。</p> 评课互动 <p>  马雅琴老师先对谢阳春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这堂课的设计表示了肯定,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p><p> 周宝钗老师对林春燕老师在课堂上能够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参与课堂表示了肯定。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如果在导入环节用手指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是否会让学生学得更深刻,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p><p> 杨守强老师认为谢阳春老师能够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p><p> 江化孝校长也对老师们充分备课表示了肯定,也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他表示林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伸出手数一下手指间的空格,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p>

学生

因数

老师

数学

倍数

教学

植树

教师

课堂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