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自在的独处

知秋

<div><br></div><div>还有不到两个月,2020年就结束了。这一年,很多人都经历了比往常更多的迷茫,不停地在混乱中试图找到一些得以倚靠的安全感。而对我来说,这样的寻找多是靠阅读来完成。让自己掉进一个故事里,短暂地逃离这个疯狂又喧哗的世界,再出来时,总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br></div><div><br></div>青花深山闭户,闲来鱼化龙壶。在这喧闹的尘世,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把岁月合成一本芬芳馨香的书,把生活串成一挂梦幻摇曳的风铃,在静谧的时光里,倚窗而望;在宁静的读书中,聆听妙音,让阳光和清泉在心田缓缓流淌。<div><br>有人说,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读书,让人的灵魂优雅地行走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思绪漫过溪水的流淌、心中孕育草木的生长、 沐浴阳光安暖的时光 、散落一地温馨的希望。阅读,是莲花宝塔上的经年打坐,是传教士悲天闵怀的碟碟不休,是一场永世不得停歇的漫长修为……</div><div><br>翰墨书香,陶冶着人的的情操,净化着人的灵魂。每读一本好书,其实都为你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愉悦着文字的轻盈,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忘却了烦恼。总能让你从纷繁复杂的境界挣脱出来,还一个清静的自我,寻觅一份难得的宁静。<br></div><div><br></div> <div><br></div>闭门只为书卷香,书香多情似故人。我一直觉得,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与一本书促膝而谈”,无需仰视,也无需俯视,以平视的角度,平实的方式,对待一本书,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书后的醒悟: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div><br>所谓书卷香,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书香气自然来拮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的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化平和。阅读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香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div><div><br>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是一种享受。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有诗云:“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我明白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境界,是强求不来的幸福。</div><div><br>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源于腹内诗书,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自然流露,是内心学养情怀外在的彰显,更是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沐浴在书的世界里,在精神的巢穴里尽享受阅读的乐趣,让生活更加充实,让心灵更加自由。<br><br>爱读书的人都是心灵的贵族,书里的知识洗去了骨子里的庸俗,变得气质高雅。一个淡妆或素颜的人,气质里散发的强大磁场,会久久地吸引人。只有灵魂的吸引,才最具永恒的魅力。<br></div><div><br></div> <div><br></div>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无所不谈,谈人生,谈生死,谈读书,谈旅行,谈吃饭,谈喝酒,还谈人……他告诉我们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div><br>他谈读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div><div><br>先生融贯中西,脚踏东西文化,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糅合到东西方文化中去,独具见解,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div><div><br>孔子没有读过《史记》没有读过《红楼梦》更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照样产出伟大的思想,那么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从哪来的呢?当一个人懂得所有的思想来自于自己对日常的观察与思考,来自于大脑和内心这个本质,也就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必须读的。<br><br>关于孔子读不读书,见《论语 • 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另,孔子为读《易》,甚至韦编三绝。子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与易则彬彬矣。<br></div><div><br></div> <p><br></p><p>我喜欢读书,初中前,“三花”、“家春秋”、矛盾全集、鲁迅全集、《三国演义》、《水浒传》、《 牡丹亭》、《西箱记 》“李渔曲话”、《红楼梦》等大部分的欧美古典、当代文学,高中后,中外哲学、美学、文学、绘画、收藏。</p><p><br></p><p>工作后,会读些应景实用的文字,比如,心理学、管理学、销售学、会计、审计、统计学等。人嘛,年轻时,多为创业、奋斗实用型阶段,中年社会地位、经济、生活稳定后,便趋于享受、品味,聚集喜欢的人,做年轻时喜欢、苦于无遐、无财、无物,而中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轻松运行,愉悦实现。</p><p><br></p><p>年轻朝九晚五、加班加点,创业奋斗,注重干升职加薪,积累经验,积累财富;中年悠哉悠然,注重情趣,注重品味,注重独处……时间多了,闲情逸致随之而生。</p><p><br></p><p>年轻与中年的区别,也许就在干此吧。尤其,投资人之于经济学,如战场之于天气,需要判断是否顺风顺水,需要秉持实用主义判断,经济学说到底是研究人类动机,一个现象,一条政策,如何能够很好展示,并通过科学合理营运,来实现成就一个未来趋势。</p><p><br></p><p>明洪应明说: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这句话,太妙!与禅宗的空手把锄头,异曲同工也。人不能拘泥于古,也不能仅限于今,古今皆要学,学了还要懂得放手,如此才能博古通今,游刃有余。读书,要进得来,还要出得去,才能了无挂碍,获得精神真正的自由。</p><p><br></p> <div><br></div>你看这高耸入云的大山,站在山顶一看,这世间一切都渺小至斯,不会令你心胸瞬时博大起来吗?不会令你觉得小儿女情伤不过是天边的浮云,一挥手便可抹去吗?你看这飞流直下的瀑布,奔腾入河川,不舍昼夜,且从不回头,你看了这个瀑布,不会觉得人生亦是如此,不能回头,总是要向前看的吗?你看这蝼蚁一般的凡人,能在世上走的不过数十载春秋,且还受司命排的种种命格所困,种田的大多一生穷苦,养在深闺的好儿女大多嫁个王八丈夫,可他们仍欢欢喜喜的过着,你可看了这些凡人,不会觉得自个儿比他们好上太多了吗?<div><br>年龄越大,越来越意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独处。我想自己待一会儿。</div><div><br>这个念头出现最频繁的时候,大概是身处人群当中,不管你如何选择措辞,却依然感觉不到自己被理解。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你的表达或许不够精准,二是你的倾诉对象或许有偏差,更重要的,是因为被理解本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div><div><br>如果不能被理解,那就自己待着好了,起码,自己理解自己。独处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读书,是最自在的。好书能让你感觉到自己被安慰、被理解、被支持、被懂得、被鼓励……社交生活里很难获得的体验,都可以在一本好书里实现。</div><div><br>在电视剧《知否》里面,盛明兰说了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话:“依我看,读书无用这话,就是骗人的。”董卿也说过:“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说到底,还是要多读点书啊。</div><div><br>我精选出我读过的其中的几本分享给大家,希望你在和它们约会的过程中,发现那个想和自己对话的你。<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世界的苦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抛开内容,《世界的苦难》这本书的重量足以让人体会到这世界的苦难之深重,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共情。我最初需要读它是因为读研时社会学课的要求,研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所以当书买过来,我掂量了一下,就感到心情无比沉重。<br><br>但严肃来讲,这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细致的访谈录,访谈的主人公是移民、失业的工人、无家可归者、街头混混、中学生、社会工作者等再普通不过的人。布尔迪厄通过每一个人的故事搭建起整个世界的全貌,所谓苦难不是叙事里常见的血淋淋的痛苦,而是看似轻飘飘落在每个人肩膀上却最终难以承受的辛苦。<br><br>这和我粗浅的生活经验是吻合的。当时我正面对着对于未来的强烈焦虑,不断地反思过去的经历,愈发感觉自己是处在一种缓慢的失望里,关于未来的可能性是被不断抹去的。这种失望常被他人认为是不该发生的,因为生活里其实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挫折。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却找到了共感,书里每个人的路都是一条一条消失的。<br><br>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一位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在国家科研中心工作的物理学者。他最初由于社会的期待选择了公立机构就职,却在后来的日子里体会到了这一选择的苦楚:他发现真正衡量社会地位的是金钱,文凭的作用也应当是换取金钱。这样的落差感在布尔迪厄的分析中,其实来自于构筑社会地位体系的错位和矛盾。换句话说,错不在人的选择,而是人无从选择。<br><br>任何一个正在受苦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安慰。无论你怀揣什么样的隐情,都有希望在书中被给予理解。因为它的写作目的就在于,“使受苦的人看到把痛苦归咎于社会,从而免于自责的可能性;使公众了解从群体方面被掩盖的一切形式的不幸的社会根源,即使这些不幸是最私密和隐而不宣的”。<br><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着为了讲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早在青年时代,马尔克斯便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视死如归地发下誓言:要么写作,要么死去。《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晚年撰写的自传作品,着重回忆青年时代的美好过往、苦涩心酸以及不断学习写作的过程。可以说,他早年作品的写作细节都悉数藏在这本书中,比如首部重要作品《枯枝败叶》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何处,他受哪些作品影响更多,还有《百年孤独》中魔幻式的家庭史又是怎样写出来的。<div><br>作家,即出色的说谎者。马尔克斯从小满口谎言,大人们苦恼不已。有一天大夫辩护:“孩子的谎言,是天才的标志。”直到晚年,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当时根本不是小孩子淘气,他爱讲故事,而让现实生动逼真是最基本的叙事技巧——这个最基本的叙事技巧,让读者深信《百年孤独》中的绝世美女和床单一起飞上了天!<br></div><div><br></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弗洛姆作品套装</b></div><br>有段时间生活像陷入了泥沼里,失去了方向感。日子一天天来临,我似乎只能对那些外界指定的任务与deadline保有热情,但对于那些需要自我驱动与创造的部分,却时常处于停滞与怀疑状态中。我迫切希望找到一种笃定的,可以称之为意义感的东西。<br><br>偶然读到弗洛姆时,最击中我的是他在《爱的艺术》里的一句话:「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我当时意识到,很多时候焦虑的根源或许是害怕与他人不一样,害怕失去来自外界的确认——人总希望与他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以完成对自身的确认。<br><br>这种同一性很多时候是靠形成某种关系达成的,这也是弗洛姆列举的人们尝试减缓孤独的多种方式:比如一段长久关系,一次短暂的纵欲狂欢,甚至流水线式的工作都可以算是方式的一种——在同一化的劳作里,获得与他人趋同的安全感。<br><br>可致命的是,这些依托关系并不总是恒久和稳定的。你可能经历失恋、失业、纵欲后的清醒——如果一个人的主体总需要通过某种依附才能完整,那么他随时有可能陷入无所依从的恐惧与虚无之中。<br><br>《爱的艺术》这本薄薄的小书里,「爱」并非是狭义的爱情。它是种更广阔的概念。是当一个人独立完整之后,对自己的爱,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他人与世界的关照。弗洛姆在书中提供了一些抵达自我关照的路径。这些路径与他一系列著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一样,都在试图解答现代化进程中人之为人的一个共同命题:如何对抗异化,如何在社会化中最大限度地保全自我。<br><br>如果说一本书能给人带来点什么的话,我的改变可能是,比以前更能与自己相处了。如果一个人最终必将长成一棵树,我希望它的形态是从容和坚定。<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色巨塔</b></div><br>很想说说山崎丰子。这位记者出身的日本女性作家。<br><br>《白色巨塔》是她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同名电视剧完全是日剧史的经典之经典。她还有很多作品都被影视化,《华丽一族》《不毛地带》《不沉的太阳》,小说《女系家族》被制作成八个版本的电视剧。我觉得,山崎小说好看点在于,故事厚重,细节丰富,人物饱满真实。她的作品是纪录片风格的小说,文字间流淌的不是日式小说的浪漫、哀伤,更多的是沉痛的、直接的、刚硬的、深刻的表达。<br><br>她的经历挺好玩的。家族经营一家百年老字号的昆布店,她没去帮忙,毕业后进入《每日新闻》大阪分社,成为一名最普通的记者,她对社会和人性的敏锐触角多半来源于此。33岁那年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这本处女作花费了七年。第二年,她拿下了直木奖。可见喜欢写作,多久开始都不晚。<br><br>如果你是一个记者,或者喜欢看纪实文学类小说,看山崎丰子的小说一定极为畅快。这位关西女子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采访,到处采访,随时随地都在采访,每一个经过她的故事,都需要有对现实背景的严密调查。前段时间老看到有人说为什么我们写不好一个行业剧,看了山崎丰子的小说,就能知道一个好的行业题材作品如何诞生,背后是如山如海的研究。写《白色巨塔》时,为了一场手术,她把所有的专业书籍都看了,还要记下手术步骤、周边脏器等等。没有采访,她永远不会开始一个故事。<br><br>也因为这样,她的小说与时代紧紧连结,每个人都会在书中人物里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如果要推荐书的话,《白色巨塔》可以成为你通往山崎世界的第一道门,会发现原来人性、欲望与权力还可以这么写,当然可以搭配日剧观看。可惜她的《大地之子》《不沉的太阳》没有引进,不过还有《女人的勋章》《女系家族》这些有关女性命运与地位的故事值得一看。<div><br><div><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雨天一个人在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女性的命运是江国香织最为关注的主题,婚外之情、同性之爱、不伦之恋是其笔下经常出现的情节。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大量着墨于对女性情感、婚姻、家庭、事业等多方面的探讨。“恋爱如同立于荒野之中”,江国香织曾如是写到,因此她笔下的爱恋大多是自由放纵又肆意炙热。可她只是一个敏感的社会观察者,客观冷静地梳理文字、编织剧情;而她独到又深刻的视角却犹如一把锋利精准的手术刀,透过种种情感关系的表象,剖开的都是最困扰现代女性的现实问题。<div><br>江国香织塑造的女性角色,或怯懦、或勇敢、或独立、或柔弱,有些自相矛盾,有些小心翼翼,但无一例外的是,她们的内里深处都是孤独的。江国香织以细腻清淡的文笔展现了不同女性的不同生活,展示了一种名曰孤独的情绪,却从不告诉你这孤独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br></div><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怎样观察一棵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本来想给大家推荐《生活与命运》的,但考虑到今年大家过得都很辛苦,估计每个人的苦啊仇啊都不在少数,所以决定暂时避开历史的陷阱和人类的悲欢(当然《生活与命运》是本任何时候都值得阅读的好书),给大家推荐一本清新与美貌兼具,大约能带来若干开心和新知的书,名字是《怎样观察一棵树》。</p><p><br></p><p>作者Nancy Ross Hugo是美国一位园艺专栏作家,大半生都与植物相伴。在Nancy的笔下,一棵树的美,并不单单以四季轮转为刻度,也不只是形态和颜色的变迁,而值得我们用更细致的目光,去捕捉和感受大自然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丽和秘密。从芽苞到花球,从树皮到树干,每一株树木都有各自的美妙,秋天一片被毛虫啃噬过的悬铃木叶片很像被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过的金饰,春天大叶水青冈叶片打开的过程「缓慢而优雅,有种芭蕾舞的感觉」。我很喜欢豆瓣网友对这本书的评价,「成功解释了面对一棵树会不由自主的心悸的缘由」。</p><p><br></p><p>书中有段记述,说是树木在地球上出现后,已经发展了3.97亿年,而人类只有300万年。相比之下,人类引以为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所谓文明和智慧,寿命也就更加短暂。想到这里,在12月的瑟瑟西风中仰头观察晚秋中的一棵树,竟觉得浪漫得不可思议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