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温麻望邑,美秀无匹”“魁龙坊,翔鸿鳌”。连江县城西面的魁龙坊,赓续温麻文脉,荟萃地域文化,文人辈出,群星闪耀,是了解多彩连江历史,特别是明清历史的“活化石”。徜徉其间,可邂逅许多文化名人,感受这片历史星空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魁龙坊建于宋代,坐落于天王前街与化龙街相交处,跨两街十巷。街区坊巷纵横交错,清幽整洁,分布着数十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连栋簇拥,飞檐翘顶,青砖粉墙,马头墙此起彼伏,其中不乏高墙大院的官邸豪宅。置身其间,恍如穿越历史,走进明清时代。</p> <p class="ql-block">魁龙坊内,魁龙桥最为著名。这座蕴含“龙门夺魁”之意的小桥,始建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几经毁修,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颇为壮观的亭桥,上为凉亭,清风习习,下为小溪,流水潺潺。此桥虽短,连江城里却无人不知。何故?原来桥建后,所有的连江举子进京应试,知县皆在这“龙脉要穴之地”为他们送行。说来也怪,不知是“龙脉”契合,还是感于官府“盛情”,路过此桥进京赶考者,金榜题名的学子日益增多。从桥边石刻的“魁龙榜”上开列的进士名单可知,连江县自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桥第二年)起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00多年间,中进士人数达367名。其中宋咸淳元年一科,就有22名连江学子金榜题名。虽然总体上榜数不及莆仙等文献名邦,但在当年只有5万人(南宋)的县份来说,这个数量也算不容易,连江文风鼎盛可见一斑。上榜者越多,魁龙桥名气自然也就越大,成了学子心目中“鲤跃龙渊”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魁龙桥走过的进士不乏名人。明宣德八年(1433年)一科,连江学子赵恢为一甲第二名,榜眼。他任翰林院编修后提为侍读,为经筵讲官,给皇帝讲解经传史鉴。此后300多年,连江人胡绍峄,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进宫殿试,获甲榜第三名,成了探花郎,时年61岁。年过花甲的白头翁居然高中,一时传为佳话。皇帝见其年迈,不堪担任繁重工作,便起用其为教授,委任泉州府学。这位老眼昏花的探花,倒也兢兢业业,专心传经授学,培养人才,居然活到了90岁。榜眼有了,探花有了,只差一个状元。不过,在魁龙桥修建前100多年的宋淳熙元年(1134年),连江就出了个“两优释褐”状元郑鉴。这样算起来,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连江全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魁龙坊,迎面而来的是游琏先生。这位500年前的明代八闽贤士,如今人们在巷口为其立起高大塑像,展示其翩翩风姿。游琏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曾任山东登州知府、海南兵备副使、江西省布政司参政等职,为官清廉,民怀其德。在登州为官时,他曾重修蓬莱阁,御史赞他可与宋代登州太守苏轼媲美;在海南任职时,因剿匪有功,百姓竖“平黎之碑”,并建生祠以记其功。游琏对抗倭名将戚继光还有举荐之恩。据传,游琏在江西布政司任上,为培育人才,曾提拔山东举子戚继光。戚来福建剿倭前,其母特地交代说:“此行须拜访游公,他是你获取功名的恩人。”游琏病故后,戚继光还前往小湾山游琏墓前祭拜,并重修游琏墓陵,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魁龙坊如今尚存明清和民国古民居23处,风格独特,古香古色。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三座十厅”的游家宅。位于魁龙桥边的这三座游氏古厝,始建于明代中期,沿街而立,齐头并列,相拥成簇。第一座为游家支房祖厝,第二座为“德光堂”支祠,第三座为游家族人私宅。古宅为穿斗式拱横梁构架,梁架上镂空透雕典雅精致,松、菊、梅、竹及蝙蝠造型生动,雕刻精巧细腻。古宅内有老屋数百间,还配有花园假山。游琏致仕后便退养于此。因古宅三座相连,每座各三进,故有“三座毗连九进十落厝”之称,古厝正门刻游氏祖传楹联:“柳色明青琐,花香入紫薇”,横批为“薇省传香”。借“青琐”“紫薇”唐玄宗时官职代称,期望游氏官宦之家的家风家德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从魁龙桥向东沿街走到尽头,有一面宽厚的石墙,宋郑思肖先生的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赫然在上。郑老先生长年奔波在外,与家乡少有联系,但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杰出的诗画才华,早为家乡人民所仰慕,亦为国人所钦敬。令乡亲引以为豪!如今虽然先生离世已700多年,但乡亲们从没忘记这位“民族意识浓烈的人”。先生的诗句,将激励着魁龙坊街区乃至连江人民,赓续文脉,忠贞爱国,一心一意,追逐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本文文字部分转自连江微新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