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带着对古诗词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南下兰陵的旅途,参加11月23——25日在兰陵县举行的临沂市初中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通过三天的学习,真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p> <p> 要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特点: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他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p><p> 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套路可循的,如何选题,如何导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从而达成目标,如何结尾,并和开始首尾呼应,对于这些东西,各位同仁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我仅从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发表一下自己的建议。</p><p> </p><p> </p> <p> 关于导入的设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悄悄的隐藏着独具魅力的琴弦,轻轻的拨动它,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音色。要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理健康课诠释的曲调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理教师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和专业素养,不断探索新课的导入艺术,从而让散发出的生命之光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绚烂的火花。</p><p> 心理健康课的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序曲,倘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就会立刻让入场的“听众”沉浸在充满魔力的艺术殿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心理教师就要在导入时抓住三个基本要素:</p><p>一:导入不能“跑调”——要切题</p><p>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教师的设计导入只考虑到吸引学生的因素。只想要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导入的技术和技巧就成为“画蛇添足”,使新课导入流于形式。</p><p>二:导入要“触动心弦”——换起师生情感的共鸣</p><p> 作为心理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开启学生的心扉,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的情愫,愿意“听其言”进而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找到心灵成长的支点。</p><p>三:导入要“先声夺人”——为讲授做好情感和知识的铺垫</p><p>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就是为了“抛砖引玉”,为新课的讲授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情感铺垫,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之始就得到交融,让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兴趣盎然,乐于接受。</p><p> 心理健康课主要有三种有效的导入方式:校园心理剧导入、头脑风暴法导入和团体心理游戏导入。</p><p> 本次市级讲课比赛中,共有14节课,大部分教师都是用的心理剧和团体心理游戏导入,例如兰陵三中的徐海燕老师的《打开智慧的天窗——注意力训练营》这堂课用的就是心理剧的形式,还有费县睿文学校的王文静老师的《做情绪的主人》、沂水县实验中学的刘建欣老师的《合作创造奇迹》、平邑赛博中学的张燕老师的《有话好好说》、临沂第三十二中学的解雪老师的《梦想成就人生》都是用的团体心理小游戏导入。</p> <p> 关于心理课的结尾有很多的设计方法,我自己总结了五种方法。</p><p> 一、美文结尾法:在心理课结束时,用一篇文笔简练、意义深远的美文与大家共享,可以起到余音绕梁的作用。例如郯城县育才中学杨举瑞老师的《奏响生命乐章》的结尾就用的美文“感悟生命的感言”结尾。</p><p> 二、诗歌结尾法:和一般学科不一样心理课的重点不是掌握某种知识,而是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是心理课的一项重要任务。</p><p> 三、哲学升华法:在心理课中,调节心理健康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调节认知、情感、行为。在心理课即将结束之际,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升他们的境界,使他们获得某种哲学上的升华,可以说是调节认知的办法之一。例如张丹丹老师的《我和我的同伴》结尾就是如此。</p><p> 四、歌曲结尾法:好的歌曲,不仅给人以高尚的艺术享受,还以其优美的旋律、意境深远的歌词,或修复人心,或振奋精神,或引导宣泄,或收尾呼应,引起共鸣,例如费县睿文学校王文静老师的《做情绪的主人》结尾就是如此。</p><p> 五、作业督促法结尾:行为主义心理辅导理论认为,不仅心理影响行为,反过来,通过行为改变,也能够影响心理。在心理课结束时,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巩固这堂课的成果实现辅导对象在行为方面的持续改变,这即是将心理辅导课的收获用于生活、达成长期效果的必由之路,也是用行为影响心理必然要求。例如莒南六中范伟立老师的《擦亮心情》就是如此结尾。</p><p> </p> <p>无论比赛的结果如何,参赛的老师们真是付出了很多,很用心的去备课,怎么导入主题,怎么设计授课环节,怎么设计活动,通过让学生去体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怎么设计小游戏暖场和学生拉近距离,怎么灵活机动的去结尾,形成首尾呼应,直扣主题,并通过一次次的磨课,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并且以这样的形式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