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临江】自驾最美边境线之二:走进临江,闻听小城故事

刀锋

下午三点多,我们到达了临江市。<div>  第一次听说临江,还是在中学时历史课上老师讲的“四保临江”战疫。关注临江是因为近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自驾后,跟我说起临江。临江是沿鸭绿江自驾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小城不大,经济不算发达,干净整洁。临江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并且很重要,这里曾发生过“四保临江”战疫和“溥仪宣召退位”事件,这使得临江不仅有风景,还有故事。</div> <div><br></div><div> 我们每到一座城市,必到它的火车站看看,因为很多城市的火车站都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史。火车站大而气派的城市,必定是经济发达,人流密集;火车站小并且冷清的城市,经济一定不景气。建于伪满时期的临江火车站属于后者。<br></div> <div><br></div><div> 安排好住处后,我向当地人打听有什么景点,他们给我推荐了“江心岛公园”。江心岛是鸭绿江上的一座小岛,被临江市开发成一座公园。一进公园,就看见一尊硕大的陈云雕像。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云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疫,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企图独霸东北的梦想。“江心岛公园”在建设中,把革命人物与风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市民在健身休闲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br></div> <div><br></div><div> 公园内有块巨石,上面写着“鸭绿江”三个大字,很多游客在此合影。江边还修建了几座亭子,供游人休憩。<br></div> <div><br></div><div> 公园内还有体育场馆,有很多当地人在里面锻炼身体。<br></div> <div><br></div><div>公园内的红叶吸引了很多人来拍照。<br></div> <div><br></div><div> 走出公园,夜幕已经降临,临江市展示出它的另一种魅力。<br></div> <div><br></div><div> 晚餐吃了当地的特色菜肴,这道菜好像叫“红烧黄冈子”。菜码挺大,一盘菜两碗米饭把两个人吃的饱饱的。<br></div> <div><br></div><div> 第二天早起,我独自一人去早市逛逛。天空又稀稀落落掉着雨点。路过一座桥,远光穿过宽敞的河道,清楚的看到耸立在城市边缘的猫耳朵山。猫耳朵山高大雄伟,因其两峰对峙形如猫耳得名。而临江原名也叫“猫耳山”,就是因坐落在此山下得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此设县,因靠近鸭绿江改猫耳山为临江。<br></div> <div><br></div><div> 临江的早市占了长长的一条街,卖什么的都有,尤以蘑菇、圆枣子等当地的山货为多。<br></div> <div><br></div><div> 从早市的另一头转出来,来到了鸭绿江边,江边的人行步道干净整洁大气,看着很舒服。<br></div> <div><br></div><div> “陈云旧居”和“四保临江指挥部旧址”就在鸭绿江边上,早上没开门,我在外面绕着它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按计划我吃完早饭要去临江口岸和大栗子,没有时间再来参观了。<br></div> <div><br></div><div> 去大栗子镇路过临江口岸,口岸有一座大铁桥横亘在鸭绿江上,连接起中国与朝鲜。<br></div> <div><br></div><div> 大桥始建于1935年,全长496米,宽6米。大桥经历过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连接中朝两国的友谊,是一座积淀历史的丰碑。<br></div> <div><br></div><div> 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座桥上跨过鸭绿江,与美帝国主义交战。1950年8月,美军出动数十架飞机入侵临江上空,对鸭绿江大桥和附近的火车站进行狂轰滥炸。大桥靠朝鲜一侧被炸毀,如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桥梁铁架上的弹痕和弹孔。1955年5月,中朝双方修缮大桥,恢复通行。<br></div> <div><br></div><div> 来到桥上,人们凭吊英灵,缅怀先烈,企盼世界永远和平,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志愿军铁流滚滚,雄师劲旅的雄姿和风采。<br></div> <div><br></div><div>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繁荣发展,鸭绿江大桥又担负起两岸贸易往来的重任。<br></div> <div><br></div><div> 离开临江口岸,行车不多久就到了大栗子。大栗子是临江市的一个镇,山美水秀,景色怡人。很多人不知道,末代皇帝溥仪就是在这里宣召退位的。<br></div> <div><br></div><div>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妄想通过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让中国人在他们的手下苟且偷生。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支持下,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来到东北,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日本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在日本人的胁迫下,11日夜,溥仪乘火车逃往通化,8月13日到达大栗子。<br></div> <div><br></div><div>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的授意下,8月17日,逃亡在此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并在矿山食堂举行了退位仪式,结束了他伪满傀儡“皇帝”生涯。据时任伪满洲国外交部美欧司司长的郑广渊回忆说:“那天各部大臣都参加了,个个面如土色,谁也无心谈论什么,站着的,蹲着的,屋里乱糟糟的,空气十分紧张。溥仪仅用两分钟就宣读完了日本人早已拟就的“退位诏书”。诏书的内容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说自愿退位,最后有“仰赖天照大神之保佑”一词……<br></div> <div><br></div><div>溥仪的大臣在大栗子的办公室。<br></div> <div><br></div><div> 参观完溥仪宣召退位旧址,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按计划离开临江去集安。去集安有两条路,一条是沿鸭绿江的公路,但是这条公路修了好几年,还没完工,虽可通行,但路况极差,危险较多,因此我们放弃了,决定绕道白山、通化直奔集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