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对厦门的向往是从一首歌开始的。</p><p>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p><p> 宛转悠扬的歌声,如竹如丝,情真意切,只要听过一遍,就难以忘怀,再听一两遍,便会哼唱。</p><p> 这就是1981年由钟立民、张藜、红曙三人登上日光岩,共同写下的《鼓浪屿之波》,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春晚上演唱,一夜爆红,传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p><p> 那是三十六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正是青年时期,正值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因为这首歌,我第一次听到了“鼓浪屿”这名。也许从小生长在见不到海的云南,对海有一种特别美好的向往,从而想象那个岛,那个在遥远的东南方,在蓝色的大海上,有一个神秘而又浪漫的、风情万种的小岛鼓浪屿,正含情脉脉地唱着《鼓浪屿之波》,如痴如醉,令人无限神往。这样的印象已深刻在脑海中,直至今日。</p><p><br></p> <p> 曾几次准备到厦门一睹鼓浪屿风情,但都未曾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p><p> 我和老公二人报了一个四晚五天的零购物旅游团队,团费1500元,包括了所有行程交通费,景点第一道门票,以及岛内市中心酒店四晚住宿(含早餐),酒店交通出行特别方便,不远处就有小吃一条街。到了厦门才知道,我们这个团只有我和老公、北京夫妇二人、长沙一男士,共五人,导游是二十多岁的姑娘。行程安排得不很紧张,留有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先后游览了鼓浪屿、高北土楼、集美学村、环岛路、曾厝垵、南普陀寺、厦门大学外观(疫情不进)、胡里山炮台、演武大桥、中山路、鹭江夜游、轮渡出海游等。加上吃的和自费项目,一人共花了1900元左右,很便宜。</p> <p> 我们13:10分登上开往鼓浪屿的轮船,大约20分钟到达鼓浪屿三丘田码头。因为要赶在天黑前尽可能多看一些地方,自踏上岛开始,就没有停止脚步,不停地在岛上行走了4.5小时(岛上无机动车,电瓶车又不自由,选择步行)。</p><p> 岛上的路都用石板铺成,大道宽长,或平坦或起伏,小巷崎岖,曲径通幽,路两旁绿树成荫,各种风格的建筑停泊在绿叶红花中。</p><p> 当你为一座花园别墅的漂亮赞叹不已时,只需再走一小段坡路,另一座中西结合的奢华公馆就会映入眼帘,又一次为之倾倒,再拐一个小弯,又有另一座造型和风格完全不同的离宫别馆呈现在你眼前,再一次驻足,为之折服。处处是景,只怨眼睛太小,装不下这多,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之中。</p><p> 这样错落有致,造型迥异的建筑星罗棋布,其规模宏大,做工考究,精美绝伦,简直难以想象,在如此狭小的岛上,竟然会有这多风格各异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p><p> 这是一百多年前中西文化碰撞的缘故,形成了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而也让鼓浪屿享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有如将世界上遥远地方各种风格情调进行完美组合,汇集在小岛上,这就是鼓浪屿的诗和远方。</p> <p>海天堂构</p><p> 最时尚精致的老别墅,始建于1921年,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原主人是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他的同乡黄念忆,后捐给国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p><p> “是宫非宫胜似官,亦殿非殿赛过殿。</p><p> 不中不洋不寻常,中西结合更耐看。”</p> <p>毓园</p><p> 纪念林巧稚大夫而建的花园式小园林。</p><p> 林大夫是万婴之母,医学家,是我国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一生亲自接生五万多个婴儿,治疗无数妇科病人,而自己却孑然一身。</p> <p> 鼓浪屿被誉为“医生之岛”,岛上三大医生世家分别是陈氏家族、黄氏家族、廖氏家族。钟南山院士的母亲廖月琴出自廖家,大姨妈廖素琴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大姨父是著名的肺科专家,他们的儿子是骨科专家(院士),舅舅也是医学博士。</p> <p>日光岩</p><p> 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观得此地胜景赛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为“日光岩”。</p><p> 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都偏南,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鼓浪屿最高峰。</p><p> 龙头山与厦门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龙虎守江”。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演练,有诗赞</p><p> “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p><p> 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p> <p>皓月园</p><p> 位于鼓浪屿东部,是以海滨、岩石、绿树、亭阁展开的庭院。园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耗铜80吨、高13.7米的郑成功巨幅铜像。</p> <p> 郑成功是福建泉州人,明未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郑成功率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一直打到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固守厦门、金门。那时台湾被荷兰殖民,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向台湾进军,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同时在陆地击败荷陆军,并向荷递送劝降信,但荷军不从,负隅顽抗,郑成功发起了总功,将荷军围困七个月之久,逼迫荷军扯起白旗,宣告投降。</p><p> 沦陷了三十多年的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只叹英雄英年早逝,1662年于台湾病逝,年仅39岁。</p><p> 厦门人民十分崇敬民族英雄郑成功,将郑成功视为厦门的保护神。</p><p> “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p><p> 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p> <p>菽庄花园</p><p> 建于1913年,主人是台湾富商林氏二房林永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1955年献给国家作为公园。</p><p> 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有四十四桥和十二洞天景点,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p><p> </p> <p>八卦楼</p><p> 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标志性建筑,称为“小白宫”。建于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通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p><p> 主人是台湾富商林氏三房林鹤寿,而建此楼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足足建了13年,主人变卖家产,耗尽钱财后,没见到八卦楼完工,更没在此楼内住上一晚就与世长辞,只有这楼永远站在岛上,守住主人的灵魂:定要在我们自己的岛上建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让那些外国人都望尘莫及。</p> <p>钢琴博物馆</p><p> 国内唯一的、国际一流的钢琴博物馆,2001年落成,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分上下两层、两座馆楼。馆内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铜琴等。</p><p> 胡友义生于1936年,青年时就读于比利时音乐学院,一生从事音乐事业,现定居澳大利亚。</p> <p>风琴博物馆</p><p> 位于八卦园。馆藏精品是巨型管风琴“凯思文特”,馆内收藏大量古老的风琴,有管风琴,手提风琴,自动风琴以及带镜子、带烛台等古香古色、历史悠久的风琴。</p><p> 这台“凯思文特”,原是由澳洲一位著名收藏家收藏,后因特殊原因流入拍卖市场,胡友义先生收购后,拒绝多方买家的重金购买,而将风琴献给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p> <p> 鼓浪屿的海滩上有一块二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时发出略略之声,酷似鼓声,人称“鼓浪石”,岛也因此得名“鼓浪屿”。</p> <p> 也许是鼓浪石的声音似跌宕起伏的旋律,时而轻柔妙曼,时而高亢激昂;时而细如竹丝,时而雄浑如钟,有如鸣奏一部大型交响乐的各个乐章,从而让这里的人们从娘胎里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岛上共有100多个音乐世家,成就了那么多个杰出的音乐家、艺术家,例如周淑安、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林俊卿等。鼓浪屿也被誉为“艺术之岛”、“音乐之岛”、“琴岛”。</p> <p> 记得前些年老公到厦门出差,一天,我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刚打开来听,一阵悦耳的钢琴曲《鼓浪屿之波》传到耳朵里,我迸住呼吸,一直听到最后一个音符,都忘了吭声,只听他说他们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大厅看钢琴弹奏呢。当时,我的思绪一直沉静在一幅画中:蓝天、白云、大海、浪花、礁石、沙滩、别墅、钢琴……</p> <p> 走了4.5小时,天也快黑了,我们急忙顺着海边大道往码头赶。一棵棵巨大无比的榕树、相思树在这片温润的土壤中无拘无束地长粗长壮,似乎是为了回报给予它提供优良环境的人们,它们伸出千万只长长弯弯的手臂,搭建出一个又一个穹顶,为人们遮风避雨乘凉。</p><p> 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鼓浪屿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如果我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p><p> 这难道只是爱情观吗?不!不仅仅只是!木棉可以是一个普通的人,橡树就是崇高的理想、心爱的祖国;木棉也可以是这座小岛,而橡树就是它对岸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p><p> </p> <p> 走马观花了鼓浪屿,有人说它已商业化了,找不到感觉了。而我却不然,不管商业化不商业化,不管它变成哪样,都改变不了我对它的喜爱。今后若有机会,定会再来。到岛上住两晚玩三天,慢慢寻找英才们的脚印,随着窗口飘出的琴音静静聆听鼓浪“语”,细细品味“一个人的鼓浪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