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五育多元课程 跨学科融合教育——“国家公祭日”场馆课程实践汇报

麓枫少年邮局

课程研究缘起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每年的12月13日都进行相关的公祭活动,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李自健美术馆是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油画《南京大屠杀》是镇馆之宝,是撼人心灵的史实巨作。该画在30多个国家与地区展出,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3.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近年来实施创新校本课程建设,多次以场馆为主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育人经验。以场馆为依托“邮票上的湖南”研学课程是湖湘集邮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普遍好评。</span></p> 课程研究理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跨学科五育融合</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 “提升智育水平” “强化体育锻炼” “增强美育熏陶” “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则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来“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span></p><p><br></p> 课程实施过程 请点击链接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avgvlz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国殇勿忘 吾辈自强,——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国家公祭日活动</a></p> 国家公祭日场馆课程五育融合解析 德育融合:思政与品德培育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副校长戴迪祥说:“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沉重。我们应该要想到,祖国,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这,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痛苦记忆!”通过公祭活动,献花、默哀、宣讲,凝聚人心,加强国族认同,树立家国情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道德品质教育:耻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随着社会发展 小学生道德失范状况日益严重,加强耻感教育,培养正确的耻感意识,是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正如戴迪祥副校长说:“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勿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都会拉响警报,以此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沉思,哀悼。警报提醒每一位中国人,绝不能忘记国家和南京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耻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同时同学们在展厅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通过参观画作,了解历史,明是非,辨丑恶,塑造自觉自律,形成良好道德。</span></p> 智育融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语文素养:表达与写作</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写作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抒发感情需要写作,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写作,记叙事件需要写作……,总之,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写作。在此次活动中,主持人周运和王夕月撰写开场稿和主持词、朱钰琪撰写解说稿都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表达能力是在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语用能力;也是一种智能的言语外化;又是文化知识与社会阅历的综合反映。整个公祭活动基本是语言的艺术,师生都在这场活动中用自己语言传达正义的声音。学生前期要反复查阅,教师也要熟记每个数据,准确地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数学素养:数字诉说历史</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数字统计:通过数字控诉南京大屠杀日军犯下的滔天罪恶。300,000,这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人数统计,但并不确切。国防科技大学闫小平政委告诉大家:1946年1月19日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不低于35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埋尸记录:慈善团体埋尸18.5万;日军埋尸、毁尸15万;伪政府和个人埋尸4万。将这三方面的数字相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单位平均数解说史实:为了更清晰说明日军的残忍与泯灭人性,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中云形象的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30多万人被杀害,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这是怎样的惨案?12秒,转瞬即逝,学生对30万的数字概念理解的更加清晰,用平均数揭露侵华日军罄竹难书的恶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历史素养:史料实证</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戴迪祥副校长说:83年前,即 1937年12月13日,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这段时间,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中云主任告诉大家:油画《南京大屠杀》创作来源于历史史实——《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1月底至12月10日,在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直至南京大屠杀前夕,两名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以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为胜的竞赛,最后向井敏明以斩杀106人,平手于斩杀105人的野田毅。另外还有日军第6师团上尉田中军吉的一人砍杀300人事件。</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集邮:跨学科融合</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邮票包罗万象,博古通今,被称为“国家的名片”,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麓枫少年邮局每次活动都融入集邮文化元素,用邮票,铭记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邮票是中国人民不忘国耻,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的象征。麓枫少年邮局设计了纪念邮戳,以邮戳记录历史,警醒世人。少年邮局工作人员展示纪念戳图案,少年邮局局长朱钰琪解说邮戳设计元素的含义。同学们亲手制作公祭日邮品,盖邮戳,寄邮品,用邮票诉说历史上的今天。为传播集邮文化,同学们向全少年邮局寄赠国家公祭日邮品。</span></p> 美育融合:人性与爱的光辉主题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中云主任为师生解析油画《南京大屠杀》,并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nbsp;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大型历史画作,整幅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画家用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人,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实施的惨绝人寰的暴行。画面主体是堆积如山、交错挣扎和相互保护的死难者的尸体,四处流淌的暗红色血液。在凝重的冷灰色调笼罩下,远处硝烟弥漫、低沉灰暗的天空,共同营造了强烈而厚重的悲剧气氛,如此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窒息压迫之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91至1992年,旅美画家李自健在美国洛杉矶,受“南京大屠杀”惨案见证人、国际高僧——星云大师委托创作,为“南京大屠杀”这场旷世浩劫,留下警世之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品完成后,从1992至2013年的二十余年间,该作品随着“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回展”先后在六大洲、三十余国家和地区进行七十余次的巡回展出。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所展之地均得到强烈反响,产生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南京大屠杀》油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更有深入的人性善恶鞭挞,灵魂的启迪与思考。画家的成长历程与乡土情怀,湖湘游子海外打拼的湘人精神都是巨大的学习资源。美术馆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美术馆,它的建筑格局与设计理念都有独具匠心之处。</span></p> 体育融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每一处场馆学习都要用脚步或车轮行程到达目的地。李自健美术馆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美术馆,半天下来,师生们平均步数8000多步,在观察中运动,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感知历史。公祭活动警醒世人,要有健全的体魄更要有独立的灵魂,只有自强自立,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span></p> 劳育融合:吃苦耐劳,担当意识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活动中,需要搬运花篮,运送邮戳展板,携带活动物品,同学们个子不高,但都抢着干,有着较强的劳动意识。花篮较重,抬送也不方便,运送的同学会想办法双手并用,一路上谁也不喊累,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任务,同学们在家中基本不会接触,场馆课程为孩子们提供难得的劳动机会。公祭活动、观看画展,同学们都是带着审视与思考参与,脑力劳动自然而然的进行着。</span></p> 课程实施对象反馈 观后感 绘画创作 参与教师反馈 中南一附小数学名师:董建军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次活动庄严的氛围感染在场的所有人,场馆课程对师生来说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面对触目惊心的死难数据,我陷入了沉思……回到学校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当时中国人口4.5亿,日本人口7千万,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几倍?(6倍)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日本只有33万平方公里,中国的领土是日本的几倍?(30倍)为什么一个人口6倍于日本和国土30倍于日本的中国遭受侵略?同学们经过讨论认识到——落后要挨打!正如这次活动主题——铭记历史,吾辈自强!</span></p> 中南一附小学体育教师:周桥 社会各界评价 株洲红色集邮专家:曹双玲 岳阳青少年集邮秘书长:甘铸华 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邓立荣 国防科技大学:闫小平政委 结语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组织学生到李自健美术馆开展公祭活动,借助场馆资源,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缅怀抗日英烈和死难同胞,激发爱国热情,珍惜今天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本次活动是学校五育融合实践性课程的又一经典之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