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见证了清王朝由兴至衰的历史

面朝大海

<p>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12年),历经12帝。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埋葬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p> <p>几年前参观过清东陵,今天游览完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后,决定驾车到清西陵参观。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p> <p>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矗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p> <p>这些古建筑环抱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乾坤聚秀。这些古树避免和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p> <p>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p> <p>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p> <p>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现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极力向雍正推荐,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p> <p>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附近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p> <p>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p><p><br></p><p><br></p> <p>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雍正,康熙皇帝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即皇帝位,时年45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于公元1735年驾崩,在位13年,卒年58岁。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葬于泰陵。</p> <p>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也是社会争议较多的一位封建帝王。在其1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以大刀阔斧的手腕惩治腐败,推行新政,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干部交流,扭转了康熙末年政治颓废、吏治腐败的局面。在雍正王朝中期,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农、林业发展势头良好,清王朝成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起到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p> <p>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五孔石拱桥,独具慧眼的《西游记》导演就是让唐僧从这里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桥下清澈见底常年不息的易水,给陵区带来了几许灵气,更增添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几分秀色。</p> <p>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壮观的的三架石牌坊,清西陵共有7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3架石牌坊,它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的象征。</p> <p>下面我们进入具服殿。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专供皇帝以及后妃等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之所,沿续明代建筑拂坐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了一座水冲厕所。</p> <p>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碑楼内,矗立着两通巨大的石碑,每通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p> <p>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碑楼内,矗立着两通巨大的石碑,每通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p> <p>绕过影壁山——蜘蛛山,是龙凤门,它将您引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区,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等,座座建筑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让您欣赏到我国无比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感受着高品味的文化价值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p> <p>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成为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p> <p>隆恩殿前的丹壁石。</p> <p>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殿宇金碧辉煌。</p> <p>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小,看上去显得较厚,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温,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p> <p>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p> <p>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3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图案造型及美学观点很有参考价值。</p> <p>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p><p><br></p><p><br></p> <p>因清西陵大修,我们没能踏上明楼,也无法到明楼后面看宝顶,只能在左侧面远观高高的宝顶。据说,雍正皇帝突然驾崩,并不是因为正常死亡,而是被侠女吕四娘所杀,吕四娘将雍正皇帝杀掉之后,还把他的人头割下来带走,皇帝驾崩总得下葬,可是雍正皇帝没有头颅该怎么解决?堂堂一代皇帝却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这会丢了皇家的脸面,于是为了维护雍正皇帝的尊严,乾隆皇帝就派人做了一个金脑袋,安放在他父皇的脖子上,让他风光下葬。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关于雍正皇帝的“金头之谜”。</p> <p>在泰陵东北500米处,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掩映在松林柏海之中,这就是雍正帝21位妃嫔长眠的地方——泰陵妃园寝。我们没能进去参现,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泰陵妃园寝完工后,乾隆帝又在园寝北侧500米处为他的母亲孝圣皇太后修建泰东陵,派遣皇太后的义子刘墉做工程监督。修陵期间,刘墉因事外出,修陵官员趁机勾结商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刘墉一向清正廉明,最容不得贪官污吏,当他回到工地发现偷工减料的情况,非常气愤,立即在泰陵妃园寝内务府—忠义村设立公堂,审理此案。因为老百姓通常将审案官府称为“衙门”,所以,从此以后“妃衙门”的名称就流传开来。</p> <p>  昌陵是清朝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因末开放,我们无法参观,嘉庆一朝只占据了25年的短暂时间,但它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历史时期,处于清代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中。嘉庆皇帝在位的时代,新兴的资本主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锐气在西方蓬勃发展,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在被时代抛弃。面对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在乾隆皇帝去世的10余日内,嘉庆便着手整肃纲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诛杀了大贪官和绅,并以此作为革新吏治的开端,推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广开言路,废除奢侈,提倡节俭。然而,数十年的积弊已积重难返。嘉庆虽力图通过告诫、惩治乃至率先垂范,来遏制恶习,重振纲纪,但他拘泥于高度发达和高度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施政空间越来越小,社会政治经济的乏力,使他只能保守着祖业,历史注定他要扮演一位追慕盛世,却无力扭转败局的衰败之君。</p> <p>昌西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嘉庆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昌西陵始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完工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从康熙初期开始,皇后薨(音轰)于皇帝之后,便另选陵址,不再与皇帝合葬,而且陵寝不再另立陵名,按皇帝陵寝所处方位而定。因其陵寝在昌陵西侧,所以定名为昌西陵。</p> <p>孝和,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候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祜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典礼。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加封钮祜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恩公晋封为一等候。</p> <p>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27日释缟素。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加徽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钦顺仁正天熙圣睿皇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p> <p>昌西陵既不象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与其他皇后陵寝比起来,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裁撤了方城明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缩减了隆恩殿和配殿的规制,隆恩殿由重檐歇山顶改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并裁撤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不设丹陛石,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也由五间改为三间,陵寝门的2个角门由带门楼改为随墙门,与妃子园寝的园寝门形制相同。尽管昌西陵的规制大为缩减,较前代各后陵大为逊色,但也有其独特和值得称道的地方。</p> <p>在我国现有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的昌西陵。</p> <p>昌西陵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像打电话一样清晰。</p> <p>昌西陵的回音石和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运用于陵寝建筑的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束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p> <p>慕陵是清代入关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道光,嘉庆皇帝第二子,爱新觉罗氏,名悯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公元1821年即皇帝位,时年39岁。道光皇帝卒于公元1850年,在位30年,卒年69岁。</p> <p>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以封建老大帝国自居的清王朝正日益衰败。道光皇帝即位后,正直外国侵略者觊觎(音寄予)中华,鸦片害人病国,吏治腐败,农商凋零。道光曾多次下令禁止鸦片进口,表明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但因整个封建制度一病入膏肓,再没有康乾盛世时期那种文治武功、奋发向上的振作局面。道光骄傲自大,对世界局势懵然无知,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任奸废忠,时战时和,视自身权位为根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变惊恐无措,一味屈服,使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灾祸,成为千古罪人。在他当政得30年里,内忧外患日益加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四伏,人民不断反抗。其病死时,中国历史已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前夜。</p> <p>按照乾隆皇帝立下的父子两代皇帝不葬一地的规矩,嘉庆皇帝葬在清西陵,道光皇帝应该葬在清东陵,但他为何违反祖制,主随父亲嘉庆来西陵建陵呢?</p> <p>按照昭穆埋葬制度,道光皇帝登基伊始,便花费7年时间杂清东陵宝华峪建陵,并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等大臣负责建造陵寝,称慕陵。慕陵竣工一年之后,道光出京行围打猎,路过宝华峪陵寝,亲自视察,发现地宫内有渗水达一尺多的痕迹;当他从地宫返回地面后,发现靴底已湿。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故事。相传道光帝有一次做梦,梦见已经葬入地宫的孝穆皇后在汪洋大海中向他求救。梦醒后,他怀疑这是地宫渗水的征兆,马上派人去查,果然,噩梦应验了现实,地宫进水已一尺有余。道光盛怒之下,惩治了修陵不力人员,并将这座陵墓全部拆除,另在易州(今易县)西陵境内龙泉峪新选了陵址,这一拆一建,使上百万工匠夫役7年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p> <p>慕陵位于西陵陵区最西端的龙泉峪,兴建于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832年—1836年),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使用白银250万两左右,总用工87.6万人次。慕陵在选址时吸取清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的宗旨,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建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了近80亩,同时对主体建筑结构进行了改革。地宫由四道石门改为两道,地宫内增设龙须沟;隆恩殿由重檐改为单檐,殿外不设石栏,以20根木楹称托梁架,辟成回廊等等。改革后的慕陵创造了一种小巧玲珑的新模式,并对后世陵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的帝陵都不再建大碑楼、二柱门。</p> <p>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主体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制作,不施彩绘,保持了本色。外面烫蜡。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却赋予了人们古朴典雅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三座殿的门窗隔扇、梁柱、雀替、天花、藻井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木雕龙,尤其是天花板上都以高浮雕的手法雕成向下俯视的龙头,有的地方还采用高出平面半尺有余的透雕手法。走进殿内,举目上望,但见群龙聚首,栩栩如生。整个雕刻构思严谨,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制作精巧,形象生动,充满着祥和气氛,成为稀世珍品,使人仿佛来到了一座雕龙博物馆,难怪有人惊叹:“慕陵是座雕刻艺术的殿堂”。</p> <p>隆恩殿后面的三座门由一架天然汉白玉石牌坊代替,牌坊正中刻有“慕陵”二字,背面刻有道光皇帝亲笔诛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尔。呜呼!其慕与慕也”。关于慕陵名称,依清朝规制,帝、后陵寝名称一般由后继皇帝敬定,但是慕陵名称却是道光皇帝生前亲自默定。道光十五年,他来西陵谒陵,顺便阅视了正在修建的陵寝工程,并赴隆恩殿至孝穆、孝慎梓宫前奠酒,而后立于月台上,仰望东北方感慨地写下了这道诛谕。道光驾崩后,咸丰即位,重读诛谕(音朱玉),见“其慕与慕也”一句,便心领神会,于是立刻命雕工把“慕陵”二字雕于牌坊之上。</p> <p>慕陵建筑面积虽没有泰陵那样广阔,建筑也不如泰陵那样宏伟,布局更不如泰陵那样完善,但他那别出心裁的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手法,却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p> <p>道光皇帝选陵两建一拆的经历,共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p> <p>崇陵是清代入关后第九位皇帝——光绪的陵墓,也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氏,名载恬,生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皇帝病故后,由慈禧太后做主,决定由载恬继承皇位。光绪于公元1875年即皇帝位,时年仅4岁。光绪皇帝卒于1908年,在位34年,卒年38岁。</p> <p>光绪帝登基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崇陵陵址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选定并定陵名,但由于当时的清王朝国库空虚,外债累累,加之光绪和慈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陵寝的营建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09年才由宣统着手操办。其间又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工程被迫停止。光绪驾崩时,崇陵还未建,他的棺椁停放在故宫观德殿。1908年12月,光绪的棺椁由故宫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虽然当时北京至西陵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p> <p>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宣统皇帝和王公大臣,紧随1400多辆轿车。抬棺椁扛夫每拨128人,每天换60次,每天扛夫人数为7920人,经房山、涿州、涞水、易县,经过4天3夜125公里的路程,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格庄行宫,安放在正殿之中。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两之多。崇陵始建于1909年,至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在崇陵地宫之中。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时,向民国政府提出了八项优待皇室条件,其中第五条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p> <p>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1913年春,国民政府根据这一条件,经协商之后立即拨款,并于1915年全部完工。光绪陵实修了5年,用工人数每天为6000人,5年总用工109.5万人次,共用白银90多万两。其中1909年—1911年由清政府修了两年,其后的1912年因无人管理无人拨款而停工,1913年春至1915年由民国政府出款修建并最终完工。</p> <p>崇陵陵址名金龙峪。在建筑规模上比其它帝陵均小,没有大牌楼、石像生、二柱门等项建筑,但基本上延续了明、清两朝的陵寝制度,并集清代各陵的建筑于一体,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用料考究,主要建筑的三大殿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料结构,而且地宫石门上端的管扇全部用青铜制作,素有“铜梁铁柱”之称。</p> <p>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采用沥粉贴金盘龙装饰,为体现帝陵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可保殿内空气流通,以防木料的腐朽。就其建筑群体而论,设有较完备的派水系统,宫殿四角的散水既宽又陡,便于雨水的排放。明楼与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十四个漏水眼与之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p> <p>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但建筑规制仍宏伟壮观。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地宫工程最为浩大,崇陵地宫如同其它帝陵的地宫那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共有四门九券,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米,空间2170.65立方米,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扇山门上浮雕菩萨立像一尊,佛像大小与真人差不多,各个头戴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手持法器,分别代表力量、智慧、愿望、富贵等。过了四道门便是地宫九券中最大的一个券—金券,这里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内有宝床,上面安放着皇帝、皇后的梓宫。</p> <p>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掘了崇陵地宫,1980年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并对外开放。虽然崇陵地宫没有乾隆的裕陵地宫那样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但它却成为研究清皇帝陵寝地宫规制的事物见证。</p> <p>崇陵妃园寝位于崇陵东侧500米处,占地1.9公顷。建筑布局依次为石拱桥、石平桥、朝房、班房、宫门、焚帛炉、享殿、三座门,虽然没有帝后陵那么气派,但也小有规模。园寝内葬有光绪皇帝的两个妃子,东宝券为瑾妃,西宝券为珍妃。瑾妃、珍妃姓他他拉氏,生于1876年,是礼部佐侍郎长叙的女儿。</p> <p>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到了大婚的年龄,慈禧太后为他选定后、妃,十月初五珍妃和姐姐瑾妃同时被选入宫中,册封为珍嫔和瑾嫔。当时她只有13岁,姐姐15岁。慈禧太后60大寿时,姐妹二人被晋封为瑾妃和珍妃。</p> <p>珍妃从小思想开放,性格豪爽,志趣广泛,爱好琴棋书画,聪明伶俐,相貌端庄秀丽。入宫后在光绪身边不拘虚礼,有时扮成宫女,有时扮成太监,有时女扮男装,如同、英俊少年,有时协助光绪帝料理政务,深受光绪的宠爱,为此隆峪皇后非常忌恨她,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告她的状,加之珍妃生性不会阿谀奉承,从不讨好慈禧,专横跋扈的慈禧便千方百计找珍妃的差错。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珍妃因支持光绪变法,被慈禧太后贬入冷宫。</p> <p>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等人逃往西安。临行前,她命人把珍妃从冷宫叫出来,假意说带珍妃出走,实则逼她去死。当时珍妃因长期遭受折磨,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自觉难以支持,便跪在慈禧面前要求回娘家避。慈禧冷冷的说:“你年轻貌美,若遭洋人侮辱,岂不给皇家丢脸,你不如自尽,落个清白之身。”珍妃申辩自己未犯重罪,不能处死。光绪皇帝心如刀绞,也跪地求情,慈禧不理不睬,命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拉走。珍妃对光绪哭喊到:“感谢皇恩,来世再见”。崔玉贵把珍妃拉到宁寿宫外的一口琉璃井旁,推了下去,并向井内投下两块大石头。珍妃时年仅24岁。</p> <p>1901年11月,慈禧等人从西安返回北京,为掩人耳目,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遭洋人侮辱而投井自杀。并给珍妃恢复了名誉,追封为贵妃。慈禧害死珍妃为什么又行追封呢?据说慈禧在出逃期间,屡做噩梦,梦见珍妃前来索命,吓得慈禧惊恐不安,返京后命人把珍妃的遗体从井里打捞出来,草草埋葬在西直门外田村。1915年3月,珍妃的灵柩移至清西陵梁格庄行宫暂安,直到崇妃园寝建成后,才以贵妃的葬仪,埋葬在光绪崇陵旁的崇妃园寝。逊帝溥仪册谥为“恪顺”。</p> <p>瑾妃于1924年10月24日因病去逝,终年52岁,谥“端康”。瑾妃死后第四天,冯玉祥班师回京,清朝小朝廷不能大办丧事了。直到11月15日,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才按照民国制度,给瑾妃简单出殡,安葬在崇妃园寝。这是最后一个葬入西陵的清朝皇室人员。</p> <p>永福寺俗称喇嘛庙,修建于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三(1787—1788年),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寺庙。永福寺位于泰陵东6公里的梁格庄村西,整座寺庙共有十九座建筑,其建筑依山势的自然起伏形势建成,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寺内所有建筑被3米高100多米长的高大石墙包围起来,使寺庙显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p> <p>永福寺坐北朝南,单体建筑依次为石桥、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牌坊、碑亭、东配殿、西配殿、普光明殿、宝云阁等。当年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佛教所尊崇的各种佛像。经过200余年的风风雨雨,各座建筑及殿内陈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1988年至1995年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原状。其中大木结构、梁架、柱、斗拱、瓦件等大部分为原构件,特别是在彩画保护上,凡能保留的彩画均原样保留,如山门、普光明殿、配殿等,其内部保留了大面积的乾隆时期的彩画,有效的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p> <p>1995年5月1日永福寺正式对外开放,永福寺现已成为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喇嘛庙。在中国2000多年的建筑史上,由于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和清东陵的隆福寺都已不存在,清西陵的永福寺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同时,永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信仰佛教提供了事物例证,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p> <p>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字耀之,号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溥仪在光绪死后继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1967年因患肾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并说服她,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清西陵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溥仪墓葬迁入清西陵,一是因为溥仪登基之初,就确定此地为他的陵墓,再有就是清西陵所在的保定易县经济条件差,希望这样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溥仪墓距离光绪皇帝的崇陵后围墙仅200米。</p> <p>末代皇后婉容曾葬于荒野,她的衣冠冢也落葬于清西陵,和丈夫“团聚”。 当年婉容跟随溥仪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前往长春,在那里生活长达14年之久。日本战败后,婉容与溥仪一起逃亡,历经磨难,1946年病逝于延吉监狱。婉容死后被人用旧炕席裹卷起来,埋到了附近山坡上。解放后,当地政府曾多次试图寻找这位末代皇后的尸骨,但始终没有下落。因此,这位中国最后一位皇后一直没有坟墓。2005年,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已是95岁高龄)表达了希望能为姐姐修建衣冠冢的愿望,终于在2006年10月23日的落葬仪式上,把婉容的一张坐姿端庄最能反映她身份气质的照片,在背后签名后装在水晶相框中埋入墓穴,同时被埋入墓穴的还有一罐从安葬婉容的吉林延吉南山附近铲来的黄土。</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想: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span></p>